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权权利
专利权主体是指依据专利法享有专利权并承担相应专利义务的人,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根据专利法的规定,可以成为专利权主体的人包括:实际发明人、设计人;共同发明人和设计人;单位;专利转让受让人等。一、发明人或者设计人发明人或者设计人,是指对发明创造的实质性特点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根据我国专利法的规定,发明人、专利申请人和专利权人具有相对独立的身份,发明人或者设计人是成立专利申请人或者专利权人的基本依据。也就是说,发明人、专利申请人和权利人不一定是统一的,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可以分离的。发明人不一定是专利权人,专利权人也不一定是发明人。专利法第六条规定:“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是职务发明创造。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单位;申请被批准后,该单位为专利权人。非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申请被批准后,该发明人或者设计人为专利权人。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完成的发明创造,单位与发明人或者设计人有合同约定专利申请权和专利权归属的,从其约定。”可见,法律对专利权人的规定是有条件的、明确的,职务发明专利申请权属于单位,而不是发明人;申请被批准后,该单位为专利权人,发明人不是专利权人,不享有专利权;非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发明人或者设计人。区分职务发明和非职务发明的标准,主要是看是否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或者执行本单位的任务而作出的发明创造,具体体现为:(1)自己的工作;(2)本职工作以外的本单位交办的其他任务;(三)退休、工作调动后一年内做出的与原单位的工作或者任务有关的发明创造,仍属于原单位的职务发明创造。当然,“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完成的发明创造”,允许当事人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约定。如果双方事先有约定,可以尊重自己的约定。二、* * *与发明人或者* * *与设计人* * *与发明人或者* * *与设计人,是指对同一不可分割的发明或者设计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两人以上。判断* * *与发明人或者设计人是否相同,一是看发明人或者设计人是否对发明创造做出了创造性贡献;二是看贡献之间是否存在依赖关系,是否只是整个发明或设计的一部分,即成员的贡献是否可以分割。专利申请应当由* * *与发明人共同提出或者由* * *与设计人共同提出,取得专利的权利归他们共同所有。3.委托发明的所有权委托发明基于当事人之间的合作关系。所以通常情况下,当事人会签订书面合同,主要权利的归属由当事人先协商。没有协商的,除非另有约定,专利申请权属于研究开发人。研发人取得专利权的,委托人可以免费实施专利。4.两个以上单位或者个人合作完成的发明创造,或者一个单位或者个人委托另一个单位或者个人完成的发明创造,除另有约定外,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完成或者* * *共同完成的单位或者个人;申请被批准后,申请单位或者个人为专利权人。专利法第八条规定:“除另有约定外,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两个以上单位或者个人共同完成的发明创造,或者由其他单位或者个人委托完成的发明创造;申请被批准后,申请的单位或者个人为专利权人。”5.受让人专利权的法定继承人是指通过转让、赠与或者继承等方式依法取得专利权的人。因为专利具有财产属性,专利申请权和专利权可以转让。通过合同或者继承依法取得专利权的单位和个人,属于专利权人。当然,专利权的合法继承人已经通过转让、赠与或者继承等方式依法取得专利权的,不影响专利权原主体的发明人、设计人的身份权。(5)外国人有权根据中国专利法的规定在中国申请专利。这里的外国人既包括外国自然人,也包括外国法人或其他组织。根据《巴黎公约》的国民待遇原则,在中国有经常居所或者实际营业所的外国人,享有与中国公民或者单位同等的专利申请权和专利权。同时,我国专利法第18条规定:“在中国没有经常居所或者营业所的外国人、外国企业或者外国其他组织在中国申请专利的,按照其所在国与中国签订的协议或者* * *参加的国际条约办理,或者按照对等原则办理。”
法律客观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二十二条授予专利权的发明和实用新型,应当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十条* * *专利申请权和专利权可以转让。中国的单位或者个人向外国人、外国企业或者外国其他组织转让专利申请权或者专利权的,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办理手续。转让专利申请权或者专利权的,当事人应当订立书面合同,并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登记,由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予以公告。专利申请权或者专利权的转让自登记之日起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