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哪些?

一、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意识

孩子有了解决问题的意识,才会有解决问题的动力,有了动力,才会有积极解决所面临问题的冲动。所以,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意识,是培养孩子解决问题能力的前提。

首先要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打破我们教育中对“权威”的认同,鼓励和引导孩子,努力营造合适的提问氛围,让孩子敢于提问。课堂提问一直是老师的“专利”。老师问,孩子答,似乎很自然。所以我认为,在活动中,教师首先要摆正自己的角色,尊重孩子,把孩子作为活动的主体,变“满堂灌”为师生互动。

比如在“小木工”活动中,我提供了木板和小钉子,问了一个问题:如何用小钉子在木板上敲出一个图案?孩子们找来小锤子敲敲打打,先解决了在木板上敲钉子的方法。在后期的过程中,他们开始钉自己喜欢的图形。再比如“螺帽要回家了”,我在木板上钻了大小不一的孔,并提供了大小不一的螺丝、螺帽和螺丝刀,让孩子们找到适合螺帽的“孔”和配套的螺丝,并安装好。这些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的有趣操作素材深深吸引着孩子,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兴趣。总之,在主题活动中关注孩子的问题,鼓励孩子大胆提问。最重要的是认真对待孩子的每一个问题,认真回答,帮助孩子提高提问水平。

其次,拓展渠道,让孩子会问。在活动中,有些孩子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疑惑。也就是说没有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关注他们,想一想他们是怎么想的,找出孩子好奇和困惑的地方,然后引导孩子以提问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疑惑。另外,在教学活动中,我总是会留一些时间给孩子独立提问,展示自己。这样,一方面锻炼了孩子提问的能力和素质,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孩子的听力。另外,通过抓典型、做表率,开展“最佳提问”、“最佳提问者”等活动,在孩子中形成良好的氛围,让孩子逐渐从被动提问转为主动提问,形成习惯。

第三,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孩子提出问题。在一天的活动中,通过有意识地设置冲突、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孩子发现问题,然后结合原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探索尝试解决问题。比如在“蛋宝宝站起来”的科学活动中,首先,老师要提问。蛋宝宝没有手和脚。如何让蛋宝宝站起来?接下来,孩子们应该开动脑筋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想象,动手操作。孩子们想出了很多办法。比如把宝贝蛋放在瓶盖上,放在米饭上,靠着墙角放,有的用橡皮泥把宝贝蛋捏在底座上。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让孩子多动,多说,多看,多问,多展示,多思考,尽可能多给孩子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