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德龙双重专利

目前,世界上的一般消费品中,小到手工艺品,大到冰箱、电视等家用电器,中国制造的商品大量出现在世界各地的超市里。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5000亿美元,居世界第六位,吸引外商直接投资468亿美元,居中国所有国家和地区首位。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全球知名跨国零售集团近年来一直在加大在中国的采购力度。如此多的成就让一些外国记者惊叹:中国成了“世界工厂”!许多国内媒体、专家和一些政府官员也“兴奋不已”,与房地产小熊维尼玩具和乔丹气垫运动鞋遥相呼应,成为全球高科技产业的加工厂,已经是世界的制造基地。中国将崛起成为一个高利润的先进国家,并极大地改变中国的制造模式。中国似乎一夜之间成为了“世界工厂”。面对“中国是世界工厂”的安静理性思考,不妨分析一二。“世界工厂”的一个内涵人们对“世界工厂”这个名词并不陌生。19世纪下半叶,以大机器工业为标志的现代工业是机器工业的发源地。它用坚船利炮开辟了道路,用廉价商品摧毁了一个又一个不发达国家的关卡,引诱许多国家进入英国的原料和劳动力供应。许多大型制成品可以在英国更有效地生产,英国比任何其他国家都更具竞争力,在商业、金融和政治领域都有外国竞争对手。英国产品曾主导世界贸易格局,垄断世界工业生产和销售市场,引领现代工业发展潮流。只占世界人口2%左右的英国,却一直把世界1/3-1/2的工业生产和世界1/5-1/4的贸易掌握在自己手中。没有哪个国家能和英国竞争世界公认的“世界工厂”。20世纪大英帝国逐渐衰落,美、德、日等国后来居上,取代英国成为英国和日本工业发展的历史经验。我们可以感受到,所谓的“世界工厂”,就是一个国家的制造业,成为了世界市场的基地。其主要特点是:一批企业集团和一系列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他们的生产能力、新产品开发和管理水平、市场占有率成为世界同类企业和行业的排头兵,拥有相对较多的注册专利,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世界市场的供求关系、价格走势和未来发展趋势:以制成品为主体的出口贸易成为主要贸易国之一;始终站在科技研发的世界前沿,掌握各种新型制造技术,引领世界经济和科技。“世界工厂”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在一段时间内,该国的制造业生产相对于其他国家具有比较优势,并不一定需要具有绝对优势、生产规模和进出口国。第二,不像工业化,是特殊国家的特殊现象。大多数发达国家都经历过工业化的过程,但并不是每个国家都能先于其他国家开始工业化的进程。这一次的优先让它在世界工业革命初期扮演了“世界工厂”的角色。第三,它的创新产品,或者说创新的生产组织和管理。总之,一个成为“世界工厂”的国家,应该能够带动其制造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升和下降,以及国际竞争力的上升。从历史经验来看,要成为“世界工厂”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是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工厂离不开劳动力和资本,离不开相对廉价丰富的劳动力,离不开先进的技术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离不开需要的原材料,其中充足的资本对于成为“世界工厂”必不可少。二是对外开放的市场环境。一个国家的经济融入世界经济,对外开放,带来的是资本和技术的自由流动。只有开放的原材料、工业品乃至技术市场,才能保证“世界工厂”的正常运转。第三是资金支持。金融是“世界工厂”发展的重要推进器。资金实力雄厚,“世界工厂”基础雄厚,更容易引入新的能力。“世界工厂”必须能够有效推动技术创新,将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第五,政府有效的扶持政策。鼓励生产产业援助等政策将有助于确立“世界工厂”的地位。中国制造业整体不是“世界工厂”。不可否认,中国过去20年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制造业的增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中保持在40%以上;财政收入一半来自制造业;制造业吸纳了大量就业人口;20世纪90年代以来,制造业出口一直维持在外汇收入的近3/4。无论是从制造业占GDP和财政收入的比重来看,还是从扩大就业、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来看,制造业的主体和支柱。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经济将不得不由制造业驱动。虽然中国已经成为制造业大国,但问题是中国生产的产品品种少,档次低,附加值和技术含量低。我们认为,虽然公布的白皮书首次提到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工厂”,国内也有赞同的声音,但目前中国还不是“世界工厂”。现在说“中国是世界工厂”还为时过早,原因如下。——中国GDP突破万亿美元大关,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六,但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份额只有3%多一点。已经达到5000亿美元,是世界第六大贸易国,但只占世界贸易总额的3.2%。2001中国排名世界500强的企业没有一家是真正的制造业。

——我国工业产值占世界的比重还不够大,工业产品产量大,但品种少、档次低。美国排名第一,制造业占全球15%,中国排名全球第四,约占5%。以钢的产量为例。我国钢铁产量世界第一,但低档建筑少,钢铁贸易逆差大。进口产品主要是用于IT行业和汽车行业的高档板材。近年来,我国集成电路贸易逆差已达100多亿。虽然大量生产和出口电子产品,但其核心元器件和高附加值集成电路主要依赖进口。工业产品档次低的主要原因是中间能力还很差,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过去20年,中国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但中国企业原创的产品相对不足。——劳动密集型产品是中国出口的大宗产品,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服装出口大国。然而,中国的服装业仍然缺乏国际市场。世界上很多名牌都是中国企业生产的,但却是打着外国商标、外国品牌在国际市场上销售。这些出口产品虽然都打上了中国种的烙印,但设计、销售市场甚至很多原材料都是来自国外客户。——中国传统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如果正视我国的现状,从国情出发,抓住西方国家产业结构改革的机遇,一些具有市场优势的传统产业在近年来发展高新技术浪潮的冲击下,发展和改造被忽视,而高新技术发展面临重商轻科研、轻自主开发、轻制造的误区。——2001中国外贸企业200强中,前三名为广东省三家外贸代理公司,出口额分别达到62亿美元、61亿美元和37.6亿美元,占200强企业出口总值的1/5,出口额最大的生产企业刚刚超过20亿美元。特别是200 4%的对外贸易是通过加工贸易实现的。在外贸企业200强名单中,大部分是著名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的分支机构,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由于中国制造企业往往处于跨国公司生产链的最后一环,生产附加值低的现状亟待改变。按照“世界工厂”的条件,目前中国仅在纺织、服装、日用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家用电器、电脑零部件等技术密集型组装加工业领域成为世界制造强国之一,但核心技术仍居前列,不具备成为“世界工厂”的规模和水平。外贸的特点反映出中国不是“世界工厂”。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是渐进的,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具有纵向推进、增量改革、试点推进的特点。与改革和市场化的进程类似,中国外贸部门改革的最初动机是鼓励出口,以此支持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引进,提高外贸企业减少外贸指令性计划的范围,扩大地方外贸自主权,保留企业外汇,给地方从事外贸的机会。具有生产要素配置的独立经济效益,为了在与其他地方的竞争中吸引更多的资源,按照生产要素比较优势原则进行产业结构“轻化”。这种手表具有“短平快”、“两头在外”的特点,加工贸易发展迅速。中国很多制造业都是以加工贸易的形式进行的,真正赚到的加工费很少。实际上,在庞大的出口量中,还是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高端产品和自然资源的进口大户,并没有对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形成垄断。在区域“生产链”的最后一环,中国进口产品零部件,却出口最后一环。因此,中国在发达市场的份额呈爆炸式增长,这实际上是重复计算。因为中国从其贸易伙伴的进口与中国在中国的外贸发展和贸易伙伴实现了“* * *双赢”,消费者受益于较低的中国商品价格,而世界其他国家受益于中国市场贸易的上述特征与“世界工厂”的条件相去甚远。虽然制成品在我国出口贸易中已经取代初级产品,占到80%以上,但依靠进口零部件和技术从事组装或进料加工的占很大比例。目前中国几大家电产品产量全球领先,但也要认识到,不能只看中国生产了什么,还要看它的外贸产品是什么。资本密集型产品并不意味着中国是一个适度开放的庞大经济实体,出口依存度和进口依存度分别在20%左右。这意味着国内市场需求的80%依靠国内生产来支持和重视外贸关系的发展,但绝大多数的汽车、机械、计算机、电子配件仍将在国内生产,这并不能说明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外贸仍存在两个缺陷:一个是总量不足。据统计,去年进入世界500强的跨国零售集团全球销售额超过产品的比重不到2%,中国产品在世界市场的比重与曾经是所谓“世界工厂”的国家相差甚远。其次,技术水平不足的链条多处于低端,出口值的一半左右是通过加工贸易实现的。在很多采购会上,很多跨国集团的采购商都是找一手拿着技术图纸的厂家。去年全球DVD产量约3000万张,其中中国产量超过654.38+04万张。然而,DVD的关键技术并不掌握在中国手中,因此中国与外国技术开发商之间存在知识产权纠纷。中国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政策,对外贸易总额不断上升,但却是少数几个进出口都保持两位数增长的国家。总体贸易顺差很小,近几年持续波动。目前中国的贸易顺差只相当于1%到2.5%的GDP。从我国外贸口岸的扩大和外汇储备的增加来看,将从过于注重出口创汇逐步转向外贸进出口平衡。中国不仅在千方百计扩大出口,也在以市场向世界开放。因此,中国外贸发展的基本特征体现在,中国离“世界工厂”还很远。四个微观主体的差距反映出中国不是“世界工厂”。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世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相互依赖。中国经济确实在快速发展,但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并没有停止主动出击。外资转移的只是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跨国公司把工厂甚至R&D中心搬到中国大陆,他们的应对策略就是通过对核心技术的掌握来掌握规则的制定,然后通过规则的制定来牢牢掌握竞争的主动权。在技术方面,中国制造业与外资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就彩电而言,平板玻璃、电子枪等关键零部件都依赖于进口国的家电巨头。不是一个级别的,没有企业能做到日本索尼的水平。入世后,在技术和知识密集度高、品牌价值复杂、管理组织复杂的行业、领域、环节和市场上,中国企业与外资企业存在较大差距。比如在高档纺织面料领域,由于对技术认识不足,国内企业竞争力较弱;在计算机和家电行业,中国企业的主要竞争因素是组装和国内销售市场,而国内企业在基础和重要应用领域并不强大。在融资方面,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相比有以下特点:一是融资方式少,国内企业兼并、重组、收购很少,使用非常普遍。二是融资渠道少。国内非国有经济和私人手中有大量资本,但并没有进入企业的融资。市场不够开放,无法进入,无形中缩小了融资渠道。在投资方面,世界经济普遍不景气,对制造业的增长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投资风险加大。目前,我国制造业完全市场化,国内市场成熟度、宏观政策和经济体制都处于调整变化过程中,企业投资收益具有不确定性,资金投资的企业国际竞争力较高。在R&D和管理方面,R&D对华投资的整体水平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与发达国家的竞争力相差甚远,而且这种影响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强。管理是中国企业运营中最薄弱的一环,国内企业的管理体制和模式或多或少还在左,这对企业的发展是非常致命的。如果不改变这种状况,企业的竞争力将会大大降低。有人把IT产业的崛起作为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基本依据,我们不妨最后再分析一遍。随着国际新技术产业的升级,各种数据都相当喜人。但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甚至真正的IT服务,主要市场还是由国外厂商构成。中全是国外厂商,前10只有两家国内软件厂商;在硬件市场,英特尔、新惠普、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等。都早早跨过了6543.8+0亿美元。即使在个人电脑行业,国产品牌的份额也很高,但是每台国产机的销量和利润很大一部分被国外公司分享。业内人士普遍知道,IT制造业曾经出现过OEM、ODM、DMS、EMS四种模式,这四种模式是循序渐进,技术含量逐步提高的。代工的一种是给品牌厂商做代工。所有设计归他人所有。制造有问题,还得回去找委托厂家解决。ODM(委托设计制造)更进一步。除了制造加工,还增加了设计环节,即接受品牌厂商的委托,根据其技术要求承接(设计、制造、售后服务)。它集设计、制造、服务于一体,相当于品牌厂商把基本的系统需求交给合约厂商,自己维护。EMS(工程、制造、服务)是一种新兴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品牌厂商只定义产品规格和开拓市场,其余的都做。这是有自己核心价值的“制造中心”概念,与早期单纯的代工加工有天壤之别。而我们的许多制造企业和真正的“世界工厂”绝不是简单的代工。另外,我们的it企业没有足够的利润空间和融资支持,还没有多余的能力来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至于当企业形势发生变化时,国外公司有了雄厚的资本基础,中国IT企业如何在同样糟糕的形势下生存?优质低价是国产品牌生存的第一位。

如果法律实现了积累,无法持续发展,那么企业过去所有的努力就不仅仅是前期的市场培育和推广了。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现在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还为时过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