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产品为什么要改变落后的发展模式?

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产品,而且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充分利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保持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乡村旅游的内涵:

1,乡村旅游的概念所谓乡村旅游,是以农村为特征,以农民为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以促进农村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活动。与城市截然不同的美丽乡村风光、悠闲舒适的生活方式、宁静祥和的生活氛围,是城市游客参与乡村旅游的主要动机之一。换句话说,乡村的自然性和地方性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和重要资源。“乡村性质是乡村旅游整体推广的核心和独特卖点。”因此,依托优美的乡村自然环境,挖掘浓郁的乡土特色,展现真实的乡村生活,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条件,也是开发乡村旅游产品的基本要求。

2.中国乡村旅游的特点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仍占总人口的近70%。即使是城市居民也有强烈的农村情结。我国乡村旅游起步较晚,但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极大兴趣。其特征在于:

第一,一切旅游活动都发生在“乡村”这个特定的地域环境中。

第二,旅游资源应该是已开发和待开发的、原生的或再生的、集体或个人所有的各种自然和社会资源。

第三,旅游资源、设施和服务具有强烈的地方、乡村和民族特色。

第四,为游客提供各种服务的从业人员,包括管理人员,应该主要是经过培训的农业人口。

第五,乡村旅游经济既有农村集体经济,也有农村个体经济,纳入农村经济核算体系,部分核算内容可以虚拟纳入国家旅游经济统计,以反映我国旅游业发展情况。

二,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背景

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是供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供给上看,主要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从市场需求来看,主要是城市化进程加快的结果。

20世纪80年代,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观光旅游项目的设计和开发使其成为农村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渠道,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结合找到了重要的突破点。随着生态旅游的发展,农家乐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悄然兴起,成为乡村度假的重要载体。乡村旅游从观光旅游升级为度假旅游,成为我国广大农村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途径。

随着国内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和大众旅游产品的多元化发展进程,特别是国家旅游局将1998指定为中国生态环境主题年的举措,极大地推动了乡村旅游的兴起。从市场需求来看,游客选择乡村旅游的动机主要包括:

(1)回归需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长期生活在喧嚣城市的人们,对田园风光、乡村宁静生活有了回归需求,向往“住农家乐、吃农家饭、做农家乐、听农家乐”的艺术体验;

(2)对知识的需要。现代社会,城市孩子普遍缺乏对农村、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的了解。乡村旅游作为一种重要的休学方式,受到学校、家长和学生的欢迎。

(3)怀旧的需要。怀旧是人类的共同特征,重游故地的游客对于目的地的选择有着明确的方向,尤其是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比如中国文革时期大量城市青年上山下乡的经历,造就了所谓的“知青情节”,成为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

(4)复合需求。人们的旅游行为往往是多重动机的结果,乡村旅游也不例外。游客选择乡村旅游,有的可能是出于猎奇、求新、求美、求乐的需要,有的可能是出于身心调解的需要,有的可能是出于美食或购买土特产的需要。

三、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模式:

目前,中国各地的乡村旅游正朝着集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方向发展。但由于地理条件和兴起原因的差异,各地乡村旅游的内容各有侧重。对比分析我国不同地区乡村旅游的形成过程,对其成因和特征影响较大的因素是区位。如何构建乡村旅游的布局模式对乡村旅游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乡村旅游根据其资源特点和旅游活动内容可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1,森林公园模式。对于那些区位条件好、多边地形、山峦起伏、溪流纵横、森林茂密、风景优美、环境优良、气候舒适的林区,可以开发成林务处,使之成为人们回归自然、休闲度假、露营避暑、科研、唤醒森林浴的理想场所。

2.度假村(乡村)模式。是指建在自然风光优美、气候舒适宜人、生态环境优良的景观带内,以满足游客度假休闲为主要目的地的场所。

3.露营地模式。野营是一种户外娱乐活动。是暂时离开城市或人口密集的地方,利用帐篷、高架帐篷床、睡袋、汽车旅馆、小木屋等在郊区过夜的旅游活动。,享受大自然的野生生态环境提供的保健功能,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参与其他休闲娱乐活动。森林露营地要求离市区30-160㏎左右,交通方便,但必须远离公路干线,森林环境好,气候好,空气干净,环境幽静,有水源,避风。面积比森林公园小,但应该大于公顷。选择地势平坦或者水源附近有一些小起伏的地方建立露营地。有些人还在农业荒地、草地甚至沙漠边缘建造露营地。

4.观光购物农园模式。开放成熟的果园、菜园、花坛、茶园等。,让游客摘水果,拉蔬菜,赏花,享受田园乐趣。这是国外农业旅游最常见的发展。

5.租赁农场花园模式。指农民向公众出租土地种植粮食、花卉、瓜果、蔬菜等的园子。其主要目的是让市民体验农业生产过程,享受农耕乐趣,重在休闲体验而非生产经营。大多数租房者只能利用假期在农业园区工作,通常由农业用地提供者管理。一般租赁农场园生产的农产品仅供承租人享用或分发给亲友。

6.休闲农场模式。是供游客观光、度假、休闲、娱乐、采摘水果、农耕、垂钓、烧烤、住宿、体验农民生活、了解风土人情的综合性农业区。近年来,台湾省的许多会议都搬到了休闲农场。

7.农业园区模式。根据办公室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思想,将农田划分为服务区、景观区、农业生产区、农产品消费区、旅游娱乐区等。,一个公园式的农业庄园就此开启。

8.教育农场模式。这是农业生产与科学教育相结合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形式。农业园种植的作物,饲养的动物,配备的家具设备,采用的生产技术和耕作技术,都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教育农业园区可以设立简易的农业“博物馆”,展示农畜产品或图片、农具、介绍农业生产技术的资料等。,反映当地养殖业的生产历史和现状,可以在农业园区设立示范区,再现农业生产的历史。这可以增加游客对当地农业生产历史的了解,激发他们热爱农业、发展农业、投身中国农业建设的热情。代表性的教育农场有法国的教育农场、日本的儿童农业公园和中国台湾省的自然生态教室。

9.农村留学模式。只是指城市居民把孩子送到农村的中小学,或者节假日把孩子送到农村的亲戚家寄宿,参加农活和农村社区活动,称为“农村读书”。这主要是培养年轻人坚韧、朴实、健康、正直的性格。

10,民俗文化村模式。农村有些地方有特定的民俗、文学艺术、园林建筑、文物古迹,如服饰、饮食、节日、礼仪、婚恋、丧葬、爱好、禁忌、歌舞、戏剧、音乐、绘画、雕塑、工艺品、寺庙、教堂、陵墓、园林等。这些都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对城市居民有很强的吸引力。可以在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建设民俗文化村,举办各种民俗文化活动,吸引游客观光、度假、休闲。

11,乡村俱乐部模式。比如在知青集中的农村成立“知青俱乐部”;开展“知青回‘家’游”;利用水库、湖泊、鱼塘、河段建立“钓鱼俱乐部”;选择合适的地方建设“乡村高尔夫俱乐部”或“乡村高尔夫练习场俱乐部”等各种乡村俱乐部。

四、发展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

1,转变观念,统一思想过去,人们认为旅游只是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的“专利”,所以忽视了乡村旅游资源,所以对乡村旅游尤其是农业旅游的开发和发展不屑一顾。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总是在名胜古迹及其衍生的人工微缩景观上做文章,或重复建设,或修修补补,不求开拓新天地。旅游开发商的思维深受“观光”的束缚,缺乏开拓思路和创新意识。因此,有关部门应转变观念,统一认识,树立新的旅游资源观,逐步将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点转移到发展乡村旅游上来。

2.投资主体多元化与大型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建设相比,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的资金要少得多,但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范围是广泛的,总的来说,也需要大量的资金。对于那些资源条件好、水平高的重点项目,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由国家牵头,联合一些经济实力和管理能力强的企业或私营个体,走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的道路;大力提倡和鼓励外资、国有企业和民营经济独立或联合发展,也鼓励农民独立或联合发展。总之,要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筹集资金,遵循“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走“滚动发展”的道路。

3.合理规划、科学开发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建立在对旅游目的地的区位条件、资源特征、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客源市场等进行认真细致的调查和评价的基础上,以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和系统生态学理论为指导,进行合理规划和科学开发。决不能无视客观现实和旅游市场规律,盲目上、拖、我行我素、重复建设。各地要在全国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做好详细规划和开发。旅游主管部门要对各地乡村旅游发展进行指导和监督,确保旅游发展合理有序进行。

4.以市场为导向,开发特色产品乡村旅游的发展也要遵循市场规律,根据旅游市场的需求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同时,要注重旅游产品的特色,增强其吸引力,特色是旅游产品的生命力所在。当前,我国乡村旅游应加强休闲娱乐、民俗“绿色产品”等特色产品的开发。

5.加强环境保护和教育,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在乡村旅游目的地的规划设计中,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审计,以确定合理的环境承载力和游客容量,预测旅游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和所承担的风险,确定“生态经济适宜性”,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可以选择一批各方面条件较好的旅游目的地实施ISO9000和ISO14000认证,与国际接轨,打造国际知名的乡村旅游景点。对旅游开发商和管理者进行“分级”评价,以确定其是否具备开发经营的能力和权利。设立“公众教育馆”,对游客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培养其生态人格。要大力倡导和开展生态旅游。建议园区内交通使用马车或人力车,燃烧沼气和电力使用煤炭和木材。应尽可能使用当地生产的绿色产品。环卫工作要有专人管理和清扫,生活垃圾要收集成箱,统一处理。破坏环境的游客应该受到惩罚,比如清理垃圾,干点农活或者处以罚款。同时,在一些乡村旅游目的地建立“生态定位站”,监测旅游活动对乡村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中国乡村旅游及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6.加大宣传推广力度。针对当前国内外游客回归自然的热潮,国家旅游局推出了“98华夏城乡游”和“99生态环保游”。我们应抓住这一美好的历史机遇,大力宣传和推广乡村旅游产品,同时建立乡村旅游与城市旅游组织、城市酒店和度假村之间的联系,加强城乡之间的合作和联合促销,重视乡村旅游信息网络的建设。

7.加强健康安全工作由于种种原因,现阶段我国城乡居民在生活方式、生活水平、卫生习惯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异。在农村的一些地方,基本卫生条件仍然落后,因此卫生工作应该得到加强。对旅游区和接待住宿的农民家庭的厨房、餐具、卧室、浴室、厕所、水和公共娱乐场所进行消毒。农村是社会保障薄弱的地方。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人口密度小、农民分散、部分游客住宿分散的特点,伺机作案,抢劫、杀害游客。因此,应加强乡村旅游目的地的治安工作。

8.加强法治建设和管理为实现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乡村旅游发展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可以成立乡村旅游协会,制定相关章程,对乡村旅游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当市民和农民之间租赁土地时,必须签订详细的合同并认真履行,以避免纠纷。

9.做好领导、组织和协调工作。由于风俗习惯的差异,城乡居民在交往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些“摩擦”或误解。当地旅游部门、乡村旅游协会、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应加强对当地旅游的领导、组织和协调,以增加城乡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动词 (verb的缩写)开发乡村旅游市场的作用和意义乡村旅游将成为未来中国旅游市场发展的一个亮点。开发乡村旅游市场意义重大:

1,有利于加强城乡文化交流,改变落后的农业生产观念,通过城市居民的参与,把先进的科技知识带到农村,有利于科技的推广;城市居民可以亲身了解和体验农村生活;游客的观光活动有助于促进农业生产者封闭保守思想的改变,形成市场意识;通过对观光农业基地的管理,可以提高管理水平和适应市场的能力,实现土地的合理开发和多样化,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改善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观光农业不仅以农业生产方式、各种参与活动和民俗文化吸引游客,还以优美的环境给游客以美的享受。所以植树种草,美化环境是其必要的投入,客观上起到了保护环境的作用,特别是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意义更大,也能促进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在台湾省,观光农业在政府的引导下,发展“三生”农业,即引导农业的发展走向“生产、生活、生态”的结合,均衡发展,实现企业生产、生活、自然生态的现代化。

3.有利于进一步刺激消费,充分发挥旅游业在扩大内需中的作用。消费低、需求不足是我国当前和未来经济生活中非常突出的问题。进一步刺激各方面消费,扩大有效需求,对促进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将发挥重要作用。旅游业因其关联性强、带动作用大,在扩大消费需求方面作用明显。可以说,充分发挥旅游业拉动消费、扩大内需的作用,既是旅游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赋予旅游业新的历史使命。进一步发挥旅游业在这方面的作用,充分挖掘潜在的旅游市场,扩大旅游人数,是重要的途径。目前,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来启动农村市场,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效果会非常显著。

4.有利于扩大旅游产业规模,推进我国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新时期。中国旅游业提出了从亚洲旅游大国向世界旅游强国跨越的目标。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扩大旅游产业规模,进一步提高旅游产业质量至关重要,大力加强乡村旅游市场开发,对推进我国旅游强国建设大有裨益。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不断加快和人民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不断扩大的乡村旅游市场将对扩大我国旅游经济规模发挥积极而巨大的作用。

5.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解决。我国农业仍以种植业为主,农业结构不合理,农村第三产业比重太小,农业经济效益低。乡村旅游的发展必然会促进农村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加工业等相应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必然会产生区域农产品的特色,有助于形成产品的加工、储藏、运输和销售等一系列环节,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增加就业机会,进一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