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军的学术贡献
在进行引种工作的同时,王大军还致力于花卉育种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在引进600多个菊花品种的基础上,王大军选择了百合,一个1000多朵,最多3000朵的大菊花品种。20世纪60年代,王大军参与了国家科研项目,并负责建立了上海菊花中心园。为了建设这个国家菊花基地,他广泛收集了6000多株菊花,从中选出1500多个优良品种,进行杂交育种,育成了60个菊花优良品种和50个小菊品种。在收集菊花品种的过程中,王大军发现我国园艺花卉的分类和命名相当混乱,同名异物和异名异物非常普遍,尤其是在菊花分类中。这既不利于花卉研究,也不利于生产推广。基于实际操作的简便性和实用性,根据国际花卉分类理论,以形态特征和品系为依据,他制定了菊花“花型-花色-品种号”三级分类,对花卉生产具有指导作用。
王大军十分重视杂交育种技术在花卉品种选育中的应用。60年代初,他以矮牵牛为育种对象,培育出红白花瓣矮牵牛(杂种)和红白紫花瓣矮牵牛。20世纪70年代,开展了木槿属种间杂交研究,成功获得了红花木槿和麝香木槿的杂种,可显著延长观赏期。为了防止优良菌株退化,王大军挑选了几个优良菌株。其中大花紫堇的花径最大,为11cm;凤仙花属杂交品种,枝条顶端有单朵纯重瓣花;大花鸡冠花品系,花头大,横向可达30厘米,颜色有淡红、棕黄、棕红等稀有色;重瓣半枝莲品系重瓣性强,颜色丰富,有翡翠色、棕红色、肉红、洒金等稀有颜色。以上菌株均适合上海气候,生长开花良好。20世纪80年代,为满足高温季节对花坛植物的需求,王大军成功引进了一批花期在6-8月的多年生植物,如多倍体萱草、路易萨娜鸢尾和各种矮芙蓉,为城市绿化增添了品种色彩。
王大军非常注重栽培技术的积累、探索和研究。在引进和培育花卉的同时,我们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技术工人和干部的培养上。编写了花卉初、中级技术人员教材,包括《花卉露地采种与栽培》、《草本观赏植物引种与气候》等系列教材和论文。培养了一大批技术工人和干部。
在花卉栽培的实践中,王大军深感花卉育种水平的提高和发展必须采用和发展新技术和新材料。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刚刚起步,园艺与国外交流不多。此外,外国专利在花卉园艺方面的保护和封锁使得获得优良的种质资源非常困难。为了获得优良的种苗,王大军应用了一整套发芽、移栽、成苗技术。他用恒温人造光育苗,用无毒培养基发芽培养皿,用新型园艺无毒培养基(蛭石、泥炭、椰子壳)移栽幼苗,大大提高了发芽率和成苗率。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大部分温室植物都是在玻璃棚内种植,通风加热系统不完善。在王大军的建议下,上海植物园引进了先进的玻璃钢连栋温室,为大量室内外花卉和观叶植物创造了条件。当时,该园从国内外引进和收集了千余种室内观赏植物。
20世纪80年代中期,组织培养技术一出现在生产和应用领域,王大军就敏感地意识到它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负责筹建上海植物园组培楼,生产能力50万株苗木。他在组织培养技术上下功夫,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繁殖了百合、黄花菜等园艺植物的组培苗,远销荷兰和美国。因此,上海植物园成为中国最早大规模生产和出口花卉组培苗的单位之一。
植物园是保护植物多样性的重要基地。植物园促进植物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是种质资源和信息交流。上世纪80年代初,王大军创办了上海植物园种子交流室,亲自带队采集野生植物种子,与国内外植物园交流种质资源、保护技术和信息。
在野生植物种子的收集方面,王大军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的野生植物。他在编制交换目录方面颇具独创性。除了植物学名称,他还记录了采集时间、地点、海拔、生态环境、采集者等数据,反映了植物生态学和引种驯化的要素,以满足植物学家和专家在引种驯化方面的需要。由他编制的这本交换目录得到了国际植物园界的赞赏,并被许多植物园采用,目录中收录的植物种类最多达到1000多种。自交换目录公布以来,引起了世界各植物园的关注。各国纷纷发函要求建立交流关系。到80年代末,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它们建立了稳定的交流关系,交流单位包括300多个植物园和植物园。这项工作达到了世界同类植物园的水平,提高了上海植物园在国际植物园界的知名度。65438-0996英国副首相赫塞尔廷通过英国外交部索要上海植物园种子交换目录。在上海访问期间,他专程参观了上海植物园,并在信中对上海植物园的种子交换目录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促进国际交流方面,王大军还参加了蒙特利尔和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国际花展,以及花展中中国园的建设,并被任命为花展国际花展评选委员会委员。王大军还多次出国讲学,在加拿大蒙特利尔被誉为菊花专家。
1995年3月,英国皇家园艺学会授予王大军维奇纪念奖章,以表彰他在国际交流和园艺领域的杰出贡献。
王大军有强烈的职业意识和责任感。在学术上,他非常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调实际操作,对新概念、新技术有很强的敏感性和理解能力。他致力于中国的园艺。因为一直强调技术管理,一度被视为“白专路”的典型,受到冲击。但是,王大军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园林事业的执着追求是坚定不移的。下放劳动期间,他没有抱怨,而是和工人打成了一片。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园艺栽培技术的改进上,并耐心地传授给工人。
王大军退休后,仍然关注植物园的发展。他以丰富的经验指导种子交换和植物保护,使上海植物园在世界植物园中保持先进水平。他热情指导青年园艺花卉科研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及时解决和解答育种中的新问题。他还经常为上海植物园的发展出谋划策。王大军一直以中国是世界“园林之母”而自豪。他早就想向全世界介绍中国古老的花卉栽培和育种的历史及其在园艺方面的辉煌成就。但是我工作忙,没时间顾及。退休后,我终于有机会实现这个夙愿了。经过几十年的资料收集,他正在撰写中国古代观赏植物栽培史。虽然王大军已经76岁了,但他仍然以巨大的精力关注着中国园艺的发展,继续为提高中国的园艺水平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