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的未来发展如何?

只要你能做出不一样的东西,你就有机会。LED的发展前景:LED的巨大市场注定会发展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总的来说,我国规模产业的发展一直不尽如人意。典型的例子是集成电路产业和液晶面板产业。集成电路行业到现在还是夹着尾巴做人,液晶面板行业也是百病缠身,技术复杂,投资大,基础薄弱。主要原因是LED产业将打破这个魔咒,可以促进相关产业的升级。比如国内的驱动芯片行业根本做不了液晶驱动,因为液晶面板行业不在国内。由于巨大的市场支持,LED驱动芯片预测在中国蓬勃发展,这反过来将促进国内LCD驱动芯片或其他驱动芯片的发展。目前中国大陆LED产业发展的劣势有:一是国内企业LED产品技术水平仍落后于海外企业,在争取高端客户方面处于劣势;二是国内集成电路制造基础相对日韩和台湾省来说比较薄弱,LED外延、芯片制造能力、工艺水平、周边材料配套能力较差,学习曲线较长,需要一段时间的培育;第三,国内LED企业规模还比较小,大部分不超过100kk/月产能(蓝绿光),未来两年这种情况会有所改善;第四,国内R&D多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生产在各个企业,缺乏R&D工业化的快速转换机制。对此,应借鉴台湾省工研院技术成果授权机制,加快技术成果转化。科研院所如果不及时将最新技术成果转移到产业中,就无法实现产业化,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规范相关行为;五、国内核心专利的缺乏,尤其是关系到行业长远发展的蓝芯专利和白芯专利的缺乏,会制约国内行业的长远发展。现阶段,我国本土企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企业规模较小,对专利持有厂不构成威胁,专利问题也不是很突出。但随着国内企业的发展壮大,公司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会使专利问题成为隐患。目前对于国内企业来说,扩大规模和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提高未来获得大厂商专利授权时的要价能力,或者通过研发逐步突破核心专利,是首要任务。我们认为LED产业在中国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基于以下几点:第一,就技术而言,LED具有技术成长瓶颈高、学习门槛低的特点,国内半导体领域长期积累的研究资源可以利用,具有良好的研究基础。虽然国内集成电路制造基础相对薄弱,工艺水平相对较低,但一些国内企业通过聘请海外技术人员,在技术上不断突破。国内好的企业技术水平与台湾省厂商差距不大,与国际厂商的整体差距也在缩小;第二,LED投资相对较少,初期投资1亿元,国内企业进入门槛低,容易实现滚动发展,与集成电路制造、液晶面板制造几十亿到上千亿人民币的投资相比微不足道,国内企业容易进入并形成产业集群。当然也可能造成恶性竞争,当它们发展到一定阶段就需要市场整合;第三,国内市场巨大。未来LED的主要市场是普通照明市场,市场容量大,终端消费市场分散,不易形成垄断,国内企业生存空间广阔;4.国内一些企业拥有核心知识产权,如京能光电的硅衬底GaN蓝光项目,大连鲁美的芯片领域核心技术,都是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这些企业在技术发展上容易形成示范效应,促进国内企业市场的健康成长;5.技术成熟后,LED下游封装和器件生产属于劳动密集型,大陆有发展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从LED产业的发展历程来看,目前全球LED销量最大的市场是手机背光市场。随着手机销量的缓慢增长,以及手机有机发光二极管屏对TFT-LCD屏渗透的加深,全球LED增速下降。目前(甚至在2010之前)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本降低还不足以让LED全面进入普通照明市场。全球下一个增长点将是笔记本和液晶电视的背光市场,以及汽车内饰和尾灯的背光市场。目前全球前五大液晶面板厂(LG飞利浦、三星、AUO、奇美、夏普)位于日本、台湾省和韩国,这些地方的LED技术水平高,产能大。国内只有BOE、上海光电、龙腾光电三条第五代面板线,上海天马四代线产能开放后会有LED背光需求,但整体需求不占优势,国内企业进入液晶面板LED背光供应链收益不会很大。目前中国的应用市场主要在建筑照明和室内外显示屏。基于以上原因,下一波的主力可能还是这些市场,但手机、小尺寸液晶背光、汽车的渗透率会增加,其他零散市场如特殊照明的发展会更大(特殊照明对成本的要求没有一般照明高)。经过前几年的更换,LED红绿灯已经非常普遍。由于led的使用寿命较长,短时间内难以大规模替代,使得交通信号灯对led的需求出现低潮。国内汽车市场巨大,但要求高,认证周期长。只要有过硬的产品质量,国内LED市场对车辆背光灯和大灯的需求是非常大的,这个市场的需求增长也是比较稳定的;LED显示屏以其易组装、低功耗、高亮度等优势,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银行、证券、广场、车站、体育场等场所,未来这一市场仍有巨大的增长潜力。在奥运会、世博会、部分城市夜景项目示范效应以及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等诸多利好因素的推动下,建筑照明市场仍有广阔前景。综上所述,LED未来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