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校园暴力的受害者,在这一事件中你会怎么做?
前段时间,外界传来的“50天6起校园血案”震惊国人。在中央领导的多次指示和各地政府、公安、教育等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此类暴力事件已告一段落,但来自校园内部的暴力事件仍层出不穷。而且这些来自校园内部的暴力事件是很难防范的,因为这些“施暴者”就在校园里,和受害者朝夕相处,这是外部防范所无法防范的。长期以来,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学校工作的主题。遗憾的是,素质教育口号掩盖下的应试教育,不断弱化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众所周知,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育人,而不仅仅是让学生完成学业,上大学或者找工作。但是,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的教育工程,不是一个人、一所学校能够解决的。但作为教育工作者,还是可以从自身做起,认真做好所教学生的工作。因为从不抱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大家一定还记得2004年轰动一时的“马加爵事件”。马加爵曾经是一名学业优秀的学生,但他的内心是如此黑暗,他的罪行是如此令人发指。最近又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关于这一事件的报道和分析评论,以期对今天接连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有所启发。整理了一些自己收集的资料,想在班主任培训会上带领班主任一起学习思考。
马加爵事件(校园暴力事件)所反映的社会现象;
1.人既有善也有恶。我们应该知道如何警惕人性中的邪恶。人要想利益最大化,就需要做一些自我约束。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做了很多努力去扬善抑恶,所以我们不会轻易看到人性恶的一面。有很多方法可以避免这种邪恶。最简单的就是立刻从刺激的环境中走出来,千万不要在情绪激动的时候做决定。当然,仅此还远远不够,还需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这与马加爵过度的“亵渎”倾向有关。“去神圣化”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是指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因为在生活中看到太多的欺骗行为,或者因为生活中的失意,而怀疑价值观和美德的存在。他们不想听任何人的建议,不相信生命中还有珍贵、神圣、永恒的东西。由于“亵渎”的过度倾向,人所具有的一种最基本、最健康的本能丧失了:同情心他自己也失去了最后的机会,偶然中变成了必然。一个人往往因为不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而轻视别人的生命,最终毁灭了自己。
3.马加爵没有做人的原则和底线伦理。拥有底线伦理有助于形成道德焦虑,即在考虑是否伤害他人时,会让人产生强烈的担心、恐惧和焦虑。这种感觉往往能有效阻止一个人的恶行。
4.不知道如何建设性地帮助自己。人要树立建设性帮助自己的观念,使自己进入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所以,如果一个人以贫穷为由采取反社会行为,他会选择第二次被贫穷和社会不公所伤害。5.缺乏一些有利于人健康发展的基本人格特征。此外,现实生活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人格特征:同情心,即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能力。
6.学生缺乏最基本的自我保护知识。人与人相处,如果有矛盾,一定要实事求是,千万不要翻旧账。这是最容易激怒对方的,尤其是不要戳到别人的痛点,这是最容易让别人生气暴跳如雷的。
7.马加爵缺乏社会支持系统。每个人客观上都有一些天然的社会支持系统,比如父母、老师、领导等。他们都有支持我们的基本义务。如果一个人平时人际关系很好,那么在他需要的时候,他的亲戚朋友都会愿意支持他。
马加爵在供词中说,他们都说我很奇怪,把我的一些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甚至一些隐私都告诉了别人,让我觉得自己在别人眼里完全暴露了,别人都在嘲笑我。
对此,浙江大学蒋干进教授认为,虽然马加爵在人格上有种种缺陷,但整个社会群体只重视和强调一种价值观是有失偏颇的。比如上世纪80年代,大家都争先恐后下海经商,以为有钱就意味着实现人生价值。这导致人们只接受和尊重富人,而看不起穷人和农村人,从而忽视了这部分人的内心感受,不接纳对方,把他们当成了异类。正是这种不健康心理刺激的积累,为马加爵提供了仇恨他人的土壤。学生应该尊重差异,学会欣赏独特性。当个体在群体中被孤立、被排斥、被歧视时,其行为是冲动的。冷漠和敌意产生了一种逃避感。社会是多元的,要学会尊重差异。这种观念要从小教育和渗透。没有这种教育,一旦出了问题,反社会行为就会增强。
针对这类问题,作为家长和老师,应该教会孩子倾听不同的声音,学会尊重不同价值观的人。
我想起一个外国妈妈,她教育孩子,不管你以后做什么,在她眼里都没有高低贵贱。哪怕是洗碗,只要你用心去做,想着自己是在为别人服务,你的人生就有价值。
想想我们面对的学生家长。平日里他们对我们孩子的未来说过什么样的话?或许,这位外国妈妈的话,真的应该引起父母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