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光的性格故事

为了火药故乡的重现

火药是中华民族的四大发明之一,几千年来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自1867年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研制出震惊世界的炸药后,西方炸药工业迅速崛起,古老的“火药之乡”沉寂了。然而,由于中国科学家的努力,中国现代工业炸药的发展水平已经领先于世界,王旭光院士就是其中之一。为这项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被誉为“炸药之王”、“中国的诺贝尔奖”。

20世纪70年代初,王旭光开始研究工业炸药。当时我国工业炸药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从1971到1978,王旭光等人先后研制了铝镁粉硝铵油炸药和田菁10浆状炸药,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978年,当王旭光得知12年,美国研制出一种高爆速、高威力、高抗水性、无污染的新型炸药——乳化炸药,并提出以15的价格卖给中国时,个性创新、雄心勃勃的王旭光决心在中国研制乳化炸药。

研制成功BGRIMM乳化炸药。

从65438到0979,王旭光作为项目负责人,和其他正处于科学青年时代的科研人员一起,在实验室设备相对简陋的情况下,克服了种种困难。经过夜以继日的探索、努力工作、筛选乳化材料、摸索合成条件,本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重要成果。首先,他们利用薄膜稀释技术在国内外首次观测到了乳化炸药基质颗粒的分散状态和油膜厚度,建立了内部颗粒多面体堆积的结构模型和稳定性理论,揭示了氧化剂和可燃剂精细而紧密的液液接触的本质,提出了提高稳定性的技术途径。同时,他们还研究和观察了这类炸药的爆轰特性、影响因素和合理使用技术。然后,遵循既定的理论,利用表面活性剂技术改变浆状炸药的内部结构,改善浆状炸药的性能,并将表面活性剂和乳化技术成功引入含水炸药体系。经过1000多次爆破试验,我国第一代油包水乳化炸药于1979年研制成功。1980年,中国第一条乳化炸药生产线在他们手中诞生,并在河北建成投产。此后,王旭光等人利用多年时间,突破了大量无机盐乳胶体系的贮存稳定性、敏化技术和材料、耐低温耐酸水、密度对爆炸性能的影响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形成了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BGRIMM乳化炸药技术和原料,且成本远低于西方国家。仅在中国就建了30多家工厂。BGRIMM乳化炸药技术的推广应用,满足了我国工业企业对工业炸药的需求,为提高我国工业炸药的科研制造水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为了克服乳化炸药的软态,王旭光在1992年首次提出了乳化制备粉状炸药的创造性设想,并在1995年研究成功了ML粉状乳化炸药。粉状乳化炸药的研究突破了高内相比无机盐乳化液的连续乳化输送、高粘度乳化液的雾化、室温干燥、硫化混合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它是一种流动性好、适合机械装药、不结块、药卷密度高、抗水性强、爆轰性能优良的炸药。ML粉状乳化炸药于2000年进行了改造,国内已有十余家厂矿应用该技术新建生产线。后来又研制出MZ型和P型煤矿许用粉状乳化炸药,每年可为国家增加近4亿元产值,每年创造利税4000多万元,经济效益显著。

参与深圳渔村爆破评估

2005年5月21日,随着几声巨响,深圳河边一排排8层以上的高楼轰然倒塌,被誉为“中国爆炸第一股”的深圳河边福田渔村总面积* * * 5.1万平方米的16高楼正式进行定向爆破。

当时渔村改造过程中的超级爆破,被中外媒体戏称为“中国第一爆破”。当然,这样的行业活动也需要王旭光的参与。作为中国工程爆破协会主席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旭光是爆破专家组成员。王旭光等7位国内爆破专家签署了《深圳市渔农村改造大型控制爆破拆除工程设计评审意见》。

爆破当天,王旭光不仅在现场观看了爆破,还参加了爆破组织者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作为专家评审组成员,他与福田区领导和实施爆破的爆破工程公司共同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王院士在发布会上表示,如此高难度、大规模的爆破在国内尚属首次,一些先进技术可为今后的爆破提供借鉴。虽然这次爆破有些遗憾,但还是成功了,并不影响“中国第一爆”的称号。

三峡围堰爆破与评估

2006年6月6日,被誉为“天下第一爆”的三峡围堰爆破成功。在三峡工程三期围堰爆破的前一天,5日上午9时,中日爆破技术委员会暨第一次学术交流会在三峡工程所在地宜昌召开。80多名国内外爆破专家齐聚三峡大坝,共同探讨水下爆破技术。

并观看6号围堰爆破。

在这些专家中,有一位专家不得不提。他就是中国工程爆破协会会长、中日爆破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旭光。被誉为中国炸药之王。

他的身份不仅仅是“一名观察爆破专家”那么简单。三峡工程三期围堰拆除设计方案专家评审栏的签名中,就有他的名字。

2006年2月27日至28日,由长江委设计、模型反复检验的三峡上游三期围堰拆除设计方案,经过多次论证,通过了专家评审。作为专家组的一员,王旭光对这个惊人的爆破工程提出了许多建议。

对于这一“天下第一爆”,由于拆除工程量大、工期紧、堰体大部分在水下,长江委设计院对其拆除爆破方案进行了反复研究设计,最终推荐了爆破倾倒方案。三峡总公司初步决定采用长江委科学院推荐的三集中药室爆破方案。2005年,长江委科学院在试验基地进行了1: 100围堰倾倒试验和1: 10围堰模型倾倒爆破试验,并咨询了专家。在此基础上,三峡总公司组织各方对爆破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作为国内著名爆破专家,王旭光院士等人组成专家评审组,对长江委员会提出的设计方案进行评审。

王旭光等专家认为,在三峡三期上游碾压混凝土围堰拆除中,“围堰中间380m预埋洞室(孔)倾倒爆破与两端深孔爆破相结合”的方案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可以在不影响主体建筑物安全的情况下实现围堰拆除。建议按起爆顺序标定上述药室的最小抵抗线,并适当调整其装药量。为保证爆破效果,应选择抗压、抗水性好的大威力炸药。对使用的炸药进行防水试验,施工时做好密封防水工作,确保装药质量。

王旭光等专家还建议,堰内水位应高于堰外水位,同时尽可能缩短堰内充水时间,使爆破后的堰体落到远离大坝的一侧。昨天的爆破实践也证明了这个建议的智慧。

“诺贝尔”买了他的专利。

在工业炸药领域,王旭光等人率先研制成功EL等九大系列乳化炸药,逐步形成了以“北京矿冶研究院(BGRIMM)”命名的完整乳化炸药技术。形成了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BGRIMM乳化炸药技术和原料,成本远低于西方国家。仅在中国就建了30多家工厂。炸药技术多次在国内外转让建厂,使我国工业炸药技术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成功走向世界。

1985年,发明第二代炸药,拥有乳化炸药100多年的诺贝尔公司买下了他们的技术专利。第35届尤里卡发明博览会授予他们一枚金牌。标志着中国的工业炸药技术从此走向世界。

为了克服乳化炸药的软状态,王旭光在1992年首次提出了乳化制备粉状炸药的创造性设想,并在1995年研究成功。ML粉状乳化炸药于2000年进行改造,该技术已在全国十余家厂矿得到应用。后来又研制出MZ、P两种粉状乳化炸药,可为国家增加年产值近4亿元,创造利税4000多万元,经济效益显著。

致力于让中国的工业炸药技术走向世界。

65438年至0985年,以现代炸药技术著称的瑞典Nietro Nobel公司购买BGRIMM乳化炸药技术,标志着中国工业炸药技术从此走向世界。此后,王旭光先后在蒙古国主持建设了年产1万吨多品种乳化炸药厂,在赞比亚主持建设了年产6000吨多品种乳化炸药厂,并成功成立了境外投资企业BGRIMM炸药(赞比亚)有限公司..

1992年,北京矿冶研究总院与蒙俄合资企业额尔登特矿业公司签订技术转让合同,建设年产1万吨多品种乳化炸药微机控制生产线,由王旭光负责这项交钥匙工程。这家炸药厂是蒙古的第一家。额尔登特矿业公司是蒙古国和俄罗斯的合资企业,也是蒙古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公司拥有的露天矿为超大型铜钼矿,为世界十大矿山之一,亚洲第二。年产654.38+10万吨多品种乳化炸药微机控制生产线的建成,结束了公司进口炸药的历史,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大影响。同时,还带动了我国炸药生产的原材料和配套设备向蒙古、俄罗斯、乌克兰等国的出口。

2002年,鉴于中国铜资源严重短缺,需求量大,为促进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中国与赞比亚在1998签署了共同开发赞比亚谦比希铜矿的政府间协议。为了满足谦比希铜矿采掘爆破作业的需要,降低生产成本,NFCA(中色非洲矿业有限公司)决定在赞比亚谦比希铜矿的基础上,应用BGRIMM工业炸药生产技术,成立BGRIMM(赞比亚)炸药有限公司,建设生产能力为6000t/a的多品种乳化炸药工厂,在王旭光的主持下,成功成立了境外投资企业BGRIMM炸药(赞比亚)有限公司。是中国民族炸药行业第一家产供销合资企业。北京矿冶研究总院持有60%的股份,王旭光为公司董事长。公司成立后,王旭光亲自组织、指导和带领科技人员努力工作。该炸药厂于2003年5月成功投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公司的成立为我国乳化炸药技术的发展进步和民用炸药技术装备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积累了丰富的海外投资和管理经验。

王旭光院士还担任过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爆破协会的领导,工作异常繁重。他始终以开拓创新、不断进取的精神,在工业炸药和工程爆破领域孜孜不倦、奋力拼搏。出版专著5部,乳化炸药英文版销往世界90多个国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80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