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征文题目:家庭教育的优势与问题

宫廷教育历来有两种基本的教育形式,一种是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教育;另一种是祖父母对孙辈的隔代教育。所谓隔代教育,顾名思义,在中国主要是指祖父母对孙子女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活动。一些教育专家通常把爷爷奶奶对孩子的教育称为“隔代教育”。隔代教育与亲职教育相对应而存在。其实回顾中国的历史传统,子女教育一直是老人的责任。可以说,隔代教育几乎是中国的“国粹”之一。从原始社会到今天,从皇室到寻常百姓家,都不难找到它的踪迹。

人老了,往往很疼爱孩子,容易陷入无原则的迁就和溺爱。同时,因为面对的是第三代独生子女,老人会有一些心理上的顾忌——如果犯错,怕被子女责怪。所以老人们总是把孩子放在世界的核心,一切都依赖于他们,处处围绕着他们。即使孩子犯了错,也不会及时纠正;孩子不合理的欲望,往往会得到无原则的满足。比如吃的方面,因为爷爷奶奶有更多的时间给孩子做饮食,所以餐桌上往往会有一两个孩子的“专利福利”。孩子也想当然地认为这是“我的”东西,不允许别人“染指”。一旦被侵犯,就会大哭大闹。父母教育孩子,爷爷奶奶会干预。时间长了,孩子会认为自己是家里的“主人”—

过度的放纵和迁就,很容易让孩子产生“自我中心”感,形成自私、任性等不良性格。

每个人都要听自己的,不喜欢就哭。每当遇到这种情况,老人怕孩子哭得厉害,就想尽一切办法劝说。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发现,通过泼水、发脾气等任性的行为就能达到目的,于是只要有机会满足自己的无理要求,就会发脾气,威胁父母。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对于一个孩子的一生来说,个人品质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期是0 ~ 10岁。家庭是“制造人格的工厂”,不仅把基因品质传递给后代,而且是人的第一个环境,也是培养人格最早的地方。首先,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对孩子的性格有着深刻的影响。家庭是孩子出生后最初的教育场所,各种以母亲为中心的刺激对婴儿的人格发展影响很大。孩子不仅经历了家庭环境带给自己的一切影响,也萌发了自己的人格特质,为自己未来的人格发展奠定了基础。没有接受过母体教育的孩子,正常的心理发展会受到很大影响。如果在这个阶段几乎所有的子女都和老人生活在一起,失去了和父母交流、培养感情的机会,如果任由“离异父母”的特殊宠爱泛滥,将会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产生非常负面的影响。

隔代教育的类型一般分为:

第一种:过度关注。

孩子本来可以自己做的,爷爷奶奶照顾的很好,也帮他们做了。正常情况下孩子是可以锻炼能力的,但是爷爷奶奶取消了。

类型二:监督过度。

我们应该督促我们的孩子做每一件事,并经常检查他们的行为。这样就造成了孩子的依赖和惰性,以及对大人的不信任。

类型三:严惩型。

这种教育方式沿袭了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对孩子批评多于鼓励,惩罚多于奖励。孩子有严重的自卑感,自闭或者叛逆。

第四种:*,温暖和理解。

有些爷爷奶奶的父母也用这种方法,但数量很少。

如果爷爷奶奶能有一些现代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爷爷奶奶在照顾孩子方面也有一定的优势。

优势一:很多爷爷奶奶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愿意花时间陪孩子。他们不仅照顾孩子的生活,提供学习条件,给予适当的指导,还耐心倾听他们的故事。一般来说,祖孙之间很容易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

优势二:爷爷奶奶有抚养教育孩子的实践经验,对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容易出现什么问题以及如何处理的问题了解得多。

优势三:爷爷奶奶的父母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的社会经验和生活感悟,是促进孩子发展、有效处理孩子教育问题的有利条件。

优势四:爷爷奶奶本身就有一颗童心,很容易与孙子建立和谐的感情,为教育孩子创造了良好的情感基础,有利于祖孙的身心健康。

优势五:孩子由爷爷奶奶带大,年轻父母可以解决后顾之忧,专心事业。

同时也看到一些不足:容易形成溺爱;旧观念;造成孩子和父母感情上的隔阂。隔代教育对孩子的人格发展影响很大。

代际教育的一些负面影响;

1,过度的溺爱和迁就很容易使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任性的不良性格。

老人很爱孩子,容易陷入无原则的迁就和溺爱。同时,由于面对的是第三代独生子女,老年人会有更多的心理顾忌。万一出错,会对不起孩子,怕被孩子责怪。所以,老人们始终把子女放在不妥协的核心位置,事事依靠子女,处处保护子女。孩子犯错不及时纠正,往往会满足自己不合理的欲望。在吃的方面,给孩子“专利菜”享受餐桌上的特殊待遇,孩子会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是“我的”东西,别人不准“染指”。一旦受到侵犯,他们就会大哭大闹。

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让孩子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理能力和责任感。而很多爷爷奶奶习惯于安排孩子生活中的一切,代替孩子穿衣,代替孩子整理玩具,代替孩子自己喂饭,甚至担心孩子摔跤,不厌其烦地抱着孩子上下楼梯...老人的种种做法导致孩子四肢发育缓慢,独立生活能力差,处处依赖父母。一切以我为中心,全家都得为他服务。一旦遇到困难或者要求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生气,发脾气。对老人的过度保护,不仅扼杀了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自信心,也让他们变得极其自私、胆小和脆弱。

案例:小虎是有名的“小霸王”。他走到街上,想要他想要的任何东西。如果他不满意,他就躺在地上哭。视虎为心的奶奶,从来不敢和他脸红。她既是“后台”,又是他在家里的“仆人”。早上奶奶给小虎穿好衣服,端上茶水,背着孩子上楼蹲在地上玩。在老人的照顾下,老虎无所畏惧,父母却无法干预。爸爸让他少吃点,爷爷让他多吃点。很明显,每次他扔东西,他爸爸都会马上制止。爷爷说孩子们活泼好动。很明显,当我想买玩具的时候,我爷爷会给我所有我想要的东西,但我父亲认为这太放纵了。父母孙辈的严厉管教,爷爷奶奶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最后引发矛盾。

2.很容易湮灭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冒险精神和创新精神。

老年人容易被传统观念束缚,接受新事物慢,教育和育儿观念相对落后,多年来形成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不易改变。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听话、稳重而不出格,不善于用科学的、创造性的方式引导孩子。

对于孩子因为好奇而产生的“打扰”“破坏”等冒险创新的探究行为,总是急于制止。比如,当孩子抓几只蚂蚁来喂,当孩子拔起花盆里的兰花,看看根是什么样子,当孩子兴致勃勃地拆开一辆玩具车,他们的祖先总会停下来批评他们。因为,在他们的意识里,玩蚂蚁是脏的,拉花是故意的,一辆完美的玩具车是不能“毁”的。他们认为孩子的这些蛮横行为是不良行为,必须立即纠正。试想,一个在这种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如何形成开拓创新的人格?

3,容易导致孩子视野狭窄,缺乏活力,心理老化。

大多数老年人喜欢安静,不喜欢运动,也不喜欢出门,因为年龄的原因。子女和爷爷奶奶朝夕相处,长期受限于老人的生活空间和氛围。他们听到的、模仿的都是老年人的言行,说的都是成年人的话,容易失去天真的本性。

另外,户外活动少,一方面运动量小,缺乏体育锻炼,会造成身体虚弱,生病;另一方面,被关在家里,见识少,接触不到新鲜事物,可能会导致孩子视野狭窄,缺乏活力,不敢面对陌生人,无法自己处理事务。严重的话,还会造成孩子心胸狭窄,固执,退缩,心理老化,等等。祖先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知识结构、教育方式都或多或少与现代社会有所不同。此外,祖先在生理和心理上也必须具备老年人的特征。

4.教育意识的缺失,教育方法的不当,使孩子错失了形成热爱劳动、谦逊等优秀品质的机会。

父母在给孩子传授知识,满足孩子要求的时候,往往会考虑是否有利于孩子的人格成长,是否能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当然,爷爷奶奶也很重视孩子的教育,但他们更注重的是教孩子认字、数数,却没有意识到要培养孩子热爱劳动、谦逊、关心他人、随时随地坚持活动等优秀的人格品质。当孩子有了最初的劳动欲望(比如孩子想扫地、剥豆子、擦桌子等。),他们一方面觉得孩子碍事,一方面又怕孩子累,就拦着他们。这样,无形中打击了孩子的劳动热情,扼杀了孩子的劳动意识。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愿意动手了。

当孩子和同龄人发生争执时,爷爷奶奶总是从孩子的“利益”出发,想尽办法为孩子讨回“公道”。比如有一次,我带儿子去楼下草坪和别的小朋友玩。奇怪的是,我的儿子拒绝和小女孩田甜玩,并悄悄地告诉我,她是一个“坏孩子”。后来,我从祖母那里得知,是我儿子在和田甜玩耍时被推倒的。奶奶慈爱地抱起他说:“田甜是个坏孩子,我们不跟她玩了。”终于有一天,我下班回家,奶奶高兴地对我说:“今天韩寒真能干。告诉我妈在哪里可以做。”“推过去,把田甜推倒。”孩子咕哝着自己的“成绩”,脸上流露出兴奋。原来,我的儿子已经“报复”了田甜。“对,比别人强,这样你以后就不吃亏了。”奶奶说。奶奶从来没有意识到,这种“不吃亏”的教育很容易让孩子养成傲慢、霸道的坏习惯。

隔代教育作为一种客观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人格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隔代教育的利与弊,在充分发挥其教育优势的同时,认真克服各种负面影响,从而改善孩子现有的家庭教育状况,使孩子快乐健康地成长。所以,对于选择隔代教育的家庭,爷爷奶奶和父母要相互理解,经常沟通。年轻的父母要把现代育儿的理念和知识传达给长辈,爷爷奶奶要勇于吸收新知识。只有双方在教育上达成* * *理解,才能为孩子的家庭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育顾问建议:

1.家长要明确自己的教育责任。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很多父母外出打工或者做生意,把孩子留给长辈。“两地分居”是人之常情,现在一般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爷爷奶奶对孙子的爱,往往陷入无原则的迁就和溺爱,孩子想要什么总是给什么。这种非理性的爱,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但是有些长辈很注重对孙子的教育和培养。在我住的小区,一对夫妻双双外出做生意,女儿由爷爷奶奶照顾。他们俩都是退休教师。他们利用孩子对阅读和听故事的热爱,给她买了很多教育类的童书,通过讲故事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是非观念。他们还特别注意引导孙女尽可能多的参加家务,让她自己穿衣吃饭,让她帮忙摘菜、扫地、擦桌子。结果这个孩子在爷爷奶奶的培养下,懂礼貌,爱学习,爱劳动,是个人见人爱的孩子。

年轻的父母虽然忙得顾不上孩子,但是爷爷奶奶带孩子的时候,千万不能让孩子没人管。而是要主动和爷爷奶奶沟通,时刻了解和关心孩子的成长发育,和老人一起探讨教育方法,尽职尽责。

2、掌握方法,侧面提醒。

当我们发现老人们对孩子沉迷或者教育方法不当时,要从侧面提醒,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教育方法不当,切不可当众训斥,那样只会伤了他们的心。我们应该珍惜老年人的劳动价值。老人们悉心照顾子女的生活,为年轻的父母解决实际困难。这是他们对孩子工作的支持和帮助。因此,我们应该珍惜老人的劳动,感激他们真诚的付出。不要因为老人的一些教育方式不恰当,或者溺爱孩子,就剥夺了老人享受天伦之乐的权利。

在我实习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一个孩子。爷爷早年去世,奶奶辛辛苦苦养大儿子。有孙子的时候,老人特别疼爱孙子,怕掉在手里,含在嘴里。结果他经常跟着孩子。年轻的父母认为老人照顾不好他,甚至不让他照顾孙子,这让老人很难过,经常偷偷去幼儿园看孙子。老人和孩子之间有一种天然的亲密关系。老人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总是那么亲密和谐。这种依恋让老人一旦离开孩子,就会感到失落和不知所措。他们爱孩子是对的。当老人的一些教育方式不合适的时候,我们应该尽量从侧面提醒,而不是剥夺他们爱孩子的权利。

3.为老年人提供学习和开阔视野的机会。

我们经常向老年人介绍一些教育事例和教育书刊,丰富他们的教育知识,改变他们的教育观念,从而达到家庭中的教育和谐,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抚养孩子是父母的义务和责任。忙不能成为把孩子留给老人的借口。所以,父母无论多忙,都要抽出时间陪陪孩子,不要把教育和抚养的责任完全托付给老人。而且父母自己带孩子和隔代教育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4.年轻父母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不管多忙,他们都应该花时间陪孩子。不要把孩子的教育和抚养权交给爷爷奶奶——这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

成功代际教育的条件和特征

特点1:身体好,精力好,心态年轻,愿意养孙子。

特点二:心理健康,情绪稳定,无精神障碍或偏差。

特点3:良好的家庭和个人卫生习惯,不抽烟,不喝酒。

特点四:了解儿童饮食、营养、生活护理常识。

特点五:性格开朗,人际交往能力强,不固执偏见,对孩子有耐心。

特点六:喜欢户外活动,经常带孩子出去认识周围的世界。

特点七:有一定的文化基础,能够开导孩子。

特点八:对孩子善良宽容,但不纵容不溺爱,善于引导教育。

特点九:能够仔细观察孩子的身心变化,及时与家长沟通。

特点10:愿意并善于吸收新知识新思想,用现代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教育孩子。

总结:

隔代教育质量不尽如人意,祖父母父母的家庭教育整体水平明显低于父母。父母对孩子的育儿教育是绝对不可或缺的,隔代教育只能是育儿教育的补充,永远不能替代。关键是如何利用好它的长处,避免它的短处。对于扮演孩子和父母双重角色的年轻父母来说,一定要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和孩子、老人沟通,千万不能放弃自己的职责。

只要注意,时间总是可以挤出来的。比如:每天晚饭后和孩子玩游戏讲故事,周末带他们出去活动。同时要尊敬老人,经常和老人聊天,讲科学育儿的新经验,虚心接受老人的指导;买一些科学育儿的书籍,和老人交流学习经验,帮助他们接受新事物;既要坚决表明态度,又要耐心与老人商量,尽量减少正面冲突。年轻的父母必须明确他们是教育孩子的真正主角。所以,不要为了图省事,孩子一出生就扔给老人;不要怕老人宠孩子,不肯照顾孩子,切断祖孙之间的亲情。无论是与老人同住,还是在老人家中临时寄养子女,都要注意协调好与老人的关系,以子女的健康成长为出发点,积极化解矛盾纠纷,争取代际教育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