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与“十四五”规划——战略篇

在2020网博会开幕式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陈敏尔在致辞中表示,“未来已经到来,很快就会到来”。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前所未有地改变世界。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合作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我们要顺应趋势、乘势而上,坚定不移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创新发展之路,加快实体经济优化升级,推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努力谱写重庆高质量发展、高质量生活的新篇章。

当前,以智能化浪潮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照亮了人类的现代化进程,推动了高科技产业和国际化城市的发展。重庆要在“十四五”期间开启新一轮发展,就要进一步高度重视工业革命和现代化中的一些战略性、趋势性因素,为重庆高质量发展做好规划、打好基础。

工业革命之火,从英国燃起,催生了一系列强国,也引发了人类一系列的现代变革。第一次工业革命(蒸化)、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化)、第三次工业革命(信息化)、第四次工业革命(智能化)接力推动了经济、社会、文化和城市面貌的更新。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但还不是最大的工业强国。虽然中国在工业规模和门类上均居世界第一,但在技术实力和科技创新方面,中国与美国、日本、德国等工业强国仍有较大差距。中国还面临着被卡在光刻机、芯片、吊舱、光刻胶、核心工业软件等领域的窘境。

与此同时,目前我国货物贸易常年排名第一,服务贸易常年排名第二,但中西部地区出口(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高新技术产品)仍不多,服务贸易逆差较大(特别是旅游、留学、购物、医疗、老年保健等境外消费造成的逆差),这说明国内产业结构和区域发展格局亟待调整。

另外,我们即将进入“第二个百年”的征程,明年将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根据哈佛学者齐夫提出的齐夫定律,如果未来20年长三角都市圈人口达到2.5-3亿(包括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常州、合肥、宁波六大都市圈),人口将是第四大都市圈的4倍。也就是说,如果未来成渝是中国的“第四极”,成渝及重庆都市圈总人口将达到6000-7000万的量级,成渝两个极核城市的规模经济将成倍增长,城市管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将成倍增加,迫切需要在“十五”时及早谋划。

本系列文章将从战略、结构、区域三个维度为重庆做好“十四五”规划提出一些建议。这篇文章是一篇战略文章。

我国在“十三五”规划中制定了一系列指标,其中2065438+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99.09亿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0.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44.38%,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3.3件,已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2019年,我国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为11.5万元/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3.9%,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为2.23%,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5%,接近“十三五”规划设定的目标,2020年要再接再厉完成。

这些重要指标的进展让我们对“十三五”时期目标任务的顺利实现充满信心。制定一个科学的“十四五”规划,最需要把握我国从“十四五”到“十六五”期间的总趋势和主要任务,即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第二个百年第一阶段的目标任务是: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具体来说:

1.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

2.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立,各方面制度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

3.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

4.人民生活更加富裕,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明显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迈出了迈向富裕的坚实步伐。

5.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6.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这是从经济现代化、治理现代化、文化现代化、民生现代化、生态现代化等方面论述2020-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十四五”计划阶段是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基础。在“十四五”规划中,也要注重提高经济、治理、文化、民生、生态的现代化水平。

在经济现代化方面,要注重新一代人工智能和下一代互联网的应用,促进城市群和都市圈的发展和城市的有机更新。在治理现代化方面,要以党建引领、重心转移、科技赋能、法治保障为重点,不断提高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在文化现代化方面,要坚持* *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民生方面,进一步做好应对人口老龄化和鼓励生育二胎工作,大力提高人均收入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在生态现代化方面,围绕美丽中国建设,突出绿色发展,科技支撑,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目前各地都在进行“十四五”的研究和规划,其中最重要的是总体战略。重庆要借鉴一些发达城市和姐妹省市的一些好的做法,做好“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赋能城市建设,内陆地区的开放发展水平在“双循环”的大背景下跃升。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发展、融合发展将区域经济不断推向高端,数字经济将打通生产价值链、服务价值链等重大发展机遇和红利,发挥战略主动性抢占相关领域发展前沿,进一步推动重庆向高端发展。

建议十五期间重庆建设国际国内双循环枢纽、以人为中心的高质量城市、高质量发展高地、现代化高地、区域一体化高地、数字经济高地(“一枢纽一城四高地”)。

首先是成为国际国内双循环枢纽。7月21日,最高领导人在企业家论坛讲话中指出:“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周期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周期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与此同时,青岛、苏州等国内城市提出要积极融入国内循环,成为重要的“中转站”。“十五”期间,重庆融入双循环,服务双循环。重点是促进自身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一步推进双向对外开放,建设自己的大工厂、大市场、大实验室,成为欧亚大陆资源和要素聚集和流动的主要枢纽。

二是成为以人为中心的高品质城市。近年来,“以人为本”成为推动城市建设的热潮。比如2019165438年10月,最高领导人指出“人民的城市是人民建设的,人民的城市是为了人民。在城市建设中,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合理安排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努力拓展公共空间,让老百姓有休闲、健身、娱乐的场所,让城市成为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天堂。”那么,十五期间,重庆要发挥好“高品质城市”的作用,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提升城市整体风貌、人居环境、交通建设、商业环境、旅游环境、购物环境。

再次,要成为高质量发展高地。“十四五”时期,我国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人们对美好生活有了更多期待。应对这些情况,最重要的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目前已有多个省市进行了相关规划,特别是在《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试验示范区的意见》中,将“高质量发展高地”作为深圳的首要战略定位。那么重庆也要通过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地”来提升城市能级,这需要进一步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和完善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

再次,要成为现代化高地,在经济、民生、创新、开放、文化、生态六个方面进一步突破。在全国范围内,江苏把“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征程”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主线,中央、国务院《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也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作为长三角的重要战略定位。那么,重庆应结合发达地区的经验,在以下几个方面率先实现现代化突破:

经济上,重点是打造增长极。在重庆“十四五”发展中,要进一步发挥两江新区和重庆高新区的增长极作用,进一步强化经济发展的双轮驱动和多点支撑。民生方面,重点是加强公共服务,实现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资源的优质均衡,建立全面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创新方面,重点是建设科技中心,在前沿和关键领域科技产业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全面提升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应用水平。在开放方面,重点是推进开放升级,依托“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打造国内外双向开放的枢纽和跳板。文化方面,重点是建设城市文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高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在生态方面,重点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打造安全高效的生产空间、舒适宜居的生活空间、碧水蓝天的生态空间。

再次,要成为区域一体化的高地。重庆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核心城市之一,要向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学习,处理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一区两群协同发展、重庆主都市圈高质量发展三个层面的关系。要聚焦重庆主都市区高质量发展,继续打造世界级山水城市、世界级产业集群、世界级人才和创新高地;做好一区两群特别是渝东北、渝东南的协同发展,促进其与重庆都市圈重要功能区的互联互动;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调发展,重点是实现成渝区域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的“两个繁荣”和“两个提升”格局,培育世界级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和供应链,提升区域合作水平。

最后,要成为数字经济的高地。当前,数字经济正在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动能。2019年,中国数字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增加值35.8万亿元,占GDP比重36.2%,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7.7%。以数字经济为“一号工程”,成立了浙江省数字经济学会,出版了《解码数字新浙商I》,展现了浙江省数字经济与民营经济的相互促进,数字化与新商机的相互发展,产学研中便捷畅通的转化渠道。

在发展数字经济方面,重庆可以借鉴纽约硅港、东伦敦科技城、波士顿海滨创新区、首尔数字媒体城、杭州西部科技创新走廊、合肥巢湖科技创新走廊、无锡太湖湾科技创新带的好经验,打造两江四岸的创新带。连接两江协同创新区、重庆高新区、李佳智慧园、仙桃数据谷、江北口金融科技港等重庆科技资源密集区,将两江交汇为代表的“汇聚智慧”与四岸为代表的“互联互通”相结合,做好新型基础设施的软环境和硬条件建设,着力打造数字创新的源头和数字经济的探索区、数字企业和技术的孵化区。这一特色有助于重庆未来成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目前已有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合肥、深圳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