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燃油汽车专利费。

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突破680万辆,新能源汽车普及率27.6%,其中80%来自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这些数据的背后,反映的是:

虽然在燃油车领域,合资品牌的销量仍然占据国内汽车市场的半壁江山;但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国内新旧势力联手,为几个位置摆脱对手。除了在电池、电机、电控核心三电系统的产业链上打造强大的产品力,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在智能化层面也将合资品牌甩在身后。这是一次“智能+新能源”的弯道超车。

01“智能新能源”时代中国品牌强势崛起

汽车行业展现的是新能源汽车对传统燃油汽车的逐渐替代,而更宏观地看,全球正在经历一场从化石燃料到清洁能源的革命。事实上,能源形式革命往往与工业革命交织在一起,两者相互促进,推动着产业的不断演进和变革。煤的使用使蒸汽机车有可能书写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历史;石油的应用诞生了发动机,可以为汽车、轮船、火车、飞机提供动力,现代工业体系得以建立;清洁能源是新能源汽车的助推器。电能、氢能、风能等日益成为重要的能源供应,更加低碳的世界成为每个人的向往。在刚刚过去的特斯拉投资者日,科技狂人埃隆·马斯克(Elon Musk)为大家描绘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清洁能源世界。汽车产业的新能源也导致了汽车上下游和供应链的变化。不仅仅是新能源汽车产品的引进那么简单,更是围绕产品打造的新能源人才、智能核心技术、零部件产业链(三电体系)的基础。这个坚实的基础将支撑中国未来至少三五十年的新能源汽车长远发展。事实上,中国长期以来一直支持发展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其他新能源汽车。我们最熟悉的就是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包括各种减税政策,使得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像一个春风。经历了前些年的混乱发展和“骗补”风波,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逐渐步入正轨,处于快速发展期。国内新能源车企相互碾压,铺开了一片新天地。无论从产品的多样性、先进的技术还是绝对的市场份额,都在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取得了领先地位。站在2023年这个时间节点,当我们国家的汽车工业在“新能源”之战中取得了阶段性胜利,接下来战场会转移到哪里?答案是“智力”。现在的汽车消费者,电动、混动等新的动力形式已经不是吸引他们买车的主要因素,更多的需求来自于“智”带来的全新体验。汽车作为交通工具,已经不能满足ta们的需求。ta们需要的是一个可以支持出行的“智能终端”。所以对于国内车企来说,在坚持“新能源”方向的同时,下一个重点就是“智能化”,这也是全球最受关注的车企特斯拉正在深耕的领域。

新能源是基础,智能是核心。

汽车智能化包括智能驾驶、智能驾驶舱、智能底盘、智能电子电气架构,甚至智能制造。为什么“智能”如此重要,可以称之为新能源汽车未来发展的核心?

从三个方面可以看出:第一,大量企业都在围绕汽车智能化做产品技术开发,这是当之无愧的“风口”。造车新势力和传统车企新品牌纷纷入场,以智能化为主要竞争点,以智能驾驶和智能驾驶舱为用户体验差异化,展开“刺刀战”。以“魏”为代表,他们的领导人都来自互联网或高科技公司背景。受老大哥特斯拉的启发,他们在中国开创了智能汽车业务,将互联网玩法带到汽车行业,以用户体验和产品体验为核心努力方向。智能化是目前这些企业受到众多消费者青睐的主要原因。在传统车企方面,SAIC智造、东风蓝驱、长城沙龙、长安奥威塔、吉利极氪、北汽极狐等也纷纷崛起,向新能源、智能化方向发力。其实这些车企早就进军新能源了,但为什么还要成立新品牌呢?根本原因是为了打造不同于上一代的下一代汽车。下一代汽车的核心是“智能”。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科技公司,如苹果、华为、小米、百度、DJI等。,纷纷进入汽车行业,希望颠覆汽车只是作为交通工具的传统属性。他们投入大量的金钱、资源和人才,不仅要打造一辆纯电动或者混合动力的传统汽车,还要把汽车变成“移动智能终端”。除了造车,很多企业也已经深度介入汽车智能化产业链,成为新兴供应商,帮助中国整个汽车产业向智能化转型。汽车的“智能化”是潮流的方向,不可逆转,智能化的想象是无穷的。供给端如此繁荣,那么需求端呢?其实未来也在意料之中。这就引出了“智能”如此重要的第二个原因:中国消费者对智能汽车的接受程度已经远远超过其他国家的消费者,而随着智能汽车在中国的出海,海外消费者对智能体验的渴望更加强烈。目前智能汽车上的很多功能让消费者“一用就难收回”,一套简单易用的辅助驾驶功能可以大大减少驾驶疲劳,提高安全性;简单易用的智能驾驶舱系统,可以让驾驶变得不那么枯燥;一套简单易用的汽车控制功能可以让汽车使用省心省事...智能化给汽车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体验提升,消费者在购车时也越来越注重车型的智能配置和软件功能。一项关于自动驾驶技术的消费者调查显示,美国有16%的消费者认为自动驾驶非常重要,德国为16%,中国高达49%。关于中国消费者愿意为自动驾驶汽车支付的额外费用,他们愿意多支付4600美元,德国消费者愿意多支付2900美元,美国消费者愿意多支付3900美元。这些简单的数字其实可以反映出消费者对智能汽车的需求很大。如果分析消费者本身的属性,也可以证明这个调查结果:目前中国的年轻人已经成为消费主体,这个群体的成长环境是技术快速发展迭代期,包括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5G、人工智能等。这些“互联网原住民”对科技和汽车智能化的接受度自然很高。小米宣布造车的时候,很多网友都说是“第一款年轻人的智能车”,关键词是“年轻人”“智能”。汽车智能化,消费体验好;如果智能做得不好,用户的感知会非常明显。

事实上,“智能”已经逐渐成为用户的依赖,成为用户选择某款车的重要参考指标。“智能化”也给汽车这种古老的交通工具带来了新的生命。很多车型都是可以想象的,智能驾驶和智能驾驶舱相关的软件能力在未来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像ChatGPT这种可以颠覆互联网应用的东西,未来一定会诞生在汽车这个载体上。这就是人工智能技术与汽车结合所诞生的新玩法、新服务、新体验、新商业模式。第三是中国政府有很多政策支持汽车的“智能化”。除了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国家还在支持汽车智能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并出台了明确的智能汽车发展战略。一方面,国家牵头做了很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智能交通设施,涉及通信、高精地图和定位、大数据、云平台等等;另一方面,国家也在开放更多领域,方便智能汽车的测试和运营,为智能汽车的迭代发展储备核心数据金矿。汽车智能化可以说是遇到了“天时地利人和”,那么接下来如何发展,就看这些相关企业如何各显神通了。虽然智能是未来的核心,但是新能源的基础不可动摇。很多人会说,在燃油车上智能化也是一条路径。我觉得是,但不是最佳路径。在过渡时期,也需要基于存量车市的智能化,起到教育消费者的作用。不过,这毕竟不是完全的颠覆,只是给燃油车增加了一些智能化的小功能,需要更多的开发时间和精力。最重要的是它不一定能做出好的产品体验。所以最优方案还是要在新能源汽车上“智能化”。从技术角度来看,汽车的智能:

从这个角度来说,新能源汽车更适合智能化,将是智能化的最大赢家。如果说新能源是传统汽车改革的上半场,那么智能化就是传统汽车改革的下半场,而下半场新能源和智能化必须紧密结合,必须同时推进。基于此,汽车厂商应该怎么做?近日,吉利汽车发布了其高端新能源产品系列“吉利银河”,目标是专注于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汽车,并加大智能化投入,包括拿出全新的智能驾驶方案和智能驾驶舱操作系统。无独有偶,长城汽车作为中国自主品牌车企的代表,即将完成“智能新能源”生态企业的高级阶段。在最近的一次采访中,长城汽车的掌舵人魏建军表示:“新能源是不可逆的,智能化也是不可逆的,这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因为长城已经储备了技术和供应链能力。接下来我们就以长城汽车为蓝本,看看传统汽车如何做好“智能新能源”。

“智能新能源”的践行者:长城汽车是如何厚积薄发的?

(1)奠定新能源基础

做“智能新能源”车企,首先要夯实新能源基础。说到长城汽车,大部分消费者的第一印象都是哈弗SUV,因为这个品牌和品类在过去的很多年里确实少有竞争对手,是销量之王。在新能源汽车层面,长城汽车的欧拉品牌车型和其他品牌的混动车型也是上市较晚,还没有被大众认可为哈弗SUV。其实早在2009年,长城汽车就开始布局新能源,但并没有率先在产品层面发力,而是在供应链层面,包括孵化了一批与动力电池、氢能、三电科技等相关的供应链企业。目标是建立自研、自主、可控的产业链护城河。如今,这条护城河正在不断拓宽。长城汽车是少数拥有纯电、混动、氢能三条新能源路线技术储备的自主品牌车企。2016年,长城汽车进入氢能行业,成立势能公司,至今投资超过25亿元。还制定了2050年建设氢能社会的规划,率先启动了氢能“生产、储存、运输、加工、应用”全产业链布局。2018长城汽车分拆蜂巢能源,成为专业化动力电池公司。目前拥有2600多人的团队,发展速度惊人。2021年,蜂巢能源专利数量达到878件,位居全国动力电池专利公开创新主体TOP20榜单第一。2021和2022年上半年,蜂巢能源动力电池装机量全球排名第十。同样在2018年,长城汽车成立蜂巢易创,专注于汽车动力系统、新能源传动系统、智能转向系统的研发。现在长城汽车最新的柠檬混动DHT变速器总成就是蜂巢易创生产的。长城汽车还拥有投资2.2亿元、占地2100平方米的国际一流变速器实验室,是长城汽车自主研发混合动力技术的摇篮。基本上在新能源的三条路径上,长城汽车的技术基础已经建得非常牢固了,接下来就是出更多成果,爆产品的时候了。

根据长城汽车最新的产品规划:

这样,长城汽车各品牌的新能源路径已经非常清晰。如果说过去多年积累的新能源供应链的自研能力是弹药库,那么各个品牌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就是机会的武器。与众多造车新势力相比,长城汽车在打造所谓全栈自研能力的道路上,有着自己的先发优势。新能源的基础搭建好了,下一步就是应对汽车智能化这个更核心的竞争。很多人会说,长城汽车作为传统车企,没有智能基因,没有造车新势力强大。事实上,在过去的几年里,长城汽车通过各种渠道弥补了智能化的短板,目前在某些方面已经做到了行业领先。与之前在新能源领域的打法类似,长城汽车也培育了一批智能生态企业,涵盖智能驾驶、智能驾驶舱、电子电气建筑、线控底盘等智能相关领域。

(2)战斗在智能驾驶的无人区。

在智能驾驶领域,目前智行是长城汽车的核心武器。魏建军也非常关注智能驾驶的进展,经常亲自体验智能驾驶系统的测试版。目前国内车企涉足导航辅助驾驶领域,已经走完了高速市区。米莉之星已正式宣布成为国内首批落地城市级导航辅助驾驶功能的企业。落地车型为长城汽车子品牌摩卡车型。事实上,长城汽车在2009年就开始涉足智能驾驶的研发,但现在是独立的智能驾驶子公司Mimo智行,专注于这一领域,可以吸引外部融资,帮助其快速成长和技术落地。Mimo智行的主要研发系统包括HWA高速辅助驾驶系统和NOH导航辅助驾驶系统。同时在智能驾驶域控制器上进行自研,另外在算法系统、数据驱动系统、人工智能模型等领域都有能力储备。在自研智能驾驶技术的布局上,长城汽车依托Mimo智行,涵盖底层硬件、中间件、智能驾驶软件的研发,再通过设计一系列不同配置的感知、计算硬件方案,使智能驾驶系统能够匹配多个不同品牌、不同价位的车辆。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长城汽车* * *推出了6款具有智能驾驶功能的新车型,用户辅助驾驶里程超过2500万公里,相关车型销量超过20万辆。此外,作为中国首批量产的城市导航辅助驾驶系统,城市NOH将率先安装在魏品牌DHT-上。智能驾驶的进一步发展,不是功能的问题,而是功能的技术实力和面对各种驾驶场景的灵活反应能力,这就需要更高效、更快速的迭代闭环,包括大数据、AI大模型、计算中心等核心部件。这也是长城汽车正在攻克的科技“无人区”。依靠最后一分钟的智慧,长城汽车已经拥有了国内自动驾驶行业数一数二的智能中心MANA OASIS。通过馈入海量数据不断训练迭代,智能驾驶算法体系将不断完善,体验将不断提升,应用场景将不断拓展,为最终走向完全无人驾驶做准备。建设智能计算中心也是特斯拉、吉利和小鹏等汽车公司正在做的事情。近日,ChatGPT爆炸,米米智行正式将其自动驾驶认知模型(人类驾驶的自我监控认知模型)升级为“DriveGPT”,用AI模型驱动智能驾驶算法的不断进步。除了发展自己的生态企业,长城汽车还投资了智能驾驶产业链。比如已经投资了自动驾驶芯片明星企业地平线,后续地平线的芯片将搭载在长城汽车的车型上。

(3)进化智能座舱

长城汽车拥有自主研发的“Coffee Smart”智能驾驶舱系统,以及窦宪智能、嘉誉智能两家生态企业,在智能车载导航、智能语音、智能感知、智能多终端车机互联、车载OTA等方面有相关技术储备。在硬件层面,长城汽车采用高通8155芯片,搭建自己的智能驾驶舱平台。与上一代主流车载系统相比,CPU计算能力提升2.5倍以上,GPU图像处理能力提升3.5倍以上。凭借机器视觉和语音处理的高计算能力专属AI加速器,为多屏融合、多模式交互、AI感知、个性化自动配置等功能提供底层计算能力支持。后续还应该在高通8295芯片上。在软件层面,长城汽车开发的驾驶舱操作系统GC-OS技术有很多开放的能力和优势。首先是APP +HAL(硬件抽象层)的统一接口,同时支持UI/UE平台化+品牌差异化。向后兼容也可用于各种高计算平台,可适配长城汽车各大品牌,具有交付快、可成长、可插拔、生态互换、软硬件兼容等特点。基于高计算能力芯片和GC-OS,长城汽车开放了部分智能驾驶舱API,包括汽车、驾驶员、车身、底盘相关系统;第二阶段,我们将迭代设计语音、导航、视觉等能力的界面。通过两阶段迭代,长城汽车智能驾驶舱API池将覆盖25+类功能集。长城汽车的智能驾驶舱将成为一个主动服务的“智能多变空间”,这也符合“移动智能终端”的理念。

(4)电子电气建筑为智能而生。

2021年,长城汽车发布了面向智能的全新车载电子电气架构GEEP 4.0,包括中央计算平台、自动驾驶领域和智能驾驶舱领域。架构采用SOA(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面向服务架构)的理念,开放标准API接口,支持功能成长和车云的融合,将功能体验创新和软件平台开发融为一体,形成便于开发、维护、灵活扩展、体验升级和创新收益的成长智能架构。同时,基于SOA,长城汽车在软件层面构建统一、标准化的车载软件平台。

在这样的架构支撑下,智能驾驶、智能驾驶舱的开发以及相关系统的体验拓展和升级将更加便捷高效。此外,基于全新的电子电气架构,长城汽车还在开发智能线控底盘。用电线连接的底盘是一辆汽车。

本文来自作者易车号宇宙旅行指南,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的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车改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