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老师有多忙?
首先,我们应该忙于备课,因为只有备课才能上好课。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们要忙得不可开交。不能盲目照搬教材,花大量时间制作复杂的课件来吸引眼球,花大量人力财力制作精美的教具(如学生表演用的头饰、道具)来换取一些热闹的表象。
我们要明白,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围绕这个主体来进行,所以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在准确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样的学习目标适合学生?
2.怎样才能最快最有效的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
具体如哪些方法应该由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应该由学生自己发现和建构,哪些问题可以由学生提问,哪些内容可以由学生自主选择,哪些问题可以由学生自主回答;有哪些地方会让学生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而可能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指点;学生可能偏离主题的地方,老师需要及时转身;有哪些含蓄的语言,文字的空白,意境的深刻,情感的* * *,理解上的分歧?教师需要拓展学生的思维,如何激发学生的主动对话,激发创新的火花...
第二,要在课堂上忙起来,也就是规范自己的课堂行为,让所有学生都能学到东西。
上课忙,也要忙思路。不能一味地“填鸭式”或“提问式”。不能忙到教学内容“应有尽有”,课堂密度“一丝不苟”,教学节奏“密不透风”...这样,即使你口干舌燥,手指在黑板上酸痛,学生仍然不容易消化你的教学内容。学生“消化不良”,那么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实现?忙有什么意义?所以要真正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到位,因为课堂最大的弊端就是我们老师讲的太多,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太少。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探索,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让所有学生真正有所收获。
另外也要严格安排作息时间,不能耽误上课。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都有拖延的坏习惯。比如早上第二节课铃已经响了,第一节课老师还在讲;再比如,学生中午刚吃过午饭,有的老师就迫不及待地把他们都催进教室,然后关好门窗,争分夺秒地开始上课...那么,怎样才能不忙呢?事实上,我们应该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学生很累,应该休息。俗话说,学生只有休息好了,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否则,我们只能是忙而无效。
再次,要忙作业,即规范作业布置和批改,减轻学生和自己的负担。我们不能忙到陷入争时间、争体力、争精力的恶性循环。
首先,我们布置作业的时候,要忙着构思。要遵循“少而精”的原则,精心选择一些题目。一定不能有“人海战术”的错误想法,因为做多了未必有效率。而且学生作业多,我们批改的任务重。怎么才能不忙?
其次,批改作业的时候也要忙着出主意,因为通过批改作业,可以快速准确的得到对我们教学质量的反馈,判断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教学。那么如何纠正才能切中要害呢?在批改的过程中,要做一个有良心的人:学生要知道哪些题容易错,错在哪里,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同时,最好将这些“易错题”记录在专门的笔记本上,花些时间对学生进行分析和指导。当然,在我们对这些题目进行分析和引导之后,我们可以再设计相关的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理解并做到。
第四,要忙于家访,实现家校合作,双管齐下的教育协同。
非常遗憾,我们不能忙到连家访的时间都没有。因为,通过家访,可以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性格特点、行为习惯、内心思想,不断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
邓燕萍老师的文章《老师,你该忙些什么?谈老师的“五忙”,可能更能说明老师此刻是怎么忙起来的。
第一,忙着备课,不要忙着说话。
老师总是用昨天的知识面对今天的学生。可以说,教训年年相似,人年年不同。老师就像厨师和导演。如果做不出同样的食材不同的味道,老师和学生都会觉得无聊。如果没有真正出彩的剧本,再努力的演出,也不可能取得票房。老师的剧本就是备课,“思路清晰了才能画竹子”。学生的吸收不取决于你是否细致。如果找不到合适的知识传递路径,在课上反复讲解,课后认真批改,那就事倍功半了。所以,在备课之前不要开始说!
第二,忙创新,不忙制造。
有一种声音认为,教育应该是农业,而不是工业。这是一个伟大的观点。教师切不可成为组装工人,忙着制造一批情绪苍白、思维守旧、能力平庸的“机器人”。这一代学生在课堂上真正需要的,不是把知识留在书包里。作为一名教师,能否把永恒的知识烹饪成更美味的味道,对常见的事物做出更翔实的解读,这一点非常重要。鼓励那些非传统的,甚至是异想天开的想法,允许他们尝试和犯错误。这两年有一个流行的名词叫创客。很多创客都是大学生。他们有创新的发明和专利,很早就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也许我们不能教他们做科研,玩电子游戏,但是启发和培养这种创新精神是每个老师都可以做的事情。
第三,忙着观察,不忙着教育。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所以因材施教是教育的唯一秘诀。但我们往往忽略了,因材施教的关键在于你是否真正理解了这份材料。如果你不懂对材料气质的雕琢和教育,你真的会是一个不知疲倦的“破坏者”!既然是园丁,就要有园丁的细腻。哪个是向阳的,哪个是喜阴的,哪个是怕水的,你一定要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否则,你可能会用一颗善良的心养出一棵好苗。教育是一种探索活动,知识无处不在。只要教师善于观察和推敲学生成长的细节,就能及时把错误的苗头扼杀在萌芽状态,也能发现隐藏在表象下的发光点。
第四,忙着倾听,而不是忙着批评。
对于教育者来说,倾听必须成为一种能力,而不仅仅是一种风度。西方的孩子,除了父母,还有一个可以倾听他们烦恼的神父。在中国,这个角色非老师莫属。面对犯错的学生,很多老师都是急躁易怒的。他们还没说完就对学生大喊大叫,有时还会误伤无辜。如果老师心不在焉,学生在表达上就不会自信。只有当你耐心倾听的时候,他们才会对你表露真情。一个有思想的老师总是能专心听讲,听出那些重要的弦外之音。请用眼神暗示你在听。请不要打断他们不可靠的说法。请尊重他们的单纯和天真。老师应该有众生平等的信念,不是吗?
五、忙着反思,不要忙着进步。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一个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历+反思。他认为,教师只有深刻反思,才能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是的,上课要反思,成绩要反思,德育也要反思。当然,当老师并不意味着下课后一切都好。老师的良心课内比课外多。有时候,梧桐树下的片刻深思,比三尺讲台更有价值。反思之下,没有完美的学校和老师。你的课有趣吗?你关注内向的学生吗?你穿着得体吗?……敢于反思,敢于直面,大度?教学就像航海,不要只顾埋头划桨赶教学进度。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不管“不为彼岸,为大海”的理想状态如何,我们常常反思礁石、洋流、风向,这些至少是安全抵达的必备素质。
如果老师能做到文中所说的“五忙”,老师的教学工作就不会白费,反而会有趣有效;学生也会从忙碌的工作中有所收获,有所成长,而不是机械性的疲惫。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勤奋学习、快乐学习、有趣学习。教师在观察、倾听、备课、创新和反思方面做得很好,所以教和学都会是愉快的、有趣的、有效的和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