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C基本操作中有哪些关键技术?每次操作需要注意什么?

薄层色谱常用TLC表示,也称薄层色谱,属于固液吸附色谱。它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微量、快速、简便的色谱,兼有柱色谱和纸色谱的优点。一方面适用于小样品(几到几十微克,甚至0.01μg)的分离;另一方面,如果在制作薄层板时将吸附层加厚并将样品点成一条线,则最多可分离500mg样品。因此,它可用于精炼样品。因此,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挥发性较低或在较高温度下容易变化且无法用气相色谱分析的材料。另外,在进行化学反应时,常采用薄层色谱法,观察原料斑点逐渐消失来判断反应是否完成。

薄层色谱是在洗净的玻璃板上(约10×3cm)均匀涂上一层吸附剂或支撑剂。干燥活化后,用扁嘴将样品溶液滴在距薄层板一端约65438±0cm的起始线上,风干或吹干后,将薄层板置于装有展开剂的展开剂槽中,浸没深度为0.5cm,当展开剂前缘距顶部约65438±0cm时,取出层析板,干燥,喷上显色剂,或在紫外灯下展开。

注意事项:

1铺装薄层板:用于铺装板材的匀浆液不宜过厚或过薄:过厚,板材易因拖拉或停止而产生分层;太薄,水分蒸发后,板材表面粗糙。均质比例一般为硅胶G:水=1:2 ~ 3,硅胶G:羧甲基纤维素钠水溶液=1:2。根据经验,研磨匀浆的时间与空气湿度有关,一般通过拿起研磨棒时匀浆的滴落情况来判断。越浓越难滴。匀浆的稠度不仅影响板的光滑度,还影响板涂层的厚度,进一步影响上样。涂层薄,容易过载;涂层较厚,显色不那么明显。通常,板的质量对薄层色谱鉴别的影响很小,但最重要的影响是展开剂的制备和展开剂体系的饱和度。2采样:尽量使用小采样管。如果有足够的耐心,最好只用1微升的采样管。这样斑点的斑点小,展开的色谱图分辨率好,颜色分明。样品溶液的含水量越小越好。样品溶液的水含量大,点扩散大。样品溶液的溶剂一般为无水乙醇、甲醇、氯仿和乙酸乙酯。用吹风机的热风吹干好的薄层板或放入烘干机中烘干。当TLC用于定量时,取样是主要的误差源。供试液的溶剂具有不同程度的洗脱能力,因此取样时样品可在原点呈环状展开,原点直径的扩散促进了这种展开,凯泽称之为“上样的环状色谱效应”。如果样品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大,原点就会变成空心环。这种效果对后续的第一次开发有非常负面的影响。测试溶液中残留的溶剂也会改变展开的选择性,特别是当测试溶液中溶剂的极性与展开剂的极性大不相同时。此外,残留在原点的亲水性溶剂吸收大气中的水分(特别是在高湿度环境中)对色谱的影响也不可低估。因此,需要同步干燥或后续干燥,以在源头去除残留溶剂。但应尽量避免高温加热。例如,样品变成固体后,部分或全部会强烈吸附在吸附剂的颗粒上,促进硅胶催化活性表面的化学反应,导致样品变性(特别是热不稳定物质)。至少,流动相在展开时会以比移动速度慢得多的速度溶解这部分样品,产生拖尾(点拖尾的原因之一)。

3.展开剂的制备选择合适的量具,将各组分溶剂移入分液漏斗,用力摇动,使混合溶液充分混合后静置。如果是分层的,就用大的一层作为显影剂。绝对不建议将各组分溶液倒入显影筒,摇动显影筒来配制显影剂。混合不均匀和展开剂未分离会导致色谱完全失效。每种溶剂的比例准确度对不同的分析任务有不同的要求,实验室仪器的准确度应尽量达到最高。例如,应使用1毫升的单标签移液管吸取1毫升的溶剂,移液管应满足计量认证要求,尽管在大多数情况下这是不必要的。膨胀系统的饱和一般采用双罐膨胀筒,一罐用来放显影剂,另一罐可以加氨水或硫酸。将待展开的板材放入两个凹槽之间的平台上,放在斜架上,盖上展开气缸。让显影剂的蒸气充满显影筒,并使薄层板吸收的蒸气达到饱和,以防止边缘效应,饱和时间约为半小时。展开时,不可避免地要开盖,将薄层板放入展开剂中,但对薄层板与蒸汽的吸附平衡影响不大,当然动作要尽量轻、快。5温湿度控制温湿度对薄层影响很大。在不冷冻的前提下,温度越低分离越好,越难分离的需要在低温下分离,比如人参皂苷。湿度的影响估计主要是影响薄层板的吸附能力,导致选择性(容量因子)的变化,湿度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温度控制用空调或冰柜,湿度控制用另一个槽放相应浓度的硫酸。6薄层色谱一般显色方法一般显色方法主要有:1、紫外线照射法:方便且不损伤样品;2.碘蒸气法:普适性强,与紫外法结合比单独使用两种方法灵敏度高;3.荧光试剂:做一个荧光背景,使原来在紫外光下的非荧光物质可以被识别,荧光物质更明显;4.硫酸溶剂:对大多数有机物质有效,但具有破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