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发动机每一代都更强,为什么却被变速箱卡住脖子?

如果要问一辆车里面最重要的部件是什么,相信大多数人的答案都会是“三大件”。可以,只要发动机、变速箱、底盘没有蛀虫,基本不会影响车辆的正常使用。

在大家的固有印象中,发动机是汽车“三大件”中技术含量最高的,似乎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毕竟很多人看车主要看发动机。说了这么多,在买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国产车都有使用自研的动机,但是这个at变速箱总是要依赖别人(比如爱信),要么就是简单的配备一个统一的双离合变速箱。

还有一个更直接的问题:AT变速箱这么受欢迎,为什么国产车更青睐双离合变速箱?

发动机“遍地开花”

时代变了。那些当年依靠三菱发动机生存的自主品牌,现在都有了自己的“大作”,尤其是1.5T和2.0T发动机,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一线自主品牌基本告别“拿来主义”。

拥有自己的发动机是不够的。很多自主品牌都努力做到“优秀”的水平。毕竟吉利、长城、长安已经把矛头指向了合资车,竞争对手可能已经有丰田、大众了。引擎自然不会局限于“随便用”。

不夸张的说,自主引擎已经进入了百花齐放的阶段。奇瑞1.6T发动机数据亮眼,长安1.5T、2.0T蓝鲸动力高举“静、劲、净”大旗,一汽2.0T、广汽全新2.0T发动机热效率亮眼,长城宣布2.0T+9DCT动力系统即将到来。......

在动力参数和油耗方面,一些自主发动机已经可以和合资对手一较高下,为国产车营造了一片繁荣景象,但另一方面,大家又担心变速箱问题。

变速箱“出众”

与自主发动机形成对比的是变速箱,这里的“突出”无疑是双离合(DCT)变速箱。

目前国产车的变速箱大多以6、7挡为主,车企的宣传词通常是“传动效率高”、“运动性能好”、“加速快”。但就算自主品牌说双离合有多牛逼,总有人想问:为什么没有AT变速箱?

其实国产车用at变速箱的情况也不是没有。哈弗H6和长安CS75,最近SUV销量榜的自主冠亚军?加上前者主要是7速双离合变速箱,后者采用爱信6AT和爱信8AT变速箱。说白了,国产车想用AT变速箱,一般都得靠别人。

当然,国产AT变速箱也不是完全没有。比如被评为“2020年十大变速箱”之一的盛瑞8AT变速箱(搭载奔腾T99)就是自主生产的。但与爱信8AT、ZF 8AT等国际厂商的作品相比,其口碑自然乏善可陈。

制造AT变速箱的困境

对于自主品牌做不出at变速箱的问题,其实“历史原因”占了一大半。

首先,AT变速箱比DCT和CVT更复杂,研发难度更大,这是其一;其次,那些国际变速箱巨头,比如爱信、ZF,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技术专利壁垒,后来者吃亏是肯定的。当然,像通用、本田这样的大厂也会有自己的AT变速箱,但那是另一回事,因为国产车当时比谁都“急”。

试想一下,如果要大打出手,花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搞AT变速箱,不管成功与否,万一质量不稳定,市场反应差,岂不是得不偿失?

碰巧双离合变速箱的结构和手动变速箱差不多,自主车企刚好有基础造手动变速箱。于是,2008年,博格华纳与中发联投资有限公司成立子公司,吉利、一汽、东风、长城、奇瑞、江淮等车企均有参与。在博格华纳的帮助下,自主品牌有了自己的双离合变速箱。

双离合变速箱在平顺性上可能不如AT和CVT变速箱,但开发难度毕竟小一些,而且和手动变速箱类似,具有传动效率高的优势,可以实现更快的换挡速度。

最重要的是,十年前,自主变速箱短缺的时候,双离合变速箱解决了国产车的燃眉之急。不管他们优秀与否,至少我们不用看别人脸色,不用被别人控制。假设一个自主销售的汽车靠爱信变速箱生存,有一天爱信给你一句“产量不足”,无疑会陷入被动。

自主AT变速箱任重道远。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已经深刻感受到,自己研发at变速箱的道路比造发动机还要坎坷。而且随着双离合变速箱技术的成熟,哈弗H6、吉利约伯、荣威RX5等DCT车型也卖的不错,得到认可。这个时候有必要在AT变速箱上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成本吗?也有业内人士表示:“即使有独立的AT变速箱,和爱信、ZF相比,消费者会认可吗?”

话说回来,一旦进入中高级车领域,大家还是会认可at变速箱的。在一些人的印象中,CVT和双离合是低端车型的专属(或许大众除外),AT符合高端地位,而自主品牌这几年都在向高端进攻。AT变速箱已经隐约成了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但似乎又不得不啃。

总之,自主研发生产AT变速箱,相对于浪更强的自主发动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此你怎么看?

本文来自车家作者汽车之家,不代表汽车之家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