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介绍一下民主德国和罗马尼亚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改革及其效果。

二战后,德国作为战败国,被当时两大国际阵营的领导者美国和前苏联接管,并从那里修建了柏林墙,将德国分为东德和西德,美国控制西德。然而90年后,柏林墙被推倒,东德和西德合并,成为现在的德国。

尽管合并了,但东西德的经济差距还是不小。前西德每年补贴前东德约500亿欧元。

1945年5月8日希特勒无条件投降。根据《克里米亚宣言》和《波茨坦协定》,战败的德国应该成为一个统一、独立、热爱和平的民主国家。在这样的国家出现之前,德国暂时被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占领,首都柏林也被四国分割控制。

由于东西方同盟的不同立场、目的和利益,所有的协议都被解释成对他们有利。在德国统一和柏林问题上,四国及其占领区的各种政治力量展开了激烈而复杂的斗争。1948年6月,美、英、法占领区合并,1949年5月23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单独成立,简称联邦德国或西德,9月20日,阿登纳组建第一届联邦政府;同年10月7日,10,苏联占领区也宣布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GDR。从此,统一的德意志国家分裂为两部分,两个德国人同时出现在世界舞台上。两个德国都是主权国家,都得到了很多国家的承认,并与之建交。1973也被接纳为联合国会员国;双方都参加了不同的军事、政治和经济团体。近年来,两国关系有所改善。1972年签署《关系基础条约》,相互承认主权国家,相互建立正常睦邻关系,互设常驻代表机构。两国领导人互访,就双边关系和国际问题交换了意见。两德要不要统一,在什么基础上统一,应该由两国人民自己决定。

什么是“西柏林问题”?

柏林原名“大柏林”,二战前是德国的首都。战后,根据相关国际协议,柏林和整个德国一样,被苏联、美国、英国、法国占领,早期有统一的反法西斯市政府。1948年,美、英、法占领区合并形成“三重占领区”;同年,在苏联占领的东部地区成立了大柏林临时民主政府。1949年,西方三国在西方举行市议会选举,组建西柏林市政府。至此,一个完整的柏林被分成了东柏林和西柏林两部分。西柏林位于东德境内,成为“岛城”;东柏林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首都。

西柏林占地480平方公里,占整个柏林的54%。1981年人口为1.9万,占整个柏林人口的62%。西柏林是一个不独立的特殊政治单位。离联邦德国很远,最近距离180公里。它与西德的交通联系包括三条航空线(称为空中走廊)、三条铁路、三条公路和两条水路。虽然在司法、经济、金融、货币和社会制度上与联邦德国融为一体,西德可以在国际组织和会议上代表西柏林的利益,但不是西德的组成部分。虽然也建立了市政府,但仍处于西方三国的军事占领之下,美、英、法是西柏林的最高当局。四国的军车依然可以在柏林全城巡逻。

由于苏、美、英、法、两德的立场和利益不同,东西方在西柏林主权及其重大问题上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和两个德国一样,两个柏林的关系在60年代初之前非常紧张,尤其是民主德国在1961年8月在西柏林周围修建了“柏林墙”之后,柏林的紧张局势达到了顶峰。后来随着两德关系的不断改善,特别是四国在1971年9月签署《四方协定》后,柏林局势有所缓和。但由于对协议条款的有利解读,双方仍不时就柏林的地位产生争议。

参考资料:

/question/4800292.html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南斯拉夫第一个摆脱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她提倡社会自治。1950-1963年,是工人自治阶段;1963-1971岁是社会自主阶段;从1971开始,就是以共同劳动为基础的社会自治阶段。南斯拉夫的改革尝试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是独创的。在相当一个时期内,它受到国际运动的普遍抨击,说它“搞修正主义”,“偏离社会主义轨道”。[1]

南斯拉夫工人自治阶段的主要措施有:①6月26日通过的1950

②采用于1951年& gt,指令性计划改为指导性计划,国家不再规定积累和基金的比例,实行利润分成制。企业可以按照国家计划的要求,制定自己的计划,自由经营,自负盈亏。1953,取消行政和经济手段的双重价格体系;

③扩大企业的财权和自主权,扩大地方主权。现阶段改革的重点是放权,工厂由工人管理。1953年,联邦议会通过了新宪法,确认自治原则是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基础,并将工人的自主权扩大到国民经济、文化、教育和卫生的所有部门。在农村,中共六大决定放弃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造模式。1953年3月,一项法令宣布,农民可以自由退出合作社,解散合作社。[2]到1960年,南斯拉夫只有100多个合作社。政府加强了国有农场的建设,把它们变成了农工联合企业。职工自治制度在打破高中旧的集权制弊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为分权奠定了基础。

在社会自治阶段,改革的重点是进一步放权。自治范围从工厂企业扩大到社会机构和国家机关。1963年4月通过新宪法,1967年和1968年两次修宪,进一步扩大了地方政府和国家的权力。新宪法规定“自治是社会主义领域各种关系的本质”,国家经济机构对自治单位没有约束力,自治单位是市场化的制度。[3]

1964年,南方议会通过了& gt决议,从1965开始进行全面的经济改革。其主要内容有:①进一步减少国家干预,扩大企业的生产自主权和收入分配权,增强市场的调节作用。国家只从企业利润中提取29%;(2)国家将大部分投资控制权委托给银行;(3)改革价格体系,根据国际市场价格进行价格调整,商品价格基本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4)对外贸易和外汇自由化,取消对大多数商品的进口限制,降低进口税,允许外国在南斯拉夫直接投资。因此,企业工人委员会的权力得到全面增强,南斯拉夫的经济从中央集权的国家管理的计划经济模式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4]

在以共同劳动为基础的社会自治阶段,建立了完整的社会自治体系。1969年在南* * *联盟第十次代表大会上提出联合劳动原则,1976年通过联合劳动法,把分散的独立自主的经济单位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组织成三级联合劳动组织,专业自治利益和区域地方自治并存,实际上是生产部门和社会部门。在农村地区,发展了个体农民的自治联合组织。改革的核心是实行社会自治,社会自治单位产值占1977年国民生产总值的84%。从1985开始,南斯拉夫的改革进入了纠正分散主义弊端的调整阶段。

南斯拉夫社会经济改革的基本原则是:强调国家消亡过程应从经济职能开始,社会自治制度意味着国家职能消亡的开始,这与苏联强化国家职能的模式划清了界限;强调社会所有制是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的基础,它既不是国家所有制,也不是集体所有制,而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最高形式。它强调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整体市场调节,主张社会计划要符合市场的需要,市场决定计划。唯一可接受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是自由竞争。就商品经济而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没有显著区别。

南斯拉夫的社会经济改革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是开创性的。首先,它强调企业自治,放权,着眼于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这个根本问题,着眼于充分发挥企业活力,发扬社会经济民主,体现物质利益原则。其次,突破了斯大林关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不是商品,价值规律不能调节生产的理论和实践。第三,它强调运用经济手段和经济监督来管理经济。南斯拉夫的社会经济改革一度促进了南斯拉夫的经济发展。[5]

然而,南斯拉夫的远见卓识和未能及时调整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给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了明显的不利因素和困难。

首先,它过早地提出并实践了国家职能开始消亡的观点。南斯拉夫的社会所有制理论是超越时代的唯意志论。目前,生产力水平还没有达到社会自治的程度。虽然在反对苏联模式上有进步意义,但由于过分强调社会自治,将其绝对化,陷入了误区。这种社会自治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单位所有制,带有部门、地区和集体所有制的倾向。

二是将三权分立绝对化,削弱必要的中央权力,使地方主义、分散主义、民族主义抬头,造成宏观调控。作为社会自治的结果,联邦制实际上变成了邦联制。根据新宪法,所有涉及经济政策和措施的重大问题都需要六个共和国和两个自治省一致同意,联邦才能决定,从而形成了分权模式。它在经济上阻碍了统一市场,封闭的地方市场取代了集中统一的大市场,造成了经济的无政府状态和经济结构的失衡。由于宏观调控,总需求过度扩张,消费和投资增长过快,通货膨胀两位数,外贸逆差增加,外债过多,利用不合理,失业人数增加。1981年人均负债920美元。70年代中期失业人数高达60-80万,近百万人逃亡。[6]

匈牙利的经济改革

同样是在1953年,部长会议主席纳吉布·伊姆雷提出匈牙利走第三条道路,这条道路符合本国国情,又不同于苏联,但因苏联的阻挠和拉科西集团的反对而夭折。1956年6月匈牙利事件后,卡达尔作为新的党政主要领导人,在非常困难的时候着手稳定政局,恢复国民经济,进行改革。[7]

匈牙利在1957-1964进行了地方经济改革和政策调整。主要措施是:

(1)调整国家经济结构,放弃不切实际的高速发展工业的庞大计划,比如在拉科西执政时期尽管缺乏钢铁却提出了建设钢铁国家的口号。降低积累率,集中力量发展轻工业和农业。

②改革农业经营体制,调整农业政策,取消农产品强制销售制度,坚持自愿合作改造,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实行农业贷款补贴,鼓励农民致富。

(3)从1962开始,重组产业组织,撤销各部委总局,成立信托,减少对企业下达的指令性指标;并在企业中实行利润分成。

自1965以来,匈牙利实施了以工业为重点的全面经济改革。6月1965 11匈牙利党召开中央委员会扩大会议,讨论< & lt《关于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全面综述> 》;。1966年5月,中央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议,改革在1966-1967试点,1968年6月全面铺开,实行新体制。后来在1973和1976进行了两次大的调整。[8]有学者说,匈牙利的经济改革模式是雷格与恩耶尔斯的中央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

这种模式:①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强调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有机结合。在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上,主张以国有经济为主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不同意合作社急于向国有农场过渡;鼓励发展农村自留地经济、家庭副业经济和各种辅助经济,允许农业、服务业和加工业从业人员不超过30人的个体经济;反对垄断,提倡国有、合作、私营企业竞争。在商品货币关系问题上,强调有计划的商品货币关系,企业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保证市场机制有广阔的活动空间,把集中的计划管理和市场的积极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指导性的计划制度和经济杠杆的运用来制定政策。

②在扩大企业自主权的基础上,明确划分国家和企业的决策权。与宏观经济相关的决策权和扩大再生产的大部分决策权属于国家;简单再生产和部分扩大再生产的决策权属于企业。发行权由国家控制,而生产权更多由企业控制。

(3)强调用经济手段管理经济。取消指令性计划指标,政府通过税收、价格、贷款、佣金、投资、利润分配等手段来引导经济,实施经济运行的调节。

(4)鼓励企业在计划指导下进行市场竞争,实行国家规定价格、最高价格和自由价格三种混合价格制度。

总的来说,匈牙利的经济改革介于苏联和南斯拉夫之间,在一定意义上吸收了两者的优点。[9]但是,所谓的结合,其实只是一种混合物,并没有真正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来运作。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经济发展缓慢,出现了危机。

波兰的经济改革遭受了许多挫折。

65438-0956年波兰波兹南事件后,戈穆尔卡上台,公布了十月纲领,进行了政策调整,取得了一些成绩。然而,不断上涨的物价一直困扰着戈穆尔卡政府。1959和1963,政府再次两次提价,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波兰政府决定提高46种食品和日用工业品的价格,使每个家庭的平均支出增加了20%。6月5438+04日,格但斯克、什切青等沿海城市工人上街抗议示威,政府出动军警镇压,造成45人死亡,1000多人受伤。65438年2月20日,波兰中央委员会召开第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戈穆尔卡被迫辞职,吉雷克接任第一秘书。[11]

自吉雷克上任以来,情况并没有改善。1971 1年2月,波兰党召开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新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借助外资和西方技术设备,推行“高速度、高消费、高福利”的三高政策。它主张在10年内“重新建设一个新波兰”。新战略实施之初较为顺利,但由于政府过度投资、过度积累、市场供应紧张、出口困难等原因,外贸逆差持续上升,通货膨胀加剧。1976年,政府试图通过提高粮食税来解决经济困难,导致6月20-25日部分城市再次发生罢工和骚乱,迫使政府取消再次涨价的决定。[12]

7月,1980,涨价又罢工。8月17日,格但斯克工人在瓦文萨的领导下组织了一个独立自主的工会。劳工骚乱迅速蔓延到整个波兰。[13]9月6日,在波兰党八届六中全会上,卡尼亚接任吉雷克第一书记。会上分析认为,波兰经济形势恶化主要是党和政府长期以来的经济政治政策失误造成的:

(1)盲目引进。到1979,累计外贸逆差高达1520亿美元。大多数进口设备来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管理不善,很多专利和设备没有投产,进口化学品只有1/3没有使用。

2借款过多。到1980年,波兰欠西方270亿美元。仅在今年,它就需要偿还70多亿美元的本金和利息,几乎占同年出口总额的80%。波兰公民平均欠西方570美元。

③经济结构比例失衡,农业长期被忽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波兰工业投资高达38-42%,而农业投资从17.4%减少到16%。在产业结构上,波兰重视加工,忽视燃料和原材料工业;在农业结构上,重视畜牧业,忽视种植业。

④促进福利增长。从1970-79,波兰工业总产值增长了80%,而员工名义工资增长了93%。大型工厂企业发放的过多奖金和各种附加工资加剧了通货膨胀。为了刺激农业的发展,政府在10年期间多次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通过增加补贴来弥补消费品的增加。1971年补贴170亿兹罗提,1980年高达170亿兹罗提,占整个国家预算支出的40%。

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危机迅速演变成一场旷日持久的社会和政治危机。1981 10 18在九届四中全会上,主张更强硬政策的雅鲁泽尔斯基接任第一书记。1981 12 13波兰宣布全国处于“战争状态”,实施全国戒严。[14]

虽然戒严后波兰没有出现大的动荡,但危机的根源并没有消除。雅鲁泽尔斯基缩小了经济中指令性计划的范围,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企业可以自主制定经营计划,实行独立经济核算,自负盈亏;在提高价格的同时,给员工适当的补贴;保证个体经济的长期存在。1986年6月至7月,波兰统一劳动党召开第十次代表大会,提出波兰目前正处于由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最后阶段,并通过了《波兰统一劳动党法》。社会任务计划1986-1990 >:>但经济困难的被动局面并没有改变。1988年,经济形势再次恶化,随后政治危机再次爆发。

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的流产

在诺沃特尼担任第一书记期间(1958-1959),捷克共和国进行了第一次经济改革。这次改革主要针对当时经济体制过于集中、经济效益下降的问题,改组了工业管理机构,将1000多个企业合并为380多个经济单位,减少了国家下达的指令性计划,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然而,经济状况并没有大的改善。直到1966,农业才达到战前1936的水平。工业存在指标冒进、比重失衡、增长速度缓慢等问题。诺沃特尼认为,这与改革不当和恢复改革前的经济管理体制有关。

改革的呼声在1965重新燃起。从1965-1968,特别是1968年,捷克进行了西方所说的“布拉格之春”。1965 65438+十月杰* * *中央通过& gt决议,并在全国110企业单位进行试点。1966年4月,捷克中央委员会宣布& gt分辨率。1967新制度的原理开始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试行:宣布满足市场需要的物资分配计划;将384个生产经济单元按专业划分为90个完全独立的生产经济单元;改革价格体系,由单一的国家定价改为固定价格、最高限价和自由价格;允许企业进入外贸市场;改革工资制度,取消对个人工资和单位工资总额的限制。赫鲁晓夫下台后,诺沃特尼等人对改革采取了阻挠和限制的态度。[15]

1967年9月、10年10月和12年2月,捷克中央委员会召开了第9次、10次和165438次全体会议。会上,以杜布切克为首的改革派尖锐批评诺弗特尼阻挠改革,指责诺弗特尼机械地推动改革。政治上不民主;经济上不改革;在对外关系上不独立,要求诺沃特尼下台。1968 1,捷克* * *中央全会罢免了诺沃特尼的第一书记职务,选举杜布切克为第一书记。[16]

1968年3月28日至4月5日,杜布切克主持捷克中央全会,改组中央主席团和书记处,清洗保守派,全会通过& gt,宣布“打算着手建立一个新的、非常民主的、符合捷克斯洛伐克的社会主义社会”。在经济上,纲领主张:①进行经济改革,实行新的管理体制,扩大经济机构的自主权,发挥企业的积极性;(2)建立工人委员会,实行民主管理。职工委员会有权任命经理,决定企业的利润分配和社会福利等重大问题;(3)广泛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和生产利润率;(4)恢复市场经济的作用;⑤取消外贸垄断权。[17]由于& gt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相结合,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强烈愿望,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从而导致了布拉格之春的生动局面。

捷克杜布切克经济改革的指导思想是:①在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上,主张实行有计划的市场经济,由中央政府制定经济发展的长期指导计划,市场起短期调节作用,尽可能实行自由竞争的价格;(2)财政上,会用税收代替利润;③在收入分配方面,企业可以自由支配税后分配;(3)企业自主权方面,实行企业自治,党政分开,生产决策权下放给企业。苏联军队和东欧国家的入侵彻底中断了捷克的改革进程。它把捷克斯洛伐克带回了僵化的时代,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后遗症。

东欧的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民主德国在五六十年代也进行过一些改革探索,但后来要么只是说说而不做,要么就是观望。至于阿尔巴尼亚,它以自己是唯一的社会主义模式而自豪,并且只是原地踏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