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劳动模范工匠文化园

杭州劳模工匠文化园位于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和西湖风景区之间,占地26公顷。是一座综合性、开放性的主题公园,也是中国唯一一座弘扬劳模、工人、工匠精神的主题公园。主要景观有中外历史工匠人物、杭州工匠森林、劳模记忆带、抗疫英雄、格言墙、匠心湖等主题景观。它是杭州市民欣赏风景的休闲胜地,也是弘扬劳模和工匠精神的教育基地。

公园大门正前方,一块厚厚的汉白玉石碑上刻着公园的介绍,上面刻着“活字印刷模板”。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源于毕升的聪明才智。公园的红色大门采用钢管桥结构,象征钱塘江大桥。钱塘江大桥是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铁路和公路两用桥。建于9月26日,1937,至今仍是钱塘江上连接南北的重要通道。2019年4月3日,杭州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9月26日定为“工匠节”。

八个著名的工匠站在大门欢迎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左边的四个是:

大禹?公元前2070年,用了13年才控制住洪水。根据水流规律,顺势而为,顺应天地自然,疏通水道,最终成功将洪水引入海中。

鲁班?(公元前507年-公元前444年)著名工匠,被后人称为中国工匠之祖。木匠使用的手工工具,如钻、刨、铲、尺、做记号的墨斗、伞、井和钥匙,都是鲁班发明的。

张衡(78 -139)东汉时期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和文学家。发明了浑天仪和地动仪,被后人誉为“木圣”(支圣)。

毕升?(972 -1051年),北宋发明家,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

右边的四个是:

阿基米德(公元前287年-公元前212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力学家,是静力学和流体静力学的创始人,也被誉为“力学之父”。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

达芬奇1452-1519。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科学家和发明家。现代学者称他为“文艺复兴最完美的代表”。

沃尔特·詹姆斯?英国发明家瓦特1736 1819)于1776年制成了第一台实用的蒸汽机。经过一系列重大改进,成为“万能原动机”,在工业上得到广泛应用。他为人类开辟了能源利用的新时代,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爱迪生1847 1931年,世界著名的发明家和物理学家,被誉为“世界发明之王”。拥有2000多项知名且重要的发明专利,被媒体授予“门洛帕克的奇才”称号。

看到这八个老人,心里莫名的难过。中国四大老人中年龄最大的4000岁,年龄较小的1000多岁。国外的四位老人,年龄最大的2000岁,最小的才百岁。他们把现在的工业时代带到了西方,把屈辱的近代史带到了中国。

南宋时期,我国有了最早的有炮管、有发射药、有弹丸的枪。姬神营始建于明朝初年,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火器部队。在一个只尊儒术的社会,发明创造变成了“奇技淫巧”,不被社会重视和接受。匠心逐渐消失,国家的也是。直到清末,曾国藩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策略,在创办江南制造局之后,他的聪明才智才逐渐回归。

目前网络经济、平台经济盛行,制造业、实体经济不景气。大家都爱赚快钱,这是经济发展缺钙的表现。杭州工匠树评选、工匠节设置、工匠文化主题公园落成,强烈呼吁全社会树立和回归工匠精神,补上经济发展之钙。

带着些许伤感,我告别了八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搬到了匠人林。林中竖立着五根大理石柱,柱上镶嵌着朱府青铜艺术,铜钱上刻着五位杭州工匠的名字。第二根柱子上最显眼的位置是我的名字,在旧日的阳光下熠熠生辉。

这是我的名字吗?我配得上这个名字吗?这个问题在我脑海里出现过无数次,一次又一次的答案是:这是我的名字,我要对得起父母给我的这三个字。

记得刚步入社会的时候,每次失意都会爬翠微山。翠微山顶有一座革命烈士纪念碑,上面镌刻着烈士的姓名、生卒年和革命事迹。从山顶往下两三百米就是墓地,这里埋葬着许多曾经鲜活的生命。这些曾经鲜活的生命留下了墓碑,却没有人讲述他们的“故事”。看着这些石碑,我心里想:我死了,我出生时的这“三个字”,父母能给我留下什么样的“传奇”?

回首八老,我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虽然遥不可及,但只要每天都有进步,就能越来越近。

沿着工匠森林的小路走下去,一条红色的钢丝带展现在眼前。记载了建国以来杭州历届全国劳动模范。

几个熟悉的名字如此显眼。我立刻想到了他们的工作。普通,大众,不起眼的人物。只有在那个特定的场合才是耀眼的。

在丝带的末端,有两座青铜雕像。来到一座铜像前,我仔细端详了一会儿,崇敬之心从人开始。他就是鲁。一个没受过什么正规教育的铁匠,靠的是自己的魄力,自己想成为世界第一的主动性,自己追求极致的聪明才智,来建立一个宇宙王国。它造福了人民,促进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缩小了与制造强国的差距。是当代匠人,当代劳模,当代楷模。铜像前有鲜花,是游客特意送的。可见,好工匠深受百姓喜爱。

继续前行,一群白色的高大雕塑吸引了我。这是一群抗击疫情的英雄,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各路将士的缩影,也是中国第一座纪念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英雄群体的雕塑。这组抗疫英雄,象征着科研工作者、解放军、警察、社区工作者、快递员、建筑工人等各行各业的抗疫战士。他们相互配合,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工作,共同为防疫的胜利做出了贡献。这恰恰是这群人身上一直浓缩的劳模和工匠精神。

截至目前,国外已确诊32421万例,死亡554万例。在美国,6620万病例被诊断,87万病例死亡。我们在中国已经确诊了13.5万例。累计死亡5700人。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曾是新冠肺炎疫情最严重的国家。通过这些数据的对比,可以看出中国的疫情比其他国家好很多。

之前,我常常认为“小病是福”。小病的话,可以好好休息几天,调整状态,调整生活节奏,让自己思考,规划,提升。这几天感染了B型流感,也感染了家人。让我再也不敢有“小病是福”的想法。上有老人,下有小人,几十年的房贷。即使是最小的疾病也会给家庭带来很多麻烦。因此,对这群抗疫英雄的崇敬之情更加油然而生,正是他们无私无畏的辛勤工作,将国内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让无数家庭避免了新冠肺炎的入侵。带着一种“中国人是幸福的”。

前方是座右铭墙。“尽你所能做好一件事,是人生的第一件事”是你走近“格言墙”看到的第一句格言。

“公车有起点和终点,为人民服务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座右铭墙上刻着很多这样的句子,大部分来自于对生活和工作的理解以及自己对劳模的追求。看完之后,所有人都觉得神清气爽,对自己以后的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和方向。我也是,在墙前站了很久,一遍又一遍的读着墙上的句子,细细品味,慢慢理解。

墙上还有很多空白,是留给更多更强的劳模出现的。希望下一个刻上你的座右铭。

现在政府的大力支持,社会的积极响应,人民的积极参与。我相信我们身边会有越来越多的能工巧匠。将为中国经济发展添砖加瓦,为中国制造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中国第二个百年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保障。

座右铭墙前是一个2万平方米的“匠心湖”。湖水来自后山的小溪,清澈柔软。湖面平静而深邃,没有一丝涟漪。

水是生命之源,孕育生命,滋养万物。拥有巨大的力量。心灵手巧的力量和水的力量差不多,都有恒心和毅力。许多人认为一滴水可以穿透石头。水凭着自己的毅力,一次又一次地敲打着石头。它从未停止努力克服困难。久而久之,石头也会被分解。它的毅力造成了这样的结果。别出心裁也是如此。工匠对工作的精益求精,就是把简单的事情反复做,追求完美,长期工作,推动产品质量的提高和制造业的发展。

水与匠心合一,一滴水无足轻重。然而,千万滴水可以汇成一条汹涌的河流。长江和黄河孕育了我们华夏子孙,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没有人能屈服于他们前进的步伐。一个人的能力也是有限的。但通过巧妙的纽带,把技能传好、帮好、带好,切实的带动一个企业、一个行业、一个时代。

心灵手巧的平静湖泊,也有钱塘涌来的力量。匠心引领杭州人全面实现小康。匠心引领杭州高质量发展,将在全国率先实现* * *繁荣,为其他省市树立榜样。匠心将遍布全国,在各地形成“匠心湖”,带动各地发展。形成了民族匠心、技术百家争鸣的新气象。

我们要学习水和工匠的精神,造福人民。这是来自心灵手巧湖的灵感。湖水将永远在我心中流淌。绕着湖,我来到了起点——公园的大门。一个多小时的“匠心”洗礼让我流连忘返。这里充满了匠心和灵感,是常去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