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时代”会被建筑工人取代吗?

按应用领域可分为设计、施工、运营、维护、拆除四大类。

建筑机器人的发展和类型受到建筑项目需求的影响。理论上,建筑工程中所有复杂的工序都可以用相应的建筑机器人来代替或辅助,这也是未来建筑机器人的发展潜力和方向。从建筑施工的角度来看,其施工工艺主要包括土方工程、地基与基础工程、砌体工程、钢筋混凝土工程、防水工程、装饰工程等。,而且各种工程都包含各种流程和具体的施工作业,所以建筑施工中施工机器人可以开发的类型非常丰富。建筑机器人可用于建筑工程的四个细分行业:设计、施工、运维、拆除,每个应用的细分行业对应不同功能的建筑机器人产品。

它在减少错误和保护工人方面有很大的优势。

工程机器人作为一项极具发展潜力的新技术,有望实现“更安全、更高效、更绿色、更智能”的信息化施工,实现整个建筑行业的跨越式发展。与传统劳动力相比,建筑机器人有许多优势:

减速器、伺服系统和控制系统是核心部件。

工程机器人产业按产业链分为上游、中游、下游和工业应用。上游是减速器、伺服系统、控制系统等核心部件的生产;中游是建筑机器人的生产;下游是基于终端行业特定需求的工程机器人系统集成,主要用于实现焊接、装配、检验、搬运、喷涂等过程或功能,最终形成终端产品工程机器人。

伺服系统和减速器的成本最高。

在工程机器人的零部件中,核心零部件尤为重要,决定了工程机器人的性能,具有技术壁垒高、利润高的特点。在行业成本结构中,上游核心零部件成本占比最高,达到70%左右。其中减速器、伺服系统、控制器的成本分别占35%、20%、15%。目前我国工程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主要从国外进口,最大的进口国是日本。

我国建筑行业机器人密度相对较低。

随着机器人应用的日益广泛和深入,业界普遍认为“机器人革命”已经到来。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不仅将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也将深刻改变全球制造业的分工。目前,韩国和新加坡是世界上机器人广泛应用的国家。2021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超过600,而中国在200-350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增长空间。

更多对该行业的研究分析,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工程机器人行业市场需求及投资规划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