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在DJI的经济行为
在无人机从消费级发展到行业级的过程中,DJI的企业战略定位经历了“产品→平台→服务”的演变。这种变化不仅是因为无人机市场对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复杂,也是因为DJI在企业成长过程中对各行各业的了解和参与越来越多。
图片来自Canva。
有动力有高度的无人机时代
无人机并不是近十年的新概念。最早用于军事领域,后来慢慢发展到民用领域。经过2012-2016和2016的两次创业潮——如今,在众多无人机公司的努力下,无人机在民用领域遍地开花。
自2012年DJI发布首款无人机产品“精灵”以来,国内无人机市场经历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消费阶段和产业阶段。在第一阶段,技术和产品是竞争的中心,DJI无疑是最大的赢家,占据了消费级无人机全球70%以上的市场份额。这期间,消费者最关心的是无人机的性能,但对于企业和品牌来说,这也意味着消费者的粘性不高。
第二阶段,随着无人机从业者的不断探索和资本的助力,无人机技术逐渐普及,市场竞争开始分化,无人机在新的使用场景中找到了立足点。随着无人机商业化的成功,以及中国无人机产业链的快速形成和成熟,各行各业都对无人机带来的新可能有所期待。这期间,虽然技术和产品仍然是实现不同场景的载体,但随着应用的深入,竞争的焦点已经开始发生变化。
对于大多数行业和个人来说,无人机带来的“力量和高度”时代,就是在地面x/y轴上增加一个充满无限想象的“Z轴”。在此之前,虽然飞机已经普及,但成本仍然很高。而且对于很多行业面临的具体情况来说,用飞机进行作业是不可想象的,因为飞机太难操作,机身太庞大,但是无人机的便携、简单、易操作、低成本等特点改变了一切。
但是无人机作为一种新的经济载体,实际上面临着很多问题。对于DJI来说,技术优势可以保证产品在体验和性能方面的优势,但是在不同的行业应用中,如何保证使用效果和效率仍然是一个难题。对于其他无人机公司来说,技术没有优势。如果想在DJI的阴影下分得一杯羹,就需要另辟蹊径,在产品之外寻找增长空间。
正如DJI创始人王涛所说,“无人机市场终究是一个小众市场,永远不会成为一个拥有大量用户的市场”。因为用户的增长有一个可见的极限,无人机企业必须在现有产品的基础上深挖增值服务,尤其是行业应用,这是无人机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市场博弈下的技术竞争
早期的消费级无人机市场,由于市场形态比较基础,消费者需求比较统一,形成了以技术驱动为主的市场竞争模式。总之,在这个领域的竞争中,谁的技术强,产品好,谁就能赢得消费者的青睐;相反,消费者很容易输给对手。
毫无疑问,在民用无人机领域,DJI通过其技术优势和市场把握引领观众。2017年,DJI拥有1500人的研发团队,高峰时约有14000家企业;截至2020年底,DJI在中国申请了5577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随着核心技术的井喷,在此期间,DJI的产品也迎来了爆发式增长,并迅速占领市场。
在技术方面,依托技术优势,面对多家厂商进入消费级无人机市场引发的竞争,DJI在专利诉讼和同台竞技两方面都占据了主动。就像互联网创业公司绕不开阿里巴巴腾讯一样,无人机创业公司也绕不开DJI。之前无人机诉讼和价格战的实际结果不言自明。
在市场方面,DJI对产品和市场的高度敏感性及其先发优势使其相对于后来的挑战者具有压倒性优势。以零度智控为例。2016年5月,在高通的支持下,零度智控推出了一款高度集成芯片的小型无人机“DOBBY”。这种可以放入口袋的入门级无人机,避免了当时DJI主打的“幻影”系列无人机。在零度智控的思路中,DOBBY可以成为无人机中的小米,依靠低价降低消费者的入门门槛。所以DOBBY一上架,销量迅速突破65438+万。
但同年9月,DJI推出了“皇家Mavic”系列。不同于幻影系列,和DOBBY一样,Royal Mavic也走轻路线。无人机身可折叠,重量734g,续航27分钟。但零度智控忽略了无人机的非必要商品因素:皇家Mavic虽然体积大,价格高,但在续航、图像传输、飞行控制等方面表现要好得多。在有需求的消费者看来,有限的便携性优势无法抵消性能的落后部分。
DJI以技术为基础快速迭代产品的能力在市场上是无与伦比的。零度智控很快在与DJI的竞争中失利,因为资金链断裂,其二代产品胎死腹中,不得不面临裁员和融资的困境。现在零度智控已经转型为工业级无人机,专注于安防、测绘、检测和物流解决方案。对了,是兼职无人机编队飞行表演。目前在JD.COM淘宝上搜索多比只能找到一堆零食。
除了零度智控,亿航、道通智能、极飞等国内无人机厂商在刚刚面对DJI后,迅速找到了出路;不仅是国内的无人机厂商,国外的厂商,比如3D Robotics Solo,也因为在与DJI精灵的同台竞争中“技术不如人”而退出了消费级无人机市场。在DJI的阴影下,消费级无人机制造商已经变成了“退休的行为艺术家”。
总的来说,DJI能在消费级无人机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主要是因为它能依靠自身的技术优势,在面临挑战时快速推出相应的竞品,通过更好地解决痛点赢得商业胜利。
困境与出路
然而,消费级无人机市场的“一帆风顺”并不意味着DJI可以高枕无忧。
首先,消费级无人机天花板低,这是市场内生的问题,无法解决。2016王涛意识到消费级无人机是一个很小的市场,只有几百亿的空间。根据华晶产业研究院的数据,2019年中国消费级无人机市场规模为283亿元,2020年为315亿元,这意味着即使DJI吃光了所有的市场份额,其体量和企业规模最终也是有限的。
第二是疫情的影响。DJI非常依赖线下渠道和海外市场。根据网上披露的数据,其80%左右的销售额来自线下;海外市场和国内市场的销售比例约为8: 2。因此,在疫情期间,DJI既要面对货机供应紧张、货运成本飙升的困难,也要面对中美贸易摩擦、海外供应商断供的风险。
最后,在快速扩张的过程中,DJI自身架构臃肿,管理混乱低效,内部管理和团队建设问题亟待解决。2018年,DJI曝出一起超大规模供应链腐败案,“保守估计造成损失超过10亿元”,数百名涉案人员正在接受调查。在各种影响下,DJI将在2020年精简架构,涉及所有部门,深市总部的企业营销和销售团队将由180缩减至60人。
如今,DJI越来越接近消费级无人机的天花板,内部也存在各种问题。这时候转型,寻找新的增长空间才是最重要的。
中国研究网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工业无人机市场规模达到1565438+7900万元,但预计到2024年,工业无人机市场规模将达到1500亿元左右,其中农林植保318亿元,警用安防和电力200亿元。可以说,除了消费级无人机,工业级无人机也有自己的一片天地。
事实确实如此。那些在消费级市场失利的无人机公司,基本都进入了行业级市场。2016,极飞发布P20农用无人机;2017法国厂商Parrot转向专业应用;2018年,亿航与永辉超级物种合作,开始尝试“智慧零售+无人机配送”。网络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无人机行业融资资金超过100亿,融资过千万的企业超过20家,融资过亿的企业超过10家。
毫无疑问,DJI转型的立足点在于工业无人机市场,但工业无人机市场的商业逻辑与消费级市场截然不同。总之,工业无人机市场在给无人机行业带来更多想象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对于DJI来说,工业无人机市场既有机遇也有变数。
工业无人机还能全家人吃吗?
DJI的目标曾经是飞翔和飞翔的影像,它确实收获了很多。但从2016开始,DJI越来越重视业务部门,专注于拓展民用市场,开发更多的细分品类,开始将重心从技术转向产品体验。DJI向行业层面的转型,不是一个突然的、综合性的行动和决定,而是十几年商业运作的结果,是市场竞争和技术发展驱动的结果。
一方面,市场在变化。无人机的应用在不断拓展,每个应用场景都在不断深化。无人机的监管也在不断完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可以说,催生行业级无人机市场的并非纯粹的技术因素,更是不同企业在DJI之外寻求差异化竞争的结果。
另一方面,企业也在变化。随着无人技术的升级和无人机从业者的努力,无人机已经在新的场景中找到了立足点,如农业,电力,安全,物流和智慧城市...所以,对于无人机行业来说,唯一不变的就是“变”本身。能够适应变化,甚至引领潮流,是无人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如今,DJI在基于产品的增值服务领域已经越走越远,专业的影视解决方案尤为抢眼。得益于多年来在无人机平台化和数字化方面的技术进步,以及在具体应用方面的数据积累,DJI已经能够在一些环节实现无人机平台、模块化组件以及相关增值服务的垄断闭环,为客户提供个性化、集成化、智能化的高品质服务体验,并与这些行业巨头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其提供长期的技术支持。
在这个阶段,无人机本身“飞行和动力”的属性逐渐弱化,不是说飞行不再重要,而是不同行业对无人机的需求不同。过去在消费级无人机市场上不利的标准化产品已经很难适应这种环境。因此,如何提供个性化服务,满足不同行业的不同需求,成为行业级无人机市场竞争的焦点。
由于行业级市场的竞争焦点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转移到产品之外,技术因素的影响因子也相应下降。虽然此时的DJI仍有优势,但已不再是消费级市场那样的碾压局。因为行业级的市场需求足够复杂,了解行业和数据才能更好的提供增值服务,做好一个行业是需要时间和精力的。这个空档期其实是其他无人机公司的机会。
因此,工业无人机市场不仅是DJI天花板的突破口,也是其他无人机企业突破“DJI天花板”的突破口。但话虽如此,DJI不会轻易放过任何一块肉。现在的民用无人机市场可以比作大海,DJI是唯一的鲨鱼,其他无人机企业需要抢在鲨鱼到来之前,把已经咬在嘴里的肉抢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