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小儿麻痹症简介

小儿麻痹症是这种疾病的名称。也被称为小儿麻痹症。它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属于中医“痿证”范畴。病毒从消化道或呼吸道传入患者体内,主要攻击脊髓的运动神经细胞。

脊髓灰质炎(以下简称小儿麻痹症)又称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传播范围广,对儿童健康危害大。临床上以脊髓和脑干的运动细胞受累为特征,导致其控制下的肌肉弛缓性麻痹。虽然这种疾病已经存在了几个世纪,但直到1840年的雅各布·海涅才得到明确的描述,1890年在梅丁建立了这种疾病的流行病学,所以急性脊髓灰质炎也被称为海涅梅丁病。虽然近年来由于积极推广预防措施,其发病率已明显降低,尤其是在城市和居民区,但在偏远和欠发达地区仍可发现,包括既往患者的后遗症,需要治疗。

脊髓灰质炎病变主要位于脊髓灰质前角,少数病例可扩散至脑干和脑实质。该病病毒入侵的结果主要是隐性亚临床感染,只有约1%的人感染后有临床表现,严重者可有瘫痪后遗症。

脊髓灰质炎主要发生在儿童中,通过粪便和咽部分泌物传播。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咽痛、四肢疼痛。有些病人可能有不规则、不对称、无感觉障碍和失禁的弛缓性麻痹。此时,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疫情期间多为隐性感染,无麻痹病例,儿童发病率高于成人,尤其是一般接种疫苗前的婴儿,故又称脊髓灰质炎,但并不专属于儿童。

根据埃及木乃伊的骨骼,小儿麻痹症在公元1400年前就存在了。在我国明清的医籍中,可以看到类似这种病的记载,称之为“小儿麻痹”。1908年,兰斯泰讷和波普首次成功地用猴子感染了病人的脊髓。恩德斯等人在1949年成功地从人类胚胎细胞中培养出脊髓灰质炎病毒,并将其传递下去。Salk在1953年发现接种甲醛溶液(福尔马林)的灭活疫苗可以预防该病,并于1955年推广,显著降低了该病的发病率,被誉为本世纪医学科学的伟大成就。1960年萨宾等人发明的减毒活疫苗使用后,世界许多地方脊髓灰质炎得到控制。

小儿麻痹症在古代中医中并无此名,但从其临床表现来看,初期类似于“热病”、“疫症”,后期出现肢体瘫痪等后遗症,属于“痿证”范畴。最早的记载见于《黄帝内经》,如《黄帝内经·苏文胃论》中说:“五脏热,可使人病痿,盖内热外形痿。”又云:“肺热而叶焦,皮毛必弱而薄,烧之则萎。”详细讨论了发热引起的痿证。在此基础上,后世医家发挥了作用。《病因论》、《备千金应急方》有石膏汤治疗小儿手足麻痹;《小儿医学证治诀》中有记载,全蝎散用于治疗小儿手足疏忽。明代《疫辨》说:“疫初腿胫酸痛者,亦为太阳经郁也。”“那些软的,俗称软脚的,往往一两天就死了。”清代王清任《医林补正》说:“小儿一岁至幼年皆有之,忽患此症者甚少。他们大都患了伤寒、鼠疫、痘、吐、泻,元气渐渐丧失,面色苍白,手脚渐渐不动。”以上论述说明历代医家很早就对小儿麻痹症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治疗措施。

1954首次报道了现代中医对脊髓灰质炎的治疗。50年代中期,临床数据迅速增长。治疗采用中药、针灸或针药结合。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中医主要通过挖掘传统方剂治疗此病,针灸采用穴位结扎疗法,对改善瘫痪肢体肌力,纠正部分畸形有较好效果。近10年来,除上述方法外,又增加了氦氖激光穴位照射、电针排列、芒针透入等方法,以提高治疗效果。据报道,此病初期(急性期)治疗效果良好。中药内服外敷治愈率80%以上,总有效率100%。如果疾病得不到治疗或治疗不当,导致肢体瘫痪或瘫痪,治疗效果就会很差,拖得越久,治疗效果越差。针灸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基本治愈率为30% ~ 40%,有效率达90%以上。因此,早发现、早治疗是防止瘫痪或肌肉萎缩的关键。

在实验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发现针刺可增加血液中5HT和5HIAA的含量,促进5HT系统的代谢,加强生理功能的调节,使局部组织血流通畅,促进组织代谢,提供组织和细胞所需的营养,加速废物的排泄,有利于患肢肌群功能的恢复。

具体可参考百科词条:小儿麻痹症[最后修改于2065 438+05/6/26 19:52:45 * * * 34758]。以下结果自动匹配,不排除无关内容。请自行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