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创新的创新模式

20世纪80年代以前,企业一般的创新模式是“封闭式创新”。这一概念指出,成功的创新需要企业有强大的控制力,企业必须自己开发技术和生产销售产品,还必须提供售后服务和资金支持。换句话说,企业要想有所作为,从设备、材料、产品设计制造到销售、服务、技术支持,必须样样精通。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施乐公司在早期为了让自己的复印机更好地工作,甚至生产了自己的特殊复印纸。

封闭创新的本质是封闭的资本供给和有限的R&D实力的结合,其目的是保证技术保密、独享和垄断(钱德勒的研究也有力地证明了企业中心实验室在实现自然垄断和规模经济中的重要作用)。直接的结果是,大企业的中央研究机构(如杜邦公司的杜邦实验室、朗讯技术公司的贝尔实验室、IBM公司的沃森实验室、惠普公司的中央实验室和施乐公司的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的PARC等)垄断了行业的大部分创新活动。比如1946年美国大企业获得的专利占美国专利总量的64%。

封闭的创新模式过度强化和控制了自研功能,这意味着:①那些无法承受高R&D投入的企业将处于竞争劣势;(2)由于过度开发或脱离市场需求,大量技术被搁置,无利可图;(3)有重要创新成果的骨干力量离职另立门户;(4)企业忽视很多优秀廉价的外部同类创新,导致“闭门造车”;⑤受现有组织资源、知识和能力的限制,企业无法应对快速变化和新兴市场。封闭式创新很容易导致“硅谷悖论”:最擅长技术创新的企业往往是最不擅长从中获利的企业。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施乐的PARC,它最初的建立是为了避免破坏性创新对企业的伤害。其研究人员的大部分创新为整个社会,尤其是计算机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并没有给施乐的复印机业务带来收益。施乐“副产品”的市场应用甚至超过了主要产品。因此,我们可以用一个“漏斗”来描述封闭创新模式下从创意产生到最终产品进入市场的过程(见图1)。

现存市场

技术机会

市场机会

研究

剥削

企业边界

研究计划

封闭创新的“漏斗”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仅靠内部资源进行高成本的创新活动,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市场需求和日益激烈的企业竞争。在此背景下,“开放式创新”正逐渐成为企业创新的主导模式。这一理念指出,在封闭的创新模式下,企业应将外部创造力和外部市场化渠道的作用提高到与内部创造力和内部市场化渠道同等重要的位置,平衡内外部资源进行创新,不仅将创新目标寄托在传统产品管理上,还应积极寻求外部合资、技术特许经营、外包研究、技术合作伙伴、战略联盟或风险投资等合适的商业模式,以尽快将创新理念转化为现实产品和利润。比如CD-R技术的主要拥有者是飞利浦和索尼,但他们并不需要自己生产CD,因为每一个CD厂商生产一张CD,都要支付其生产成本的32%-42%作为专利费,而飞利浦和索尼仅仅靠专利费就能赚得盆满钵满。2004年,飞利浦消费电子产品净利润为2.49亿欧元,技术转让费带来的净收入高达9700万欧元,已经成为飞利浦最大的利润来源。再比如,微软一直在有计划地实施“技术出口战略”。其中一个原因是,由于技术维护的成本越来越高,“技术库存不再是财富而是负担”。

开放式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以更快的速度和更低的成本获得更多的收益和更强的竞争力。我们可以用一个“筛子”来描述开放式创新模式下从创意产生到最终产品进入市场的过程(见图2),即企业不仅自身创新,而且充分利用外部创新;不仅充分实现自身创新的价值,还充分实现自身创新“副产品”的价值,主要通过图2中的渗流机制和渠道实现(包括员工创办新企业、对外专利权转让或员工辞职等。).与图1相比,图2还有一个细节,即在封闭的创新模式下,企业对市场机会和技术机会的理解是从内部进行的,这很可能导致供需之间的偏差;在开放式创新模式下,企业对市场机会和技术机会的理解是来自外部的,这使得“有效供给”有了更多的可能。

外部项目、市场机会、技术机会、企业当前市场的技术转让、出售、合资合作等研发解决方案、内部研发项目、新市场、企业边界创新项目、技术许可、技术并购风险投资。

图2开放式创新的“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