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证给我一个杠杆和一个支点,让我可以倾斜整个地球。
创新不仅需要经验,更需要勇气,更重要的是不断追求新事物的精神。职工是企业力量的基础,活力的源泉。依靠蓝领创新,是我们不断提升中国制造业实力,摆脱“两头加工”生产模式的关键。
——蓝领创新需要政府积极引导,突破“两头在外,中间加工”的发展模式,探索向产品设计、R&D、营销等领域延伸,刺激需求和蓝领创新。
“中国制造”一度疯狂席卷全球,中国一度成为“世界工厂”。中国制造为中国带来了GDP数据的大幅增长,也被作为中国在一定时期内国际影响力的例证。那么,中国制造并没有给中国带来技术上的飞跃,反而可能让中国陷入一些学者所说的“人口诅咒”。随着“合同工厂”生产方式的出现,中国产业工人的数量在减少,而“农民工”的数量在增加。农民工成了生产线上的生产工具,却降低了工人的创造力,蓝领创新在一定阶段消失和弱化。根本原因是企业单一的加工模式。
为了摆脱困境,长三角A市政府积极引导企业摆脱“两头在外,中间加工”的发展模式,延伸到产品设计、R&D和营销,实行中间分离,在现代制造业中拓展现代服务业,助推现在制造业发展,实现产业整体转型升级,充分激发蓝领创新和市场活力,使产品走向产品R&D、品牌建设和销售的专业化、社会化和市场化。
——蓝领创新要求企业尊重劳动者,形成深度创新体系和跨岗位、跨区域、跨专业的协同创新机制,激发蓝领创造力。
随着“中国制造”成本的增加和国际贸易的冷清,中国企业的发展面临瓶颈。曾经盛极一时的常升制鞋等中国加工企业,正面临着“盛极而衰”的命运。如何激发企业活力,如何激发蓝领创新,成为企业突破困境的关键。
在这里,宝钢集团是中国企业的榜样。宝钢充分尊重劳动者,完善企业创新体系,形成了跨岗位、跨区域、跨专业的创新机制,把每一个员工都当作有创造力的个体。为了更好地鼓励“蓝领创新”,我们还建立了全方位的创新激励体系,为每一位有创新成果的员工申请专利和颁发奖金。尊重劳动者是对劳动者价值的最好肯定;尊重劳动者,就是尊重企业的创造和发展;对劳动者的尊重更能激发蓝领的创造力。
-蓝领创新要求工人保持认真负责的活力和精神,不断学习和创新。
“我们工人有力量”“工人大哥”等关于工人昂扬向上的旋律和话语成为历史;“铁王曼金喜”等勤劳劳动者的形象也进入了史书。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蓝领创新对新时代的劳动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蓝领创新需要工人有认真负责的态度。“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工向往自由和人格尊重,这是新时代劳动者的优势。他们应该尊重自己的喜怒哀乐,尊重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充分激发个人活力,不断创新。
但同时,新时代的蓝领工人首先要有不断学习和创新的精神。可以有个人追求,但要拒绝“吃喝赌烟”,发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理想和追求;其次,政府应重视职业教育,完善职业培训体系,投入资金和人才。社会和职业学校要不断引导学习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才,为新时代有理想有追求的蓝领提供职业规划咨询和深造机会。同时,企业要不断为新工人和在职工人提供充足的学习机会,不断在工作中和企业大学里培养新的有创造力的蓝领工人,比如海尔大学,培养蓝领的学习和创新精神。
蓝领创新是突破传统加工模式的关键;蓝领创新是突破企业瓶颈的关键;蓝领创新是保持工人创新活力的关键;蓝领创新是振兴中华民族的重要法宝。只有蓝领的创新,才能给劳动者足够震撼地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