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在古代是如何流传下来的?

唐诗

中国唐代诗歌的称谓。它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的顶峰。唐代诗歌创作繁荣,题材丰富,风格多样,流派众多,体系完备,作家作品数量多质量高。据全唐诗统计,有48900多首诗,2200多位作者有名字可考。唐诗的突出成就,是诗人在封建政治经济进一步发展变革、社会思想相对开放、艺术文化普遍高涨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诗经》《楚辞》以来的优良传统,广泛总结前人创作经验的结果。它表明中国古典诗歌已经发展到一个完全成熟的阶段。

唐诗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

①初唐诗歌。初唐诗歌还处于隋晨时期的余晖中。李世民,唐太宗,以及他身边的文人骚客的诗词,华丽而柔和。上官体琦错了,妩媚了。只有魏徵、王绩、王梵志等少数人能从这种习俗中解脱出来。直到初唐四杰,诗歌的内容和形式才得到发展。但仍未摆脱六朝后期“采美争异”的影响。真正阐明梁晨诗风影响的是武侯时期的陈子昂。他提倡“汉魏风格”,以复古为创新,抵制奢靡的诗风。沈全起、宋和四位文章之友(李樵、崔融、苏伟道、杜)在不同的流派上与他有相似之处。他们的作品多以和声、点缀为主,但在他们的其他诗作中也有一些佳作。尤其是杜的诗。但是他们的主要贡献在于法律的完善。沈、宋、杜被后人称为五言诗和七言诗的创始人。

②唐代诗歌。盛唐诗人在、沈、宋的基础上,进一步将正确的方向与完美的形式结合起来。玄宗开元至天宝之间,诗歌全面繁荣,出现了一大批名家。他们的作品精致优美,苍劲清新,意象奇幻,节奏和谐,显示出时代的艺术特色。边塞诗和山水田园诗在盛唐诗歌中占有很大比重。边塞诗派以高适、岑参、李杰、王昌龄为代表。他们的作品充满了大气和悲壮的意境,常用七言歌或七绝。王维、孟浩然、褚光熙、常健是最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们的诗多反映闲适隐逸的思想情感,色彩清淡,意境深沉,多采用五言律令、五言古语。这一派诗人在探索自然美方面比六朝诗人前进了一大步。其中,王维的成就最高。李白和杜甫是盛唐诗歌最高成就的象征。李白的名作多在安史之乱之前。内容和题材丰富,气势恢宏,想象丰富,格调高雅,多方面、多层次地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生活和时代心理。杜甫的诗是乱世的诗史,忠实记录了国家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博大精深,沉郁失意;新乐府运动的第一声。在诗歌语言、格律和技巧方面,他善于向多位老师学习,广泛吸收前人和当代作者的经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为后世诗歌的发展开辟了多条道路。此外,元结、沈前云、孟云卿等人也是这一时期颇具特色的诗人。

③中唐诗歌。中唐初,国家衰落,诗坛也随之萧条。大理十才子诗人刘长卿、王维的作品精致典雅,但内容肤浅。鲁伦、李益有一些苍凉悲凉的边塞诗,意境豪放。这一期最杰出的人物是魏,他的山水田园诗飘逸洒脱,而他的乐府歌则讽刺于唯美之中。此外,容闳、顾况、戴树伦等也有反映民生疾苦的优秀文章。永贞的革新和元和中兴,复兴了诗坛。白居易、元稹、沈李、张继、王建等倡导新乐府运动,创作了大量广泛反映现实、批判时政的政治讽喻诗,格调闲适。而韩愈、孟郊、李贺和贾岛以其奇特而险峻的雕刻而闻名。而韩的诗是豪迈的,孟的诗是深邃的,李的诗是美丽的,贾的诗是清苦的。此外,姚合的诗奇异苦涩,而路通、刘查等人则擅长奇异崛起。除了这两个流派,柳宗元的诗或清雅,或悲怆。刘禹锡的诗简洁含蓄,意境优美,节奏和谐。这一时期诗人的创新精神和人格风格突出。

④晚唐诗歌。晚唐五代的诗风越来越细腻。虽然也出现过在文学史上有较大影响的作家和作品,但总体上缺乏盛唐中期的博大精神和浑浑境界。杰出的诗人李商隐和杜牧对诗歌艺术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他的诗声情并茂,富有深刻性,但当他受到伤害时,又忧国忧民,深感悲哀,有衰败之感。文思路清晰,文笔优美,但格调低下。他也有不错的秀场,但整体风格轻薄。此后大多数诗人都是模仿前人,在艺术上没有大的突破,著名诗人有皮日休、陆龟蒙、聂、杜荀鹤、罗隐、韩沃等人。

唐代诗歌体系是多元的,宋代以后的整个中国古典诗歌也不在其范围之外。唐代古诗可以抒情,可以叙事,可以议论。由于现代诗歌的影响,唐代古诗或融入格律句,或刻意与格律句对立,与晋宋以前古诗的纯粹性不同。唐初五代仍承袭齐梁变体,经陈子昂改造,张九龄、李白发展,最后盛于杜甫。七言是非常规歌曲和古诗词与精炼精准、有合法化倾向的传统歌曲的双轨并行。乐府是一种特殊的古典诗歌。唐代的很多乐府,都是不欢而散,或借旧碑刻写新意,或立新记新。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成就最高。五七律是唐代出现的一种新诗体。五律在初唐经过王绩和四位杰出人物,最终在沈宋实现了制度规范化。《七律》兴起较晚,作者有沈、宋、杜·。经过王维、、高、岑等人的发展,杜甫的境界得到了极大的开拓。此后,五七字法并行发展。大理十才子,贾岛、姚合、许浑、赵薇等。都是著名的法学学者。晚唐时期,李商隐七律的音色美和语言技巧发展到了一个更加成熟的阶段。格律诗有韵律的线条,大部分作家都倾向于自吹自擂。很少有优秀的作品。杜甫对重大题材的局部安排和写法工整优美,成就很高。

唐代绝句是用来配合音乐唱和的,创作兴盛至唐末。盛唐以前的绝句,意象细腻,寓意模糊,情景简单,韵味悠长。李白、王维、王昌龄最内行。中晚唐绝句委婉曲折。杜牧和李商隐是其代表。此外,杜甫绝句与议论融为一体;刘禹锡、白居易对民歌的模仿,支竹词、杨柳枝词、浪淘沙,诙谐活泼,语调往往突兀,增添了绝句的新风格。

唐诗的编纂和研究对后世影响很大,被视为典范。后世的编纂、注释、评价、研究从未停止。《唐诗选本》包括明代胡振亨的《唐音通钱》和清代彭定康的《全唐诗》。从选本上看,唐代选录的唐诗有十种,宋代李云等人主编的大型诗集《文苑华英》保存了大量唐诗资料,洪迈的《唐诗一万首》是绝句的详编,都有较大影响。历代评论和研究的专著也极为丰富。唐孟邦的《技巧诗》、张炜的《诗人主客图》、纪宫的《南宋唐诗年谱》、敖陶孙的《米翁诗评》、严羽的《沧浪诗话》、袁心文的《唐才子传》、王铭的《诗话全诗》、胡应麟的《诗话》等。另一方面,明代胡振亨的《唐音归潜》在总结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对唐诗进行了全面的研究,为唐代诗学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现代研究专著有闻一多的《唐诗论丛》、岑的《读全唐诗札记》、傅玄聪的《唐诗丛考》、任的《诗》等。

宋词

中国宋代长短句歌词。宋代是长短句歌词的繁荣时期。文学史上称词为宋,体现了宋词作为一代文学的重要地位。词兴起于唐代,发展到宋代,成就斐然。据《全宋词》和《全宋词补遗》统计,作品有2万多部(不包括片段和附件),著名作者有1430多人。这不仅是由于宋代特定的历史环境,也是文学自身发展演变的结果。

宋词发展的基础:宋代实行厚待官员政策,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民间财富向首都和其他几个大城市汇集和集中,为统治者抒情、歌舞提供了物质条件。到北宋崇宁时,都城汴京(今开封)已成为文化娱乐中心,出现了“新声笑语刘墨花曲,茶楼酒肆按管调弦”的繁荣景象。在政权偏安江南的南宋时期,都城临安(今杭州)成为地主官僚纵欲的场所。词这一体裁,从草根时期的群众艺术,到文人手中,进入了抒闺情、赏歌舞的时代,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专属产物。同时,受颜音乐的制约和熏陶,也形成了具有特殊艺术功能的特殊艺术个性。为宋代艺术家“诗所不能言”提供了方便,表达了“动中而不抑”的悲喜之情。因此,词在宋代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发展成为宋代的代表性文学。

北宋词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晏殊、、颜、欧阳修等人继承了《花间集》,作为唐到宋的过渡。第二阶段,柳永、苏轼在形式和内容上的新探索,以及秦观、赵灵之、贺铸的艺术创作,促进了宋词各种风格的繁荣。第三阶段,周邦彦的艺术创作体现了宋词的深化和成熟。这三个阶段在时间上相互交织,继承与创新的演进并不相互脱离。晏殊和欧阳修的创作主要在于继承。他的词风与西蜀的“花间”有许多相似之处,在内容和形式上没有突破和创新。而和颜在继承的同时,又有所创新,完成了由唐到宋的过渡。在艺术形式上,张喜安创作的一些慢词为词风的转变做了准备。它开创了宋词在思想内容上创新的先河。宋词的第一个改革家是柳永。柳永、晏殊、欧阳修都是北宋初期的词人,但他对词的影响远远大于流传于北宋的燕鸥。柳永的创作广泛反映了社会生活。除了男女之间的恋情,还有城市生活的一些方面,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下层民众的生活、思想和感情。在艺术形式上,柳永运用民间曲调写词,创作了大量的慢词,有力地拓展了词的体系,为宋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北宋中后期,苏轼走上词坛,为北宋词的发展打开了新局面。苏轼在柳永创作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改造,使词成为独立的抒情诗。向多极化发展。一方面,自柳永以来,北宋慢词创作因苏轼、秦观的相继而更加繁荣。另一方面,聚集在苏轼身边的一批追随者研究苏词,却不拘泥于一种模式,向不同的方向发展。由于柳、苏的变化和相互竞争,北宋词坛呈现出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在这一阶段,秦观、赵灵之、贺铸等人也以其独特的创作推动了北宋词的发展。北宋后期,周邦彦作为各派领袖,进行了一系列的综合工作,促进了词的成熟。周词在思想内容的发展上不如苏轼,作品多为写景写物之诗。他的主要成就是对旧的词的声调进行了整理和规范,创新了自己的声调,为后人提供了创作规范。在表现手法上,周雕并不注重意象,而是致力于语言的锤炼和铸造。

南宋词转型后,社会历史的巨变对词的发展演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杜南词人李清照和项紫音的作品代表了北宋词向南宋词的过渡。他们的作品为杜南作家树立了如何用旧形式表达新内容的榜样。词人在李清照、湘紫音的基础上,继承和发扬了前代词人的艺术创作经验,促进了词体的继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词体的转型。其中,以陆游、辛弃疾、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为代表的词人创作了一批反映时代生活、体现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以姜夔、史大祖、吴文英、张炎等为代表的作家。对词的艺术表现进行了探索和尝试。辛弃疾的创作体现了南宋词的最高成就。他在作品中既表达了对国家复兴的激越和悲剧性的反抗,又歌颂了自然风光,赞美了农家生活的闲适和清新,从多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在艺术创作上,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与辛弃疾同时代的陆游、陈亮、刘过,接着是刘克庄、刘辰翁,他们或是辛弃疾的“同音”,或是崇拜的模仿者。他们的创作是对辛词的补充,但也发展了辛词的某些不足。姜夔进入词坛时,面临着词风转型的问题。他以自己的“合”与“异”论为基础,用江西诗派的诗法入词,风格独特,自成一家。同时因为擅长旋律和乐理,词与乐的结合达到了终极目标,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史大祖的词清丽雅致,风格与姜夔相似。被视为姜夔的羽翼,但成就却不如姜夔。吴文英是继姜夔之后的又一位伟大诗人。他的诗音调和谐,用词精炼,但往往画得过了头,含义模糊。宋元之际的张炎是一位词人,也是一位音乐大家。他继承了前人词的许多优点。他的“清远意味深长,悲凉缠绵”这几个字是独一无二的。但在词体日渐式微的情况下,终于成为最后的余音,宋诗的时代已经走到了尽头。从南宋开始,词一方面向文人化方向发展,最终走向僵化;另一方面,它与民间抒情小调融合,成为一首歌,为元代另一种文体的繁荣提供了基础。宋词经历了发展、成熟乃至蜕变的过程。宋以后,词风虽未亡,已是结局余味。在宋代文学中,词作为一种特殊的诗体,在反映现实、抒发情感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不能“言诗所能言”。但由于其特殊的艺术个性,它“能表达诗歌所不能表达的东西”,使宋艺术家在这一特殊的艺术领域充分施展才华,将宋词发展成为一代文学的代表。

宋词的编纂、整理、评价和研究始于宋代。宋词收藏最全的是唐圭璋编的宋词,词人1.33万余人,词1.99万首。影响较大的有黄生的《华安诗选》、周觅的《妙好诗》、朱彝尊的《综合诗》、张惠言的《诗选》、朱祖谋的《宋三百首》。宋代流行一种专门的词学著作。在现存的家谱书中,《词律》和《词谱》规模较大,影响较大,而《白象词谱》则很受欢迎。宋代没有专论词韵的专著,但后世盛行葛载的《林茨郑云》。

碑文、选集、童谣、口述传记和书籍中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