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不读书和致富有什么关系?

1.学习的人反而做的很差?

当你称赞某人读书很多,读书很差的时候,身边总会有一些人对此不屑一顾,因为他们对读书的作用嗤之以鼻,经常在各种社会场合宣扬“无事不登三宝殿”的理论,而现实中他们总能举出一两个例子来强化自己的观点。

比如谁没上过大学甚至初中,但是现在事业蒸蒸日上,有很多豪车和漂亮的房子,前阵子还带着老婆孩子去拉斯维加斯度假了!

相比之下,邻居家的孩子毕业于名牌大学,几年前还引以为豪。当他们在街上遇到他们时,他们的骄傲简直令人作呕。

而且几年后我就要结婚生子了,一个月几千微博的工资还活得憋屈,更别说发财了,能不能养得起老婆孩子都是问题。

总之,读书没用,趁早出来在社会上混口饭吃。

普通人不谈。毕竟他们的知识有限。看到这种现象并不奇怪,所以他们不分享自己的知识。

然而,就连著名的网络名人富二代王思聪的父亲,也就是首富王健林也发言了。他曾在一个公开场合说:“清华北大没有它那么大胆。”虽然没有直接批评读书的用处,但似乎间接暗示了什么,所以必须开始正式话题,拿出来讨论。

说到这里,让我想起了很久以前的一个刷屏事件“吴事件”。

吴,1998年从全国人大毕业,一直未能通过公务员考试,也没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恰逢父亲去世,精神深受打击,于是浑浑噩噩地结了婚。我在浑浑噩噩中离婚再婚,我前后生了五个孩子,一步步把自己拖入赤贫。

高学历,名牌大学,这些曾经作为“人生赢家”加在她身上的筹码被硬生生的搞砸了,就因为她太迷信考公务员,面试失败,连一份靠谱的工作都应付不了。

我们在生活和媒体中随处可见这样的例子,人们对这样的事件非常关注,因为这就像是在悬崖边上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给了他们生存的希望。

比如很多文化程度不高的明星收入不菲。

比如经常在微博买热搜的某国名媛关晓彤,因为在《跑男》中解出了一个二元方程,被全队誉为“小天才”、“赢家”。

杨幂在一次采访中把“众多同学”读成了“新新同学”。

刘翔前期,田歌在参加某综艺节目录制时把“闰土”读成了“闺房土”,杨丞琳在《让我猜猜》里告诉吴宗宪,中国抗日11年。

不仅是明星,很多商界领袖,如李嘉诚、霍英东、黄光裕、前中国大陆首富宗后卿等,都是上过几年学就早早出柜的,但现在世界各地名牌大学的学生都愿意为他们效力。

各种例子都指向很明确。阅读就像我们身体的阑尾。砍掉一个也没关系,可有可无。

“读书好像和能不能赚钱没什么关系!”在和一个朋友聊天的时候,我在抱怨了社会不公之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2.说读书无用的人,其实是嫉妒!

善于观察的人应该能发现,在我们的生活中,那些吐槽读书无用的人,往往是当今教育体制下的失败者,在学校里被学校和老师鄙视。

他们真的不希望自己的名字在每次考试后都醒目地显示在排行榜上吗?他们真的像他们说的那样不屑与学者交往吗?其实他们潜意识里是渴望和羡慕那些在学校能因为成绩突出而享受到众人称赞的人的。

但是因为自己贪玩,不够努力,不够毅力,或者能力不够,很难达到目的,嫉妒之心油然而生。既然做不到,那就改不了。所以,为了每天睡得安心,我必须说服自己,他们的处境不如我!

3.读书没用?只是你没见过而已。好吧!

本质上,大多数人错误地把大学学习等同于学习。读大学后赚不到钱的人,认为学习好的只是穷书生。其实上大学是学习吗?李嘉诚和王健林虽然没有国家颁发的正式学历证书,但不代表他们不读书,知识容量也不一定比大学生少。

总有人举世界顶级亿万富翁的例子,比如比尔盖茨、扎克伯格辍学,但他们好像不是哈佛的学生。有多少人能考上哈佛?即使退学也改变不了他们是世界顶尖高手的事实。

实际上,读书的人数比大学生多得多,所以把读书简单等同于大学学习是极不合理的。有嫉妒心理的人只是在自我安慰,无形中减少了这群学生的样本量。

《清晰思维的艺术》一书中提到,我们每个人都习惯于事后对某些事情的结果进行合理化。

比如我们平时看到身边一些读书容易混好,读书差混好的特殊案例,然后我们不假思索的从这些案例中总结出他们的特点。

而很多不识字的人沿街乞讨甚至烧杀抢掠,我们对商场、官场甚至恋爱中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的案例充耳不闻,以部分代替整体,以偏见代替整体,对统计数据视而不见。

4.读书的本质是什么?

读书的本质是什么?我们试着从概念上分析一下。

读书,顾名思义,可以分两部分来分析,其中后一个词是“书”,是名词,前一个词是“读书”,是动词,“读书”是指我们在读一种叫做书的东西。

“书”是怎么产生的?是人写的。文字的作用是承载作者的思想。就像我们和一个人交流一样,“读书”就是和一个素未谋面的人进行推心置腹的思想碰撞,体会作者的人生。

写手会回顾自己之前经历的所有事情,进行总结,比如哪些坑可以避免,哪些可以做得更好。

此时作为导演的他幻想着重新剪辑自己之前所有的生活片段,因为作为一个有经验的人,他清楚的知道不同的片段可以组合出什么不同的电影展示效果,如果时间可以倒流,他可以随意剪辑自己的生活。

可惜,此时此刻,作者只能在电影院作为观众看一部不尽如人意的烂片。尿点满了,他却无能为力。

而我们,如果愿意在睡前花一点空余时间,可以提前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知道如何更好的整理自己的生活片段。那么,我们能避免在看电影时叹气吗?

读书相当于体验一种虚拟的生活,其中的欢笑、痛苦、彷徨历历在目。

如果有一天,当我们真的遇到同样的事情,面前有好几条路,旁边的人还在犹豫,我们会毫不犹豫的朝着某个方向大步前进。

5.读书和不读书有什么区别?

可能有人会说:“谁说你一定要学习?你刚才说读书无非就是和人交流,在社会上打拼需要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这还不够吗?”我为什么要浪费时间做一些没用的事情?"

说了这么多,那么,“口语交际”能完全代替“阅读”吗,或者说,从口语交际中得到的东西能等同于从阅读中得到的东西吗?接下来,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

就效率而言:

我们来回顾一下世界文明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是古人能够用树枝在墙上画图,用象形文字表达。

如果到目前为止只能通过口头语言交流,估计我们还在过着像古代一样的采集狩猎的生活,和动物没什么区别。

怎么会有一个成千上万的人有条不紊的一起工作的高度分工合作的社会?正如《人类简史》所说,文字是一切思想和制度的源泉,可见文字是精神财富的最佳载体。

口语是面对面的实时交流,所以需要几秒钟的时间来回应对方。而且口头语言不会刻意储存,对方不需要为自己说的话承担任何责任,也不需要对对方有太多的义务。自然也就不会深思熟虑,必然导致文字中遗漏了很多重要的、关键的信息,使其有效性大打折扣。

而如果我们想用文字表达我们所想的,我们需要比口头语言更系统、更全面地思考我们想表达的东西。所以,阅读文字所承载的信息是最高效的。

想象一个场景,有时候我们在和朋友聊天的时候,聊到一个话题,火冒三丈,但是开始写的时候就沉默了,哪怕草草憋了几十个字,也是很可怕的,内容零散,没有逻辑。如果我们立即通过口头语言与他人分享这些内容,我们可以想象。

所以,当你想和弟弟妹妹分享你的亲身经历时,如果你想让他们更有效率地向你学习,请闭上你的嘴,不要用自己不清晰的想法把别人的未来扼杀在摇篮里。请想清楚并写下来。

在选择性方面:

现在举个极端的例子。如果有人是个天才,能从面对面交谈的每个人身上吸收一切,达到最大效率,甚至比读书还有更多的好处,是不是意味着他就不需要读书了?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受到家庭背景、经济条件、地理位置等因素的限制,注定了我们每个人一生能接触的人是有限的。

如果你的父母是农民,现实是残酷的。你需要付出很多努力才能爬上去和真正的精英交朋友,顶多和村里的孩子打打闹闹。

如果你在广州,平时和你一起上厕所的朋友自然是北京人。

如果你运气不好,从你出生开始,你的父母就永远不可能给你一顿饱饭。不要怪别人势利。真正有地位的人会避开你,永远不跟你建交。

而办法只有一个,不管你是高官还是穷人,都会一视同仁,那就是读书。

无论你的背景多么卑微,都不妨碍你和一个才华横溢、有思想、知识渊博的写书人交流。你可以通过阅读获得广泛的经验和想法。

但是读书是有条件的。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像《三人行》里的陶、《鲁豫有约》里的鲁豫那样,邀请所有的大咖来谈谈自己的人生经历。我们普通人能做的,就是摊开一本书,品味字里行间的世界。

所以,一句话,不读书的人是可悲的,因为他们无法预知生活中更多的可能性。这一切只有靠自己一路奋斗才能实现,期间会踩无数坑,走无数弯路。

而读书的人早已准备好了人生的眼镜,一眼就能看到自己要走的路,哪里有坑,哪里有捷径,一目了然。

有的人会在穷的时候选择挽起袖子,争取更好的未来。有的人穷的时候会选择烧杀抢掠,不劳而获。

有些人会选择闲暇时去咖啡馆喝杯咖啡听听音乐,或者独自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旅行放松自己。有些人会选择闲暇时去酒吧,享受拥抱女性的乐趣。

有些人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会想出无数的解决方法来达到最好的效果。有些人遇到问题会抱怨社会的不公。

人所做的一切行为都是以价值观为基础的,价值观是人基于一定思维感官的认知、理解、判断或选择。当我们经历的事情多了,我们会更清楚的看到很多事情的发展规律,所以更容易做出更适合自己的选择。

很明显,在我们自身生活环境的制约下,如果不学习,那么我们对未来很迷茫,不知道路在何方。

不知道世界上有什么值得探索的。我不知道咖啡馆和旅行。满脑子都是附近的酒吧和风骚的酒吧女郎。我没有经历过眼前这样的困难,所以会措手不及。只有抱怨,才能赢得片刻的心安。

我们的生活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读书人清楚的知道它上面所有分支的生长方向,而不读书的人可能就是其中一个分支,它长在哪里,就会被守护在哪里。

6.读书能致富吗?

“别开玩笑了。我身边的有钱人基本都没读过什么书。这怎么解释?”有些人可能会说。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典型的例子。生活中,经常会有一些家长希望自己的儿子从小就练习游泳,因为他们平时在电视上看到的游泳运动员身材高大,身材匀称,非常漂亮。

所以他们认为游泳可以用儿子未来的身材迷倒万千少女。事实上,他们可以在电视上看到这些游泳运动员,因为他们足够优秀,能够在极其残酷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他们能够走到今天,是因为他们的身体条件更有利于游泳,那些状态不好的人早就被淘汰了。

所以其实并不是游泳让他们的身体变得更好,而是他们已经有了很好的身材,成为了优秀的游泳运动员。

就像我们所谓的“钱”一样,只看到身边很多有钱人没上过学,却没看到没上过学的人大多都是死无葬身之地,那些满腹学问的人已经是挥金如土了。

我们善于分析显而易见的结果,对那些不容易看到的潜在结果视而不见。

在某些领域,我们可以对他的发展了如指掌,比如如何学好英语,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如何成为一个好医生,如何成为一个好程序员等等。就拿如何学习英语来说,背够单词,把语法背透。这些做不好,自然就成不了英语高手。

以上关键的学习方法虽然是通过分析明显的结果得出的,但是这些经验是可以总结传授的,因为它们不容易被这些领域潜在的东西影响,或者说影响比较小。

除非你能找到一个不惜一切代价带你学习,不遗余力教你一辈子所学的英语大师,否则你是学不到这些领域的。再想想一个场景。当你躺在病床上,你敢给一个声称你没学过的医生做手术吗?

“有钱”就不一样了。理论上,如果你能把一千个富人生活中遇到的所有事情,包括显而易见的和潜在的不容易看到的,都摊开来看,你会发现,促成他们财富的条件没有一个是一样的,都是千奇百怪,没有规律的。

所以,单纯“有钱”的结果是没有发展脉络可循的。你做的任何事情都有可能最终变得富有,不可能提前预知有钱的路径是什么。

可以说,成为有钱人是人生参天大树上的一个分枝。不读书的人根本不知道这些分支的存在,读过书的人也只是依稀可见。但是,最后还是要看概率。

所以,当我们看到有人在说读书能不能帮我们赚钱的时候,我们只需要微笑着告诉他们:“这都是运气。”

- E N D -

一只曾经依赖别人享受美食的互联网产品狗。

现在是一个用食物奖励别人的餐饮老板。

努力工作

现在把自己翻过来,做主人。

经历了被别人束缚,被别人控制的生活。

现在享受自由,掌握自己的命运。

虽然没有取得很大的成就。

然而,经验是一笔财富。

我愿意与你分享这笔财富。

这里

分享一下我创业路上的点点滴滴。

这里没有虚幻的理论。

只有真刀真枪的体验。

何小猫

一个离开了职业生活的男人,他的认知世界可能会带给你一些不一样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