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o 359更换墨袋插上吸墨器后会漏墨吗?

历史上出现过几十种输墨系统,有些根本不实用,以前也没见过,这里只介绍几个有代表性的输墨系统。

1杠杆填充

8月2日,1908,Xi飞力先生获得了这种供水方式的专利。之后,拉杆上的供水以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维修方便等优点,统治了钢笔市场几乎半个世纪。当时几乎所有的品牌都生产这种供墨方式。拉杆上的供水结构很简单,就是笔杆上有个金属横杆。横杆拉起,笔身垂直后,可以带动连接拉杆的金属板收缩,然后。拉杆推回去后,胶囊变形后恢复的弹性会形成吸力,墨水就会被吸进去。笔筒里的金属片各种牌子设计不一样,但都是一样的。比如西飞利的设计就是金属片连接在笔尾,呈U型,本身就有弹性。拉动拉杆的金属片可以变形,压住胶囊吸墨。拉杆浇水的优点是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维护方便。缺点是钢笔放入口袋时,拉杆有时会钩住布料。造成了漏墨,所以换成了更成熟的结构。然而,近年来,许多品牌在一些新的复古产品上重新使用了这种着墨方法,如台达的DOLCEVITA系列。

2新月形填充物

19001是罗伊·康克林发明的一种着墨方法。这种着墨方式与拉杆不同的是,它有一个突如其来的月亮形金属部分,与笔杆内部的一根纵向金属横条相连。按压月牙可以压缩胶囊,达到吸墨的效果。为了防止误按月牙造成的漏墨,月牙下方装有可转动的塑料或硬橡胶圈,圈上有缺口。如果缝隙不在月牙的对面,月牙就会被塑料或圆环卡住,无法压下去。这可以避免墨水泄漏。通常将环的缺口移到不与月牙相对的地方锁住月牙,以确保安全。但是月牙造成的笔杆形状不规则,外形大,影响美观。所以在30年代就被淘汰了。近年来,钢笔收藏日益流行,一些品牌重新制作了这种着墨方式。意大利的维斯康蒂是代表之一,康克兰的马克·吐温也是其中之一。

3按钮按钮填充

这是帕克在1904申请的一个有趣的着墨方法。它由一个弹性金属和一个小按钮组成,小按钮将金属片连接到笔的末端。当按下按钮时,金属片可以弯曲以压平胶囊。金属片松开后,橡胶球胆膨胀吸墨,这样就可以完成整个过程。笔尾的按钮用小帽包裹,使用时拧开即可。不用担心意外漏墨。派克是最有实力的按钮式自来水笔制造商。在VACUMATIC用于供水之前,派克所有的中高端产品都采用这种供墨方式,尤其是早期的DOUFOLD产品采用这种供墨方式,在古董笔市场上更受欢迎。另一家生产按钮式自来水笔的制笔厂,在早期产品中尝试使用各种供水方式。其中,使用按钮加水的古董笔价格相当昂贵。加水按钮操作简单,应该是很有潜力的加墨方式。但由于帕克决策失误,以及后来帕克真空弹的使用,未能得到很好的发挥。不过这几年复古盛行,意大利的MARLEN就很擅长生产纽扣上的墨水笔。该品牌还生产了历史上第一支按钮演示笔。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美国的BEXLEY公司也是这方面的高手,它的CELEBRTION系列是非常好的产品。

4硬币填充

这种充水方式的原理和纽扣充水是一样的,只不过硬币充水是为了在笔杆上做一个裂缝。将类似硬币的扁平物体插入笔杆,按压金属片,压缩胶囊充水。这种旧钢笔最好是地球牌的。现在生产硬币注水新笔的厂家已经很少了,只有MARLEN在做,它的古欧系列就是一个绝妙的杰作。最新产品是AUREUS系列。

5上水着陆

这个不知道怎么翻译,就英文。TOUCH DOWN和后来的通气管着墨都是西飞利的经典作品,也有胶囊来储存墨水,但西飞利能研发出如此有特色的产品,可见当时顶级厂商的实力和笔杆子的用心。TOUCH DOWN是西飞利在1949后期研发的专利浇水法。它用金属套罩住胶囊,金属套上方开一个小孔,笔杆是双层的。第一层是外笔杆,第二层其实是金属滑套。原本填充在滑动的外书套中的空气会产生压力,通过胶囊金属套的小孔压迫橡胶球胆,利用胶囊的弹性来上墨。Xi飞力的创意令人惊叹,这种奇特的着墨方式让消费者趋之若鹜。

6气动填充

它也叫压胆墨。这种系统笔迷都见过。气压供水是帕克的发明,在50年代到80年代使用。气动供水的原理和其他的球胆储墨装置没有太大的区别,也是压墨球胆排气放松后的吸水结构,但是派克用简单的手动挤压方式代替了原来复杂的机械机构,这种简单的结构也能达到很好的储墨效果。气动供水的变形有很多,但原理是一样的。第一代派克对女款51和21采用气动供水,结构最简单。胶囊的外罩由半节金属套管制成,金属套管的端部有一个U形钢片。按压钢片可以将墨水压在胶囊上。Parker 41.17等车型也采用了类似的结构。帕克后来和这个气压不一样。标准51采用了改进的气压供水,将原来的半盖金属套改为全盖式,可以更好的保护着墨系统,增加储墨量,书写时间更长。现在还在量产的国产英雄100笔,用的就是这种输墨系统。这套供水系统虽然是派克研发的,但是因为成本低,效果好,假冒品牌多如牛毛,直到后来出现了使用活塞式供水装置的插电式上墨系统才逐渐消亡。

7滴墨(滴管填充)

最古老的输墨系统。维迪文做的第一支笔是用滴墨的方式着墨的,很多长辈都有这样的产品。派克最早的产品都采用了这种着墨方式,区别在于供墨系统的改进。20世纪40年代以前,各厂家的安全笔都是采用滴墨的方式,即用吸管将墨水滴入笔管内。使用方法是拧开笔颈,用滴管或其他装置将墨水滴入笔杆,然后将笔拧回去。这种着墨方式操作起来比较麻烦,而且容易弄脏,而且因为密封性不太好,容易漏墨,所以是个不好的设计。供墨系统的改进虽然减少了漏墨的机会,但是效果还是不太好,所以最终还是被淘汰了。20世纪20年代以后,绝大多数钢笔都是在拉杆上着墨,着墨逐渐消失。目前还在生产滴墨笔的制笔厂已经很少了。日本的NAMIKI应该算是一个代表。该厂50号笔采用滴墨结构,但对结构进行了改进。这家工厂的笔杆上加了一个类似活塞的杆状结构,据说彻底解决了漏墨问题,但实际效果如何不得而知。因为NAMIKI50贵,所以买来当装饰品,很少有人用。

8活塞填充(活塞填充)

这种着墨方法是THEODOR KOAACS (Theodore Cowicks)和CAROIYBBKO (Cairoli Bago)从1925到1929为德国公司PELIKAN设计的。它是第一种将使用最多的笔杆整体上墨的方式,可以说是公认的最成功的上墨方式,笔迷们都很熟悉。目前有贝尔维尤的SOUVERA系列,万宝龙的146,149等代表。活塞上墨采用类似螺杆的结构,旋转活塞杆带动活塞上下移动上墨。由于活塞出墨的制作要求笔杆和活塞的尺寸误差控制在很小的范围内,并且笔杆内置活塞结构,结构更加牢固,耐用性更高。但由于加工要求极其严格,生产成本较高,所以生产活塞调墨的厂家并不多。美国制笔厂几乎不用,主要是欧洲制笔厂在生产这类产品,我觉得也和德国Bellick发明这个专利有关。就连现在的制笔巨头万宝龙,也是从贝里克手里买下了这项专利的使用权。但由于技术和生产成本问题,只有百丽金长期坚持在全系列产品上使用这种供水方式。不过今年集合笔盛行,更多厂商也选择了活塞输墨系统提升形象。

9真空填充(真空填充)

这是派克的骄傲,也是它独特的上墨系统,号称能上墨102%。1934被派克研究成功。它的着墨方法是按下笔尾的金属按钮推动笔杆内的胶囊,使笔杆内的空气排出,笔杆被抽真空吸墨。本发明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解决了胶囊储墨能力不足和滴墨时易漏墨的问题。所以当时派克的VACUMATIC pen在市场上很受欢迎,一直用到了早期的派克51。但几年后,用户发现了真空上墨的弊端,即上墨后笔不易清洗,胶囊会老化,派克真空需要专门的工具拆卸更换。因此,在派克重新开发了新的供水系统后,真空输墨就从市场上消失了。近年来,意大利的奥罗拉和蒂巴尔迪都有这种品种,但结构有所改进。这里特别指出,真空输墨指的是派克的产品,但与派克的真空输墨有本质区别。西飞利真空输墨产品和其他类似厂家生产的产品应分为填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