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十年变化

1996,宿迁市成立。

十年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大力弘扬“团结奋进、敢于尝试突破、务实拼搏、自力更生”的宿迁精神,艰苦奋斗,锐意改革,奋力拼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

十年的努力让宿迁迅速崛起,十年的改革创新让宿迁增添了无限生机,十年的规划建设让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十年的基础经验激励着全面奔小康、建设新宿迁的新征程。

第一,这个城市在过去十年中的主要成就

1,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十年来,全市上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市经济发展保持强劲势头。

200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6.9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65.438+02.3%。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99.02亿元,年均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17414亿元,年均增长16.3%;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1379亿元,年均增长14.8%。

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分别比GDP增速高4.0和2.5个百分点。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570元,年均增长12.0%。

2005年,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25.85亿元,年均增长14.4%。

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54.38+0.38亿元,年均增长654.38+06.8%。

2005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29.36亿元,是1.996的4.4倍。

其中,居民储蓄达654.38+055.30亿元,是654.38+0996的3.9倍。

2.经济结构趋于优化。

建市以来,我市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从65438年到0996年,全市第三产业结构为47.8: 30.8: 21.4,为“一二三”产业结构。当时,农业是宿迁国民经济的主要产业。

经过十年的发展,宿迁已经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迅速发展到中级阶段。

2005年,全市第三产业结构为25.6: 45.0: 29.4,呈现“231”结构,农业退居末位,第二产业成长为国民经济的主要产业。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的增加,就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呈现出“一产下降,二三产业上升”的总体格局。

全市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由1996年的1554800人下降到2005年的114900人,占全市的比重由63.8%下降到41.6%。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由1996年的39.7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71760人,占全市的26.8%。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由1996年的65438+48.4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84.43万人,占全市的31.6%。

所有制结构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总量迅速扩大,私营个体经济比重不断提高。

2005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237.97亿元,是1996的7.9倍,年均增长25.7%(现价)。

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1.5%,比1.996高出37.2个百分点。

全市有私营企业13761户,个体工商户83854户,分别是1997户的9.9倍和2.2倍。

私营个体经济税收完成8.27亿元,占财政总收入的32.0%,比1996大幅增长。

宿迁经济从公有制发展到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全新格局。

3.工业化加速。

宿迁九五实施“主攻突破”战略,十五实施“工业突破”战略,使宿迁工业经济得到了跨越式发展。

2001以前,全市第二产业发展速度慢于第三产业,但远快于第一产业,主要表现为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二、三产业比重逐渐上升。

2002年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此后第二产业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第二产业占全市GDP的比重由1996年的30.8%上升到2005年的45.0%,奠定了第二产业在宿迁经济中的主体地位。

2004年,实现了三次产业和工业双超一次产业的历史性突破。

2005年,全市工业增加值总额为12516亿元,未来十年增长14.8%,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2.3%,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工业化进程。

支柱产业快速发展。

在第九个五年计划期间,这个城市集中在四个支柱产业:酿酒,纺织,建材和农药。

“十五”期间,市委* * *结合本地实际,大力发展资源加工和低成本产业,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逐步形成了木材加工、轻工食品、纺织服装、玻璃建材、化工医药五大支柱产业。

2005年,全市五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1.3%。

其中,木材加工、轻工食品、纺织服装、玻璃建材、化工医药行业分别实现增加值654.38+0.298亿元、654.38+0.635亿元、9.85亿元、2.68亿元和4.36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2.8%、28.8%和654.38+0.6亿元。

4.开发区势头强劲。

一方面,我市按照“提升功能、强化特色、降低成本、增强实力”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随着投资项目的快速增加和区内投产企业效益的不断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开发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目前,全市八大开发区(工业园区)始终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对全市经济的贡献日益凸显,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快速增长的新亮点。

2005年底,全市开发区共有项目1868个,其中已投产项目1048个,外资及港澳台资项目98个。总投资203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64亿元,入区企业固定资产投资139亿元。累计合同利用资金560亿元,实际到账资金6543.8+034亿元。

其中,合同利用外资4.8亿美元,实际支付654.38+3亿美元;累计实现营业总收入6543.8+07.3亿元,工业总产值6543.8+06.6亿元,工业增加值58亿元,财政收入7654.38+0.0亿元,自营出口额2.2亿美元,从业人员6543.8+00.5万人。

5.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建市以来,该市按照“强农富民”的发展战略,大力解决“三农”问题,农业经济实现稳步发展。

2005年,全市农业增加值99.02亿元,年均增长5.5%。

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

2005年,我市开展了以培育农村市场主体为核心的“八项创建活动”,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6家,实现销售额32亿元。

建立了119000亩的种植基地和60000亩的养殖基地,带动了34万养殖户。

林业产业化规模不断扩大。

2005年底,全市有杨树林654.38+0.65万亩,其中速生丰产林90万亩,活立木约654.38+0.00万立方米。

2005年,全市共有规模以上木材加工企业220家,总资产6543.8+5.05亿元,工业增加值6543.8+2.78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3.2%。木材加工已成为该市的重要支柱产业。

各项惠农政策得到很好落实。

国家、省、市相继出台相关惠农政策,农村“一免三补”政策得到较好落实。

2005年,8000多万元粮食直补资金及时到位,良种补贴和农机补贴发放办法进一步规范。

农村低保工作进展顺利,年人均纯收入低于3.9万元的农民和1.29万元的农民全部纳入低保。

农村地区的教育和医疗状况继续改善。启动农村贫困家庭子女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以“大病”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初步建立,农村“上学难、看病贵”问题得到初步解决。

6.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建市以来,全市上下抓住新建城市机遇,大力实施“基础先行”、“城镇带动”战略,借助全社会力量推进中心城市建设。

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十年来,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65.45亿元,年均增长31.0%。

2005年城市化率为32.5%,比1996高22.4个百分点。

中心城规划面积扩大到2108平方公里,是原城区的11.7倍。

中心城建成区扩大到220平方公里,是城市当初的16.6倍。

城市道路里程500公里,是当初城市的7倍。

交通建设成效显著。

2005年,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6560公里,其中高等级公路208公里。

新长铁路客运成功开通。

小城镇建设趋于标准化

建市以来,我市加大了对小城镇建设的投入,逐步做到了用新思路规划设计、用新机制开发建设、用新体制管理运营。

到2005年底,全市所有乡镇都完成了总体规划,小城镇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

城市中涌现出一批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新型小城镇,成为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邮电通信业发展迅速。

建市以来,全市邮电通信事业突飞猛进,“网通”、“铁通”、“卫通”在宿迁设点,开辟了宿迁与外界的数字通道。

到2005年底,全市电话用户达到1082800,即1996。

电脑网民7.97万人,而宿迁建市之初几乎为零。

7.城乡市场逐步繁荣起来。

建市以来,宿迁大力推进市场建设,不断扩大市场规模,完善市场体系,优化市场结构。

2005年底,全市共有现货交易市场346个。

其中,综合市场260个,农副产品市场37个,工业品市场20个,生产资料市场23个,要素市场6个。

特别是近年来,以“苏果”、“华联”、“华城”为代表的一批超市占领城乡市场,各种专卖店在市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多渠道竞争、少流通环节的商品流通新格局。

200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654.38+00.96亿元,未来十年增长654.38+00.6%。

8.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

建市以来,宿迁全面实施对外开放战略,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努力扩大出口。

2005年,全市进出口总额6543.8+53亿美元,是654.38+0.96的8.654.38+0倍,年均增长26.654.38+0%。

利用外资规模迅速扩大。

全市实际利用外资3300万美元,年均增长16.0%。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快速发展。

全市外贸成交额达21.9万美元,年均增长63.0%。

该市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2005年,全市引进固定资产投资10万元,开工工业项目323个,计划总投资1206亿元。

竣工项目固定资产投资29.5亿元。

其中,资金100万元以上项目18个,资金5000万元以上项目10个。

9.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建市以来,我市积极实施“强农富民”战略,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1997年实现了以乡为单位的脱贫目标,2000年实现了以县为单位的小康目标。

2005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212元,是1996的2.4倍,年均增长10.5%;农民人均纯收入3839元,是1.996的1.9倍,年均增长7.6%。

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939元,是1.996的2.1倍,年均增长8.3%;农民人均生活支出2628元,是1996的0.8倍,年均增长7.0%。

10,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建市以来,我市积极探索社会事业发展新路径,创新体制、机制、制度,教育、卫生、科技等社会事业改革取得初步成效,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教育发展迅速。

近年来,我市教育工作按照“一保三放”的总要求,坚持多元投入,走出了一条具有宿迁特色的教育发展之路。

高等教育“零”的突破。

宿迁学院从无到有,在校生1.2万余人,其中本科生1.2万余人。

该市大力实施“六有”和“校校通”工程,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

“六有”工程投资3.5亿元,实现了农村最好的建筑是学校,最美的环境在学校的愿景。

完成中小学“校校通”工程,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

2005年,初中毕业生入学率达到88.5%,比上年提高8.3个百分点,居苏北第一。

全市各类高校招生18423人,创历史新高。

私立教育继续增长。

2005年,全市引进民办教育总投资6543.8+0.6亿元,民办教育机构973个,在校生29.6万人,占全市在校生总数的26.5%。

公共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建设加快。

截至2005年底,* *共有医疗卫生机构768个,比1996增加401。

卫生技术人员9039人,513多于1996。

市人民医院顺利通过三级医院验收,改变了宿迁没有三级医院的历史。

积极实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 * *筹资1.1亿元保障农民就医,全市新农合参合率达到88%。

科学技术取得了很好的成就。

建市以来,我市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经济发展中的科技含量显著提高。

2005年,全市* * *批准省级以上科技项目128项,批准科技经费3023万元,完成专利申请179项,新增省市级高新技术企业26家,高新技术产品64项,均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稳步发展。

2005年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5‰,比1.996下降了1.84‰。计划生育率为93.5%,比2000年提高7.0个百分点。

其他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群众文化趋于活跃,体育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广播电视覆盖率进一步提高,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十年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宿迁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可持续发展压力大。

面对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宿迁的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

同时,宿迁拥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出口商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严重影响宿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第二,不合理的经济结构没有得到根本扭转。

2005年,宿迁农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为17.6个百分点。

服务业仍以传统产业为主,新兴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比重较小,不利于全市经济协调发展。

三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更加明显。

“九五”期间,宿迁二产增速比一产高7.1个百分点,“十五”期间扩大到13.1个百分点。“九五”期间,宿迁第三产业增加值比第一产业增加值高7.2个百分点,“十五”期间扩大到10.1个百分点。“九五”期间,宿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速相同,但到“十五”期间,城镇比农村快3.9个百分点。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农村经济的滞后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不利于城市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也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经验

1.确立科学发展战略,牢牢把握前进方向。

建市之初,根据全省战略部署和宿迁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市委、市* * *确立了“54321”的发展思路。

其中实施“强农富民、产业突破、城镇带动、全面开放、科教兴市”五大战略;实现四大目标:即“改革开放大突破、经济结构大调整、中心城市大提升、区域发展大跨越”;调整三大结构:即“调整产业结构、调整所有制结构、调整城乡结构”;增加两大收入:即增加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建城:即利用社会的力量加快中心城市的建设。

十年来,全市人民在五大战略指引下,聚焦重点,努力工作,确保经济社会发展始终在正确轨道上。

2.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充分利用外部生产要素。

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重中之重,作为宿迁突破的主要抓手,作为扩大总量的主渠道,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辟对外渠道。

目前,宿迁已初步建成四通八达的高等级公路网,尤其是市区对外道路十分畅通。

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得到缓解。

二是着力强化服务,不断改善投资软环境。

一系列政策相继出台,进一步规范了* * * *行为,减少了收费项目,设立了招商引资服务中心,对外实行一站式服务、一个窗口,大大简化了手续,改善了投资软环境。

第三,大力推进招商引资,丰富国外生产要素。

各地区、各部门把招商引资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大力推进,强行入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扩大了经济总量。

3、坚持改革、创新、发展的新思路。

改革创新是破除发展障碍的有效手段。该市抓住全省唯一经济社会综合改革试点市的机遇,从宿迁实际出发,坚持敢闯敢试、勇于突破,有力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第一,加快改革。

按照市场化的要求,继续用改革的办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点问题,坚持用新的思路和办法发展经济,不断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矛盾。

二是坚持重点突破。

产业兴则全市兴,“产业突破”是全市振兴的关键。

十年来,全市上下坚持不懈,把“主体突破”和“产业突破”作为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同时,要注重经济效益,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些传统行业通过技术改造、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开拓市场,恢复了生产经营。

第三,坚持“三化”和“三农”。

坚持把提高农村生产力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不断破除“三农”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以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解决“三农”问题。

围绕“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取得明显成效。

4.坚持三大需求同步启动,保持经济增长强劲动力。

第一,加大投入。

全市上下采取多种措施加大投入,努力扩大投资规模。

十年来,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1065.45亿元,有力促进了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二是积极启动和扩大消费。

该市大力推进市场建设,不断扩大市场规模,完善市场功能,优化市场结构,新建了一批具有引导和示范作用的市场和商场,对市民的消费观念进行了必要的引导,使居民逐步改变了传统的消费方式,拓展了消费领域,促进了全市消费的稳定增长。

“十五”期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1.9%,比“九五”期间加快2.6个百分点。

三是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抓住世界经贸形势好转的有利时机,扩大出口市场,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十年来,全市外贸出口、实际利用外资、对外经济营业额均保持较高增长速度。

5、大力发展私营个体经济,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针对宿迁实际,全市把大力发展私营个体经济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私营个体经济快速发展,确保整体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2005年末,私营个体经济税收收入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32.0%,比“九五”末提高了10.8个百分点。

全市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分别达到8.39万户和1.38万户,分别是1.996户的9.9倍和2.2倍。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显著增强。

三。关于“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议

“十一五”期间,宿迁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新机遇,也面临新挑战。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组步伐加快,全球经济呈温和增长趋势。

省委* * *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要继续加大对宿迁的支持力度,这是宿迁必须抓住的难得机遇。

1.通过发展,以大局为重。

全市上下要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新宿迁为总目标,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招商引资为主要抓手,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主要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基本方针,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宿迁只有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新的起点上努力工作,大力推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才能在“十一五”再创辉煌。

2.通过改革增添活力。

宿迁从改革中受益。

要抓住确定宿迁为全省唯一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机遇,深化和完善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改革,继续探索经济体制、机制、动力等方面的新举措。

要在工业化进程中探索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新路子,在城镇化进程中解决进入城市和市场的门槛,在促进发展中创新发展环境,在转变* * *职能中提高工作效率。

要给改革增添活力,通过改革增加动力,通过改革促进创新,让改革在新一轮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3.推进新型工业化。

工业化是宿迁未来的重要任务。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避免走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老路,注重科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现代化生产的发展,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4.加快城市化进程。

城市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宿迁中心市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带动作用日益明显。

要保持城镇化和工业化同步发展,形成相互促进、相互推动、* * *发展的格局。

要加快中心城市、县城和城镇的发展,尽快取消城市人口就业和入学的限制,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要为进城人口创造公平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实现城乡平等。

要解决居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为风险投资和公平竞争创造宽松的环境。

要培育壮大城市产业体系,吸引更多农民进城、进入市场,从而积累财富、吸纳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真正发挥城市经济的龙头作用。

5.大力突破外向型经济。

利用好外部资源和资金是宿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们要牢牢把握招商引资这一重要举措,促进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要抓住与苏州* *共建工业园区的机遇,利用苏州外资雄厚、对外开放程度高的优势,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出口加工区、外资集中区和对外开放先导区,在经济国际化进程中突破宿迁利用外资低、对外经济发展慢的局面,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