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希特勒的侧写?

独特的生活体验

1889年4月20日下午6点30分,一个名叫克拉拉的年轻女子在奥地利布劳瑙一个名叫博默的小客栈里产下一名男婴,布劳瑙流经奥地利和德国巴伐利亚的边境。由于在克拉拉之前出生的三个孩子都死得早,她非常爱这个儿子。这个男孩就是阿道夫·希特勒。阿道夫的父亲阿洛伊斯是边境小镇布劳瑙的一名海关官员,是一名42岁农妇和一名流浪磨工的私生子。阿道夫的母亲是他叔叔的孙女。阿洛伊斯结婚时48岁,新娘刚刚25岁。这是阿洛伊斯第三次结婚。他以前有过两次不幸的婚姻。阿道夫是他婚姻的第四个孩子。也可能是这种在世人眼中极其奇特的出身和血缘关系造就了希特勒与众不同的气质和性格。

幻想的年轻人

当阿道夫·希特勒三岁的时候,他和他的父亲搬到了德国巴伐利亚的帕索,他的父亲打算在那里管理一家奥地利海关。生活在这个德国城市,和德国孩子一起玩耍,给希特勒留下了终生的影响。他说着在帕索学了一辈子的巴伐利亚南部口音。

1895年,希特勒6岁,父亲被调到林茨,全家搬回奥地利。在林茨郊区,他们买了一栋环境幽静的漂亮房子。不久,希特勒被送到一所乡村学校上小学。学校离家很远。每天早上,他都要和同父异母的妹妹走一个小时的路才能到学校。(左图为1923中的希特勒)

这一年,做了40多年公务员的父亲退休了。但他很难适应这种退休生活,于是开始以酒为友,以酒解闷。时间长了,他开始酗酒,脾气暴躁,容易激动,动不动就对孩子拳打脚踢,用鞭子抽打,以至于14岁的同父异母弟弟被迫离家出走。然后,小阿道夫·希特经常成为父亲的“出气筒”。

1896年,7岁的阿道夫·希特勒随父亲搬到了小镇兰巴赫。在新学校中,希特勒是一个领导者。但是希特勒的父亲很快又厌倦了这里的生活。他于1898年在林茨附近的Leontin村买了一套房子和花园,很快他家就搬到了这里。到了新地方后,希特勒在新学校的学习还是很轻松的。这时,他发现自己很有绘画天赋。于是他转而幻想将来成为一名“艺术家”。但是他的父亲坚持让他的儿子像他一样成为一名公务员。所以希特勒在四年制小学毕业后,决定送他去林茨的六年制中学。

然而希特勒到了这所学校后,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最后数学和科学考试都不及格。1903年6月,希特勒的父亲在早晨散步时中风去世。这对希特勒来说是一个转折点。14岁,他成了家里唯一的男人,守寡的母亲对他没有任何约束力,连家庭事务都受制于他。

三年中学期末,希特勒法语考试不及格。虽然他勉强通过了补考,但由于成绩不理想,他失去了继续在林茨六年制中学学习的机会。他不得不转学到离林茨40公里的州立四年制中学继续读四年级。今年秋天,在他通过补考后,他获得了一所四年制中学的毕业证书。虽然可以继续在综合高中学习,但他不想受这份苦。他最终说服溺爱他的母亲停止学习,在林茨休息,理由是他患有肺结核,繁重的学习对身体有害,这样他就可以过上他所谓的“像做梦一样”和“一生中最快乐的日子”。尽管他的母亲和亲戚催促他去工作,去学一门手艺,但他在接下来的两年半时间里,却陶醉在未来成为艺术家的梦想中,在多瑙河畔游荡,做“母亲的宠儿”,消磨“慵懒的日子”,享受“空虚舒适的生活”。他还贪婪地涉猎书籍,大量绘画,欣赏歌剧,参观博物馆。此时的希特勒虽然只有16岁,但他已经热衷于政治,成为一个至死都不会改变的德国民族主义者。在此期间,希特勒作为另一个日子的煽动者,表现出一种极度的孤独,一种自怜,一种无法控制的说话欲望。他有着强烈的制定“宏伟计划”的欲望,对任何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的活动嗤之以鼻。

初到维也纳

1906年,希特勒庆祝完17生日后,拿着母亲和亲戚给他的钱,去了他向往已久的维也纳两个月。维也纳,一座宏伟的巴洛克式帝都,让希特勒眼花缭乱。他整天在街上闲逛,兴奋地欣赏着环城路附近的宏伟建筑。他在博物馆、歌剧院和剧院看到的一切让他眼花缭乱,陶醉其中。至少此时此刻,他深信要想在艺术上有所成就,就必须去维也纳学习,于是他想尽一切办法说服母亲允许他去维也纳的艺术学院。1907年夏天,他的母亲终于同意他带着从父亲遗产中提取的700克朗来维也纳参加入学考试,以实现他当画家的梦想,但他最终还是去了孙山。学校告诉他,他的天赋在建筑方面,学院的建筑系要读完六年中学,有文凭,而希特勒只有四年中学证书。面对这种情况,希特勒很无奈,也很沮丧。他没有给家里写信,也没有回家。而是一个人待在维也纳,关上门,埋头看书,听听歌剧或者茫然地在街上闲逛。直到10结束,他才回到林茨。此时,患乳腺癌的母亲已经奄奄一息。65438+2月21,他妈妈终于去世了。

母亲去世后,希特勒面临着设法谋生的问题。他虽然完全独立,但是没有一技之长,一直鄙视体力劳动,从来没有想过靠自己挣一分钱。然而,他并没有气馁,而是仍然充满信心。他告别亲人,宣布如果失败就再也不回老家了。

维也纳的流浪者

1908年2月,希特勒回到维也纳。当时的维也纳在哈布斯堡王朝即将覆灭之前,是一个辉煌的帝国。但也有穷人住在贫民窟,穿得破破烂烂,营养不良。此时的希特勒开始充满批判精神和反叛精神。他经常为这个世界的不公正和富人与权贵压榨不义之财而感到愤愤不平。到了维也纳后,希特勒根本没想进建筑系,也不想学什么手艺,不想从事什么正常职业。相反,他宁愿做些零活——在车站扫雪、拍地毯、提行李。第一年,他主要靠父亲的一点遗产和每月25克朗的孤儿津贴生活。到1906,他父亲的遗产用光了,每个月只有25克朗的孤儿津贴。他完全成了流浪汉,晚上呆在公园里的长椅子上,或者任何一家的门口,白天在小酒吧和候车室里用廉价的食物充饥。(左图为1933中的希特勒)

1909的平安夜,穷困潦倒的希特勒典当了最后一件冬衣,住进了一家无家可归者收容所。但很快,在一个朋友的鼓动下,希特勒离开了避难所,搬进了廉价的单身公寓,决定自己谋生。他每天呆在房间里画他的明信片,由他的朋友卖,销量非常理想。他还画了一些大水彩画给朋友卖,销量不错。他靠画这些画赚来的钱和可以继续领取的孤儿费,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没过多久,这个一直热衷于政治的“画家”就把单身公寓的阅览室变成了政治俱乐部。希特勒与聚集在这里的房客中的“上层阶级”和市民中的失意者交谈。根据他的需要,他热情地为他所赞同的一切社会政治口号辩护,猛烈地抨击那些导致他失败的口号,并对他周围混乱而复杂的社会现象作出简单的解释。这期间,希特勒经常阅读鼓吹极端民族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反犹主义的小册子。尤其是一本名为《东方天坛之星》的杂志,更是深受希特勒的喜爱。该杂志的宗旨是创造一个金发碧眼的优秀雅利安种族,反对所谓的“劣等混血种族”,尤其是犹太人所谓的“腐朽”影响,并以万字作为其标志。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在几年的时间里,奠定了希特勒政治世界观的坚实基础:反对宽容和世界各民族平等的世界观,反对民主和议会制,反对马克思主义和犹太群体,反对社会平等和政治自由。当时的核心和他一直坚守的“真正信仰”是反犹主义。他坚信自己所属的雅利安种族生来高贵,而犹太种族恰恰相反。在此期间,希特勒还注意观察奥地利各政党的活动。他特别注意阅读奥地利社会民主党的报刊,分析党领导人的讲话,总结经验。经过反复推敲,他终于得出结论:政党必须与群众运动相结合,掌握在群众中宣传的艺术,否则将一事无成。

一战中的下士

1913五月,对伟大的德意志民族满怀热情的希特勒离开维也纳,转战慕尼黑。他想在那里找到他的追求。此时,他仍无正常职业,继续以卖画为生。这段时间,他经常闭门造车,一头扎进从图书馆借来的大量政治书籍中,而且特别专心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1914一战爆发。一向对战争充满热情的希特勒一下子“完全被一种不寻常的冲动所支配”。他“双膝跪地,衷心感谢上帝有眼”,这让他“有幸活在这样一个时代”。1年8月,德皇向俄国宣战。8月3日,这位居住在德国、无意为哈布斯堡王朝效力的奥地利人立即给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三世写信,恳求国王允许他加入巴伐利亚军队。8月4日,希特勒获准以志愿兵身份加入巴伐利亚步兵团第一团,成为陆军下士,并担任团队信差。他做得相当好,甚至获得了两次铁十字勋章。有几次,他死里逃生,这让他突然有了一个奇怪的信念:他“将肩负起世界的伟大责任”,他只是在等待“时间的到来”一鸣惊人。希特勒对战争的目的和德国的命运总是极其严肃和敏感。他反对战友对这场战争的诅咒。他经常坐在餐厅的角落里,双手抱头,默默沉思。有时他会突然跳起来,兴奋地走来走去,说德国赢不了,因为德国人民看不见的敌人比敌人最大的大炮还要危险。然后他会对“看不见的敌人”犹太人和马克思主义者发起猛烈攻击。然而,无论希特勒如何期待战争的胜利,德国最终还是输掉了战争。德皇退位逃往荷兰,德国在贡比涅车站签署投降协议。当时,希特勒正在医院治疗他在战场上因毒气袭击而失明的眼睛。当他得知这个消息时,犹如晴天霹雳,泪流满面。他在《我的奋斗》中写道:“我简直一刻也坚持不住了。我感到一片黑暗,我的眼睛又变得一片黑暗。我摸索着,跌跌撞撞地回到宿舍,扑倒在行军床上,把疼痛的头埋在被子和枕头下。”然后他“过着可怕的生活,甚至是更可怕的夜晚。”在这些夜晚,仇恨在我心中滋长,对那些做了这件事的人的仇恨...卑鄙堕落的罪人。于是他看清了自己的未来,“决定投身政治”,“做一个政治家”。

开始政治生涯

1918165438+10月底,希特勒出院,到他驻扎在慕尼黑的补充营报到。此时,十一月革命席卷德国,“巴伐利亚社会主义共和国”在慕尼黑成立。他的营在“士兵委员会”的控制之下。他对这种情况非常反感,于是立即离开慕尼黑,去奥地利边境附近的一个战俘营当警卫。第二年春天,他回到慕尼黑。这时,那里成立了一个调查委员会,调查谁该为慕尼黑短命的苏维埃政权负责。希特勒向委员会提供了有价值的情报,委员会对此表示赞赏,并转交给陆军军事司令部政治部新闻局。6月9日,德国政府被迫签署了《凡尔赛条约》。和约只允许德国维持65438万人的常备军,所以当局非常重视军队的忠诚可靠,成立了一些特别委员会,担负着特殊使命,报告军队中可能出现的政治颠覆活动,监视工人组织。阿道夫·希特勒是第一批被选中执行这种“侦察”任务的士兵之一。在开始执行任务之前,希特勒和他的战友们被送到慕尼黑大学的一个特别培训班接受训练。老师发现希特勒是个注意听课、能言善辩的学生,于是提请希特勒的上级注意这一点。就这样,希特勒很快被派到慕尼黑的一个小组去演讲,宣讲反对和平主义、社会主义、民主主义等危险思想的斗争。对希特勒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那是他第一次在自己想进入的政治领域得到认可,而他自己也发现自己所拥有的——善于演讲——一下子就被证实了。

希特勒的上司非常欣赏希特勒的才华,委托他执行一项特殊任务。1919年7月底,希特勒奉命与其他“侦察兵”一起前往莱赫费尔德的收容所,以消除战争中被俘的德军俘虏中的斯巴达思想倾向。1919年9月,希特勒接到陆军政治部的命令,调查一个自称“德国工人党”的小政治团体。就这样,希特勒第一次见到了这个只有54名党员的党内特务。该党的纲领是社会主义、民族主义和反犹太主义的大杂烩。由于希特勒在会上正在听取小党的发言,他痛斥了一句话,即巴伐利亚应脱离普鲁士,与奥地利组成南斯拉夫共和国,这一言论立即引起了与会者的关注和兴趣。两天后,希特勒突然收到一张明信片,通知他已接受加入德国工人党,这让他起初觉得“又好气又好笑”。

但经过深思熟虑,希特勒决定成为该党第55名党员,并担任他所坚持的该党主席团第7名成员。希特勒认为他可以根据自己的观点和目标改造党,然后他可能会在一场政治运动中把他的思想和在维也纳的前线经历付诸实践。此外,还为他提供了生活的保障,从此,希特勒迈出了人生中最决定性的一步。

将德国工人党转变为纳粹党

希特勒加入工人党后,在履行“侦察兵”职责的同时,热情地投身于党的工作。他从事各种社会交往,在民族主义刊物《慕尼黑观察家》上发表党的通知,组织群众集会,发表演说宣传自己,竭尽全力扩大党的影响。希特勒在群众集会上展示演讲技巧,竭力向与会的大学生、小企业主和军官煽动反对凡尔赛条约、“十一月罪人”和犹太人的仇恨。他的演讲不挑三拣四,开门见山,通俗易懂,用了很多民间语言和战壕里战士的行话,所以他的听众,尤其是战争中的战士,都感到非常亲切,这使他们始终保持着热情。就这样,希特勒组织的群众集会很快出名了。他演讲的内容、语言天赋和雄辩的论据很快吸引了大批追随者,晚会对他印象深刻。党主席挤过人群,任命希特勒为“宣传部长”。

希特勒执政时,着手进一步巩固他在党内的地位,他重新安排了党的日常管理。然后他和党主席起草了新的25条党纲,基调是反犹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诉求”,除了犹太人,几乎所有人都能从中受益。为了煽动和吸引群众,希特勒以党的名义煞费苦心。他利用了当时德国国内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思潮的盛行,将德国工人党正式更名为“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也就是纳粹党,而Nazi是该党官方名称缩写的前两个字母的音译。在1920年2月24日的群众大会上向全世界宣布了党纲和党的新名称。因为媒体对此事的简短报道。于是希特勒在这个地方出名了。

1920 3月31日,希特勒被开除军籍。他收到了50马克的复员费、一套军装、一件外套和一些内衣。从那时起,希特勒就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党的工作中。他策划了党旗和党的标志,党旗以黑、白、红为底色,标志为万字。几个世纪以来,纳粹党所用的十字记号一直是不同文化类别中太阳环的象征。希特勒早就认识到纳粹党所用的十字记号对党员和外部世界的价值。1924发出的纳粹党所用的十字记号和棕色衬衫,以及喊着“万岁”的抬臂仪式,给党员们一种庄严感,让他们觉得自己属于一个生死与* * *,属于一个应该领导大众的精粹核心。希特勒组织的民族主义符号和象征,以及军事化的风格,立刻吸引了普通市民阶层的强烈诉求。

后来,在赞助人的支持下,希特勒买下了慕尼黑的《人民观察家报》,给了该党自己的机关报。在此期间,一批被希特勒的学识、勇气和惊人的口才所折服的各界人士加入了纳粹党的行列,顿时增加了纳粹党的能量。由于希特勒的积极活动,纳粹党在一年内迅速壮大。1921 7月,希特勒前往柏林,与北德国的民族主义者建立联系,将纳粹运动扩大到全国。这时,对希特勒不满的纳粹党成员利用他不在慕尼黑的机会推翻了他的领导。希特勒闻讯后,立即赶回慕尼黑组织力量反击。他威胁要退出纳粹党,并迫使该党同意他是该党第一任主席,享有“指挥一切的权力”。他还修改党章,废除党委会,废除选举制,确立“领袖原则”,实行独裁。不久,希特勒自称是纳粹党的首脑。他不仅对党的整个组织拥有至高无上的控制权,而且要求他的追随者无条件地对他忠诚。10月22日,纳粹党在慕尼黑召开了第一次代表大会。至此,希特勒终于将一个原本致力于谈天说地的俱乐部改造成了一个群众组织,成为了最重要、最著名的成员之一。

慕尼黑啤酒屋骚乱

魏玛共和国初期,经济非常困难。接受《凡尔赛条约》后,德国不得不支付巨额赔款。法国出兵占领鲁尔区,是为了在德国面前保证赔款和安全感。弱小的德国政府无力还手,只好进行消极抵抗,导致德国空前的通货膨胀,货币体系崩溃,经济崩溃。希特勒把灾难归咎于魏玛共和国和凡尔赛条约,归咎于犹太人和布尔什维克主义。最后,资金告罄的古诺政府发动的消极抵抗无法再继续下去,只好土崩瓦解,由赖斯曼继任。

新首相一上任,立即宣布斗争结束,准备恢复赔款,与法国达成和解。然而,赖斯曼的两项决定遭到了顽固保守的德国国家人民党和所有极右翼民族主义团体的抗议,而这场抗议运动主要集中在巴伐利亚州。那里的分离主义势力试图举行反对柏林政府的暴动。敏感的希特勒看到了这种经济困难、政治动荡的局面,这是他推翻共和国的好机会。他想把巴德利亚作为夺取全国政权的跳板。

10月底,巴伐利亚与柏林中央政府的矛盾激化,希特勒决心利用这一矛盾。他要求巴伐利亚州政府在柏林对慕尼黑下手之前向柏林进军。希特勒认为时机对他有利。他坚持效仿一年前意大利独裁者墨索里尼“进军罗马”夺取政权,并开始策划“进军柏林”,建立由他亲自行使独裁的专制政权。然而,巴伐利亚政府的首脑优柔寡断,无意按照希特勒的意愿行事。1923 165438+10月8日晚,巴伐利亚州政府三巨头及其他重要官员在慕尼黑南郊的Bigblatkeller啤酒店举行集会。希特勒趁机带领他的600名冲锋队强行冲进会场,先对着天花板开了一枪。随后希特勒在戈林、赫斯等人的簇拥下登上讲台,喊道:“国民革命开始了,现在大厅被包围了。谁也不能擅自离开!”“现在巴伐利亚政府已经垮台,从今以后我就是德国的领袖!”但希特勒以突然袭击劫持巴伐利亚领导人的企图以失败告终。然而,希特勒并没有放弃。第二天,他与一战期间被迫参与其中、一心要建立军事独裁的德军总参谋长鲁登道夫商讨对策。他决定在慕尼黑举行示威,扩大宣传,唤起士兵和居民的支持。于是希特勒和鲁登道夫一起,率领一支2000多人的队伍从啤酒馆来到慕尼黑。然而,他们立即被警方镇压。16纳粹被杀,希特勒逃离现场,但111于10月被捕入狱,随后州政府下令取缔纳粹党,关闭纳粹党党报。至此,希特勒苦心孤诣通过“进军柏林”夺取政权的企图宣告失败。

写《我的奋斗》

希特勒的政变失败了,但他从这次失败中为自己和他的政党获得了一个宣传资本。由于首席法官在“民族主义”思想上与希特勒没有原则性分歧,希特勒最终被判处最轻的刑罚——5年监禁,表现良好可酌情减刑。事实上,希特勒在监狱服刑仅八个月后就被赦免了,他也没有被驱逐出境。即使在这8个月的服刑期间,他也受到了优待:除了被允许享受特别的饭菜,还被允许住在一间阳光明媚、舒适的单人牢房里,有两扇窗户。他可以自由交流,自由接待来访的亲友,生日时接受亲友的花圈和祝贺,享受带秘书、户外散步、做体操等特权。中午在休息室吃饭,墙上挂着万字旗,然后侃侃而谈。所以当希特勒在这个监狱服完刑后(这个监狱囚犯的名誉并没有受到影响),监狱的大部分工作人员都变得忠诚,对纳粹深信不疑。

在狱中的8个月里,希特勒向鲁道夫·赫斯口述了他的“书”——我的奋斗,第一卷(第二卷两年后发行),后者自愿跟随他入狱。这本书既不是回忆录,也不是体现希特勒世界观的作品。事实上,它是民族主义、帝国主义、反犹太主义和反民主思想的综合。反犹太主义是贯穿全书的一条主线。他认为犹太人和斯拉夫人是劣等种族,而雅利安人是优等种族,所以它有权征服和统治其他种族。这本书的另一个想法是提倡复仇。希特勒宣称,他必须撕毁凡尔赛和约,与德国人民的死敌法国算账。他声称,和约给德国带来的屈辱和仇恨已经深深地印在6000万男男女女的心中,变成了弥散的火焰。宣传和对外扩张是本书的另一个主题。他宣称“他将把目光投向东方的国家”,“不能通过和平手段获得的东西将用拳头夺取。”希特勒还在书中抨击议会民主,宣传专制统治,反对马克思主义,宣传法西斯理论。《我的奋斗》被视为法西斯主义的理论和行动纲领,是纳粹党的圣经。它为希特勒涂上了迷人的色彩,迎合了当时德国广泛存在的怨恨情绪,所以在纳粹政权时期广为流传。

重建纳粹党

希特勒从啤酒馆暴动的失败中悟出了自己的道理:那就是不能通过政变剥夺台上统治者的权力。相反,他们只有通过与他们合作才能获得政权,他们应该充分利用* * *和中国宪法提供的一切合法条件夺取政权,铲除* * *和中国。于是,1925年10月4日,他出狱后,拜访了巴伐利亚总理,承认1923年的政变是一个错误,并承诺以后遵规守法,还承诺支持总理进行反马克思主义的斗争。国家总理随后得到的印象是,这头凶猛的野兽现在已经被“驯服”了,人们可以放松紧绷的弦了。就这样,2月,巴伐利亚政府解除了对纳粹党及其机关报《人民观察家报》的禁令。然后,2月26日,《人民观察报》正式复刊。2月27日,纳粹党正式重建,希特勒获得了独裁者的地位,但被禁止公开讲话,其他各州也纷纷效仿。

此时由于德国实行货币改革,美元资本纷纷流入。因此,经济正在迅速恢复和发展,国内政局趋于稳定。这对希特勒的纳粹运动非常不利。之后可以说纳粹运动进入低潮。但是希特勒并没有因为自己政党的软弱而气馁。他仍然不屈不挠,没有失去希望和信心。他一方面潜心撰写《我的奋斗》的最后部分,思考纳粹党和自己的未来,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自己的组织才能,在纳粹党内建立了一套错综复杂的党内机构,几乎囊括了德国政府设立的各个部门。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吸引更多的人,希特勒也相继建立了多个群众组织。希特勒事必躬亲,过问党内所有的小决策。就这样,到了1928年,纳粹党逐渐变成了一个“拥有一批有能力接管政府事务的干部的政党”。而且纳粹党的追随者都有着相同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信仰,把自己的国家元首当成一个被广泛期待的决策人物。只是因为此时没有合适的气候,其内功和自身的团结还没有显露出来,所以一般被外界所忽略。此外,在经历了相当大的困难后,希特勒将冲锋队重新组织成一个拥有数十万成员的武装团体。它的任务是保护纳粹党举行的集会,扰乱其他政党的集会,并恐吓那些反对希特勒的人。而且,为了让武装团体更加可靠,希特勒建立了党卫军,并要求他们亲自宣誓效忠于他。

通过后门获取权力

1929 10年底始于华尔街的经济恐慌迅速蔓延,导致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德国的经济是美国发展起来的,所以受害最大。企业倒闭,产销萧条,失业人数急剧上升,最高时达到600万。这可以为希特勒、戈培尔等人提供一个绝好的机会。他们称经济危机是“政府无能”的证明,是政府接受凡尔赛和约和战争赔款并推行“社会主义”政策的结果,是共和国和历届政府对德国一切的破坏。希特勒公开宣布,他欢迎经济危机。他可以用它来搞垮民国,他愿意为它做任何事。很快,经济危机发展成了国家危机。由于经济萧条,国家税收减少,相反,失业救济金的支出却迅速增加。1930年3月,由于内阁各党派在如何平衡国库赤字问题上意见不一,魏玛最后一届政府终于垮台。

1930年至1933年期间,魏玛共和国不得不由所谓的“总统内阁”治理,经济危机加剧了社会各阶层的矛盾。人民对魏玛共和国和中国政府极为不满,强烈要求建立新政府来拯救德意志民族,带来社会稳定,给人民带来幸福。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一方面,希特勒对国家社会主义进行了更有力的宣传,并对各阶层人民做出了符合其意愿的慷慨承诺。一方面通过纳粹党的宣传机器,宣称该党不是阶级政党,而是“群众政党”,发动攻势讨好中下层民众,以争取他们的支持。这种宣传不能不打动绝望的德国人民,他们相信希特勒的承诺可以实现,因而聚集在纳粹旗帜下。危机前纳粹党只有108000人,到1932时,人数已超过1000000人。从1930开始,纳粹党连续赢得议会选举。4月1932日,举行第二轮总统选举,希特勒实际获得36.8%的选票。议会选举于7月31,1932日举行。纳粹党获得37.3%的选票,获得230个席位,成为议会第一大党。1932年8月3日,兴登堡总统召见希特勒,试图说服他与帕彭组建联合政府,但希特勒拒绝了,声称作为最大政党的领袖,他要“包括各方面在内的整个国家政权”,但兴登堡也发表声明拒绝。此时此刻,帕彭和施莱歇尔为了自己的利益互相破坏,宁愿让第三方上台,也不愿让另一方执政。通过政治交易,他们把希特勒赶了出去,做了一个“保守的资产阶级国家领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