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魁星楼的历史渊源是什么?

要了解吉林市魁星楼的由来,真的需要下一番功夫,它涉及到清中叶的诸多方面,包括文化之争、权利之争、民族之争,最终妥协出一座永远不开南门的文庙,还有这座孤零零的魁星楼。

进攻的乾隆皇帝

先说一个冷知识。事实上,在清朝乾隆以前,东北只有一座孔庙(文庙)。这座中国唯一的孤本,是皇太极在天聪三年(1630)为了笼络汉人而修建的。从此以后,儒学的普及就再也没有做过了。

这种做法不难理解。东北作为八旗统治者最后的退路,普遍倾向于保持“国语骑射”的传统。万一国家丢了,还能有地方住。所以连除辽东地区以外的关外管理制度都是“旗属”,完全拒绝一切改变。

然而到了雍正时期,这种情况变得非常尴尬。关内的旗手不可避免地汉化了,过上了相对不错的生活,而身处北方的辽东旗手则完全保留了传统,生活艰苦。也就是说,不用等,条幅自己就分裂了。

所以关内旗人和大量汉人都希望关内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学儒祭祀孔子自然是具体体现。关外旗手说,老子虽然不舒服,凭什么任你摆布?没地方修那玩意。夹在两者之间的皇帝自然尴尬。一方面是更方便的统治方式,一方面是最后的退路。失去任何一个都很痛苦,只能维持现状。

后来雍正驾崩,乾隆继位,一心要超越老爹的年轻人自然没有那么多顾忌,就上手了一套王八拳。他继位的第二年,就宣布在奉天府所属的福州(大连瓦房店)、宁海(大连锦州)、益州(辽宁义县)、永济(吉林吉林)修建文庙,几乎直接指出了他的统治蓝图,旗自治必须改!

这四个地方,中抚州、宁海、益州,原来都是辽东汉人的老地方。建个孔庙没问题,甚至改成民治也不难。只有永济府一直是旗属。要在老旗手的盆里吃,就得掂量掂量牙。

艰难的权力斗争

对于乾隆皇帝的攻击,保守派旗手很快给出了回应。宁古塔副都督哲库内最先跳出来,说永济府是一个靠水造船的破地方,可偏偏还划给了奉天府,那些文官鞭长莫及,在这里到处制造流民,还经常麻烦我们驱逐他们。为什么我们不把它拿掉呢?

你不想建一座孔庙吗?我让你失去了你的状态!对于这种程度的挑衅,乾隆也笑了。你是谁,副警长?做好自己的事!别担心!然而,几天后,一份几乎完全相同的奏折再次被放在御案上,这次是由宁古塔的赫米达将军签署的。

面对这种级别的对手,乾隆不得不正视。他开始安排民间反驳。书上的信12年全是屁话,连宁古塔的将军都换成了阿兰泰,最后总算是达成了一个* * *识。永济府不废,改称为吉林厅,纳入宁古塔将军管辖,回归八旗统一驻防体系。

潜在的时差

从表面上看,这场权力斗争是保守八旗的胜利,似乎有效地抵御了汉化的影响。不过这些八旗将领毕竟不是朝廷老手,皇帝和文臣都已经利用来回废话的时间把该做的事情都做了。孔庙建于乾隆七年,连学术和政治制度都建立起来了。

这座文庙建在永济郡的东南部,是一个有三个入口的大院子。大哥乾隆为了不被悄无声息的拆了,把所有和他爷爷康熙亲近的墨宝都请来,直接把“万世楷模”四个大字做成匾,挂在正殿上。更何况他不仅修了文庙,还修了配套的学校。

那么贪玩的老派旗手自然不肯罢休。你不是偷偷摸摸在建文庙吗?没关系!据说新建的孔庙只能三面开门。作为最正直的南方,除非是冠军,否则是不能开门的吧?你永远也不会在这里获得最高奖项!没有正门的孔庙戳这里看谁尴尬!

孤独的魁星楼

说实话,也是我们东北人不争气。乾隆以后,我们100多年没有出一个状元。吉林的夫子庙一直以没有正门的形式存在。乾隆三十年后,皇帝觉得有点卡住了,就下令为文庙修了一个辅助设施,就是魁星楼。

所谓魁星,其实就是主宰文章兴衰的神。儒生在他们心目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他们往往香火十足。乾隆皇帝大概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求上天给点面子(估计是对关外学子的技艺已经不抱希望了),但实际上上天一点面子都不给。修了25年魁星楼,不仅没有状元,一把火还烧了文庙!

更让人义愤填膺的是,文庙被烧为平地,附属设施魁星楼却毫发无损,仿佛在独自戳它嘲弄乾隆。重建后的文庙虽然基本贴合原址,但与魁星楼仍有一定距离。这座具有远见卓识的高层建筑已经在那里屹立了一百年。

1964年,年久失修的魁星楼被拆除,在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原址竖立了一块石碑,上面镌刻着“用光和光射一桶水”的字样,这是对魁星楼最后的纪念。扯淡。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