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工匠精神,如何培养?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体现,也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
匠人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提高自己的工艺,享受产品在手中升华的过程。匠人对细节的要求很高,追求完美和圆满,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他们把质量从0提升到了1,让世界受益很久,虽然收益很小。
培养工匠精神:
教育是根本。
在多年应试教育的指导下,人们注重理论,忽视实践,轻视工程。英国教育家肯·罗宾逊在其新书《让思维自由》中指出,改革教育是培养创造力最坚实的一步,“匠心”是创新者最本质的写照。所以,职业技术教育在国家应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工程教育应该在高等教育中有更大的权重,实践教育应该贯穿我们的中小学教育。
2.强化工匠奖励机制。
勃兰登堡是一位德国工匠,在德国Flawn的Hof研究所工作。他原本研究的是“传输高保真音乐”的技术,但他更感兴趣的是“去除多少声音信号而不使耳朵听到失真”的技术,并取得了成功。值得注意的是,他的成功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奖励机制,即德国政府要求雇主与发明者分享部分专利收益。这样的政策使得勃兰登堡的专利费远远超过了他在Flawn的Hof研究所的工资。
3.建立一个让工匠专注于技术的组织
由微软前首席技术官内森·梅尔沃德(nathan myhrvold)创立的高知,是世界上第一家“资助新发明”的公司。保护来自大企业的发明家利益,为工匠创造合适的工作环境。相应的,在100名高级发明家的帮助下,高知现在拥有全球第七大专利组合。
4.营造宽容失败的文化环境,建立创新失败的补偿机制。
技术、发明和创新是高风险活动。因此,我们应该打破科技创新中“只有成功,没有失败”的旧观念,大力营造宽容失败、鼓励创新的文化环境和氛围。创新创业不应被夸大,回归“工匠精神”,用实用可靠的技术和发明解决人类面临的难题、中国经济发展的困境和产业技术进步的瓶颈,这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内在核心和根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