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个“问题主机”差点炸了PS3?讲述Xbox360发展的故事。

自从熊叔带着一个巨大的绿色盒子回家后,他就对Xbox360充满了奇怪的感觉。即使是现在,回忆起这台主机的心情也是特别复杂的,因为他离我心中理想的主机还差得很远——不仅庞大笨重,还有一个不伦不类的弧形面板,就像一个胖子跳着轻盈灵巧的孔雀舞一样滑稽。再加上那个巨大的电源,在工业设计上真的很烂。

熊叔购买XBox360的时候很纠结。还没有“扶正”的熊叔,为了对《生化危机5》和《天地》垂涎三尺,终于以非常厚道的价格带回了一个乞丐中的乞丐版《X360》。依稀记得电子游戏店老板不屑的表情:

“你不多买些碟片吗?6块钱很便宜!”

“你不加个硬盘吗?那样加载游戏会更快!”

“你没有别的把柄吗?一起买对你来说更便宜!”

……

熊叔叔:“嗯...我什么都不想要。你不是要给我五张碟片吗?”

虽然花了不少口水才把X360带回来,但熊叔的心里始终充满了微妙的排斥和厌恶——直到买了PS3才意识到X360有多么“真实”和“方便”。在那个“盗版”的时代,相比PS3的游戏容量,X360不仅游戏容量小,而且安装方便(借助硬盘……)。经过仔细观察,一些跨平台游戏在X360上的表现比在PS3上要好。当然,因为很多原因,我就不赘述了。

说到这里,熊叔只想从“去过的人”的角度重新审视X360,和大家分享一下这位神奇主持人的故事。

先来看一组数据:2065438+2007年5月,索尼PS3正式宣布停产,距离其“宿敌”XBox360停产已经一年。2019年4月,索尼公布财报,披露PS3最终销量:8740万台。X360比PS3早一年停产,最终销量也达到8580万台。

两者销量差距只有一毫米。谁赢了?谁输了?如果分析必然冗长,导致大量口水战,还是留到后面分析吧。这里只是一些关于X360研发的故事。

在之前的PS2和XBOX时代,微软这个行业新人的XBOX发布时间要比PS2晚一年。在索尼综合优势和先发优势的冲击下,最初的XBOX以超过2000万台的销量结束了“新秀赛季”的主机大战。在总结了第一次交锋后,微软认为“主机姗姗来迟”是失利的最重要原因,于是整个团队达成共识:如果不能与索尼同时或提前推出新主机,大法一定会利用其丰富的经验,将其营销计划化为泡影。基于这样的认识,2002年,微软对下一代主机的开发下达了“死命令”:无论如何,下一代主机的发布时间不能落后于竞争对手!

负责微软X360硬件开发和生产管理的直接负责人托德·霍伊姆达尔(Todd Hoimdahl)管理着一个硬件团队,这个团队需要与英伟达和英特尔等供应商密切合作,以最大限度地降低XBOX硬件的成本——这一点失败了,我们后面会提到。下一代这一次,通过对竞争对手的彻底调查,微软决定在2005年推出下一代主机,这意味着为了按时推出新主机,所有的硬件和架构都不会采用业界顶尖的技术标准,因此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为什么X360使用DVD而不是BD或HD作为介质。在PS3标配硬盘的情况下,X360卖的是没有硬盘的乞丐版,这让微软卖一个游戏有三张甚至四张光盘的尴尬。

这也解释了“三红”故障频发的原因之一:技术落后导致发热量过大的必然结果。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生死铁律,在商业战场上被微软发挥到了极致。情报工作无疑在X360强化PS3的能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索尼这边,“神吹”许久,林佳树在3月1日吹出了游戏史上最大的“糖果”——模拟地球“细胞”计划。凭借长期的性能能力,“细胞”被吹成了可以媲美IBM超级计算机“深蓝”的宇宙怪兽芯片。

也许索尼确实有那个野心,也可能只是林佳树长期以来使用的一种商业宣传手段,但索尼万万没想到,微软并不是提前上了旅游陷阱,而是受到了战斗欲望的极大刺激。面对索尼施加的沉重压力,微软建立了名为“氟利昂”的XBox改进计划。虽然这个计划深受比尔·盖茨的喜爱,但由于之前没有类似的创意成功的产品,最终还是报废了。多年后我们看到的XBox ONE X是半代进化的想法。其实微软很多年前就有考虑。

为了对抗“细胞”的疯狂计划,微软采取了商业界心照不宣的间谍战术。为此,微软聘请了一家名为“Jon Peddie Research”的技术咨询公司,了解业界最新的技术发展情况,分析索尼正在申请的“CELL”的数据。这时,他们发现索尼的下一代主机计划有很多重大缺陷,比如硬件结构极其复杂,不仅会导致硬件成本高昂,还会给游戏开发带来很大困难。这些问题后来都被一句话指出来了——PS3高昂的硬件成本差点让索尼丢了裤子。

PS3难以控制的硬件架构已经成为游戏玩家的噩梦。很多跨平台游戏的PS3版本都成了劣质版本。直到圣莫尼卡和顽皮狗继续学习,他们的硬件性能潜力才被充分发挥出来。然而,上田文人十年都未能完成“吃人的鹰头狮”,可见开发PS3游戏的难度。

在摸清竞争对手的数量后,微软决定对新主机尽量采用成熟的方案,采用亚洲代工厂降低硬件成本,并寻求最佳合作伙伴的设计方案。所以正式计划开始下一代“氙”。

2006年,媒体采访比尔·盖茨时,他说最初的XBox亏损了40亿美元。盖茨一笑置之,轻松地回答:“我们再玩一个游戏吧。”

事实远没有盖茨说的那么简单。

微软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高效的企业。毕竟谁的钱都不是风吹来的。公司内部一直有反对进入游戏行业的声音,而这种反对在XBox长期亏损后变得更加强烈。为此,下一代主机计划不得不绞尽脑汁降低硬件成本。

微软曾经签过一个让对手笑逐颜开的合同,把设计和制造权给了为XBox提供图形芯片的英伟达。因此,只要涉及到芯片的相关使用,微软就必须向英伟达支付一定比例的费用。而且,英伟达也不是正品。为了提高良率,它曾多次试图降低芯片运行频率,双方对此非常不满,几乎闹上法庭。此外,英伟达和英特尔都将芯片价格长期保持在高位,这使得微软降低XBox生产成本的愿望一再落空。当任天信心满满地打价格战时,微软只能依靠自己的血肉之躯,打掉门牙,被动吞下。如果不是微软这个超级大鳄,这个巨大的损失就是自己的不死之身,吓跑其他游戏开发者。世嘉是前车之鉴。

Homda学会了聪明,动了任天堂NGC的研发实践(NGC是任天堂有史以来最平衡最完美的主机,为什么会失败的这么彻底?),找公司为“氙”项目设计图形芯片,并规定微软可以自主找芯片厂商制定制造芯片的时间表,只需要为相关公司支付每台主机的设计费和许可费。产品的设计和所有权属于微软。至于制造,我们可以找台积电、伟创力等代工公司来完成。这些公司不仅贴牌价格低,而且产量充足。他们还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调整生产周期和价格,完全可以满足微软的需求。

在图形芯片的封面上,微软和英伟达的合作因双方之前的冲突而中止,于是微软找到了英伟达的死敌ATI。碰巧的是,ATI正在亏损,任天堂NGC图形芯片的版税没有预期的那么令人印象深刻。所以当微软来寻求合作的时候,ATI非常重视——他们成立了一个团队,研究最初的基础设施,寻求高性能的要求,寻找低成本的生产方法。由于NVIDIA的设计没有满足微软的需求,以及与微软的恶劣关系,成为了微软选择ATI的必由之路。

另外,寻找CPU的计划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当时有三个方案交给了比尔·盖茨。一种是Intel简单的提高处理器的速度,但是这种方法开发方便,但是发热量极大,成本很高。第二种是用Intel的主内核加小内核;第三,采用IBM多核模式,可以有效降低发热量,但在开发和编程上存在问题。微软通过研究发现,只要硬件开发团队在设计思路中融入编程工具,开发合适的第三方软件,就可以一起解决编程难点。比尔·盖茨批准了第三个,最后微软采用了IBM的PowerPC芯片。

至此,“氙”架构设计已初步完成。

不幸的是,情报部门得到消息,索尼的“细胞”芯片计划已经接近完成,而根据消息,索尼的“细胞”技术确实有很强的能力。虽然和后来吹嘘的“模拟地球”相差甚远,但比微软快多了,后者只是确定了处理器芯片的方向。按照目前的进度,微软提前或与索尼同时发布主机的计划几乎成了泡影。

让Gensonnie没想到的是,IBM在关键时刻“叛逃”了。这次兵变并不意味着撕毁合同,而是表明IBM作为X360的处理器供应商,也是“CELL”开发联盟的重要参与者。正是通过这个身份,IBM向微软泄露了一些“细胞”技术。后来,一名IBM员工回忆说:“虽然名义上禁止两个开发团队相互交流和私下沟通,但实际上IBM指示X360芯片开发团队‘部分’借鉴了‘细胞’芯片的设计理念和关键架构,所以和索尼工程师吃饭时,就像接受良心审判一样痛苦。”

换句话说,微软轻松地使用了索尼投入巨资并努力开发的“细胞”成果,也有效地避免了“细胞”开发过程中的劣势。

索尼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凭借基本合格的硬件设计和在诸多硬件上的妥协,2005年,微软抢在索尼前面,将第一批XBox360推向市场。事实证明,虽然这种顺从商业需求的仓促上市带来了诸多问题和弊端,但X360也确立了其绝对的先发优势,成为与索尼在代人大战中抗衡的重要砝码。十年来,X360一直保持着在中后场的优势,将索尼逼入绝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