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鉴别才能更准确地研究病原菌种群的毒性结构和毒性频率变化?

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以感病籼稻品种CO39为轮回亲本,经过6次回交,育成一组遗传背景相同但抗病基因不同的近等基因系,作为生理小种的单基因鉴定宿主,但CO39不完全感病。它含有至少一个主效抗病基因(PIA ),以Pia为轮回亲本选育的近等基因系不是真正的单基因系统,且该系在粳稻区对稻瘟病菌的区分度低,难以广泛使用感病品种漓江新团黑谷(LTH)作为轮回亲本。以已知抗病基因的日本木泽茂久品种PikPish,美育明(PikPish)k 1(Pitapish)PI-4(Pitapish)K60(PikPish)BL 1(PIBPish)作为抗病基因的供体亲本,进行6次回交和抗病性鉴定。1993育成6个各含1个抗病基因的近等基因系,具有较高的生理小种鉴别能力,适用于籼稻和粳稻区(凌中专等,1995,2000;王彦峰等,2011)周江红等(2003)利用已有的单基因鉴定寄主,确定了我国北方和南方稻区稻瘟病菌的致病频率。结果表明,稻瘟病菌对中国抗病基因Pi9的毒力频率最低,毒性最弱。对Piz5Piz和Pikh基因的毒性频率低;对Pizt、Pi1、Pi5、Pi12、Pik、Pik(C)、Pita2、Pita(C)、Pib(C)、Pikp(C)等抗病基因具有中等毒性频率。对于Pia(1),Pi19,Pii,Piks(1),Piks(2),Pish(1),Pita(1),Pit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