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主体是否有执法权

法律主观性:

两者的区别有:第一,概念不同。行政处罚是指行政主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对违反行政法律规范,不构成犯罪的相对人给予行政处分的具体行政行为;行政执法是指行政主体依照行政执法程序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特定事件,直接影响相对人权利义务的具体行政法律行为。第二,两者的范围不同。行政处罚只是行政执法的一种。行政执法包括: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裁决、行政强制、行政确认、行政给付等。

法律客观性:

行政法主体,即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狭义的行政法律关系,广义的行政法律关系包括行政关系和监督行政关系),又称行政法律关系的当事人,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中权利和义务的持有者和承担者,包括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行政主体是指享有行政权力,能够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力,作出影响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的行政行为,并能独立承担由此产生的相应法律责任的社会组织。行政主体在形式上分为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具体如下:1 .国家行政机关是最重要的行政主体,行政机关是指依照宪法和有关组织法的规定设立的行使国家行政职权,负责组织、管理、监督和指导国家各项行政事务的国家机关。行政机关属于国家机关(包括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军事机关等。).按照权限范围,行政机关可以分为中央行政机关和地方行政机关。中央行政机关包括国务院和国务院各部门、国务院直属机构、国务院部委管理的国家局和国务院办公厅。地方行政机关包括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职能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需要注意的是,派出机构包括行署、区办事处、街道办事处。此外,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在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的管理委员会也属于派出机构。地方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不是一级人民政府,但实际履行一级人民政府的职能,依法行使对一定区域内一切行政事务的组织管理权,可以自己的名义作出行政行为,并对其行为的后果承担法律责任,因此具有行政主体资格。2.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可以分为:1。行政机关:指国家行政机关为处理和承办各项行政事务而设立的内设机构、派出机构和临时机构。(1)内设机构:行政机关的部分内设机构,在法律法规授权的情况下,可以成为行政主体。比如国家工商总局的商标局(商标法授权),国家专利局的专利复审委员会(专利法授权)。(2)派出机构:指政府职能部门根据行政管理的需要,在一定行政区域内设立的代表该职能部门管理某项行政事务的机构。如当地的审计署、派出所、工商所、税务局、财政所等。(三)临时机构:指国家行政机关为协助处理临时性行政工作而设立的机构。比如,国务院曾经有国家防汛救灾指挥部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办公室。2.企业组织:在一定情况下,经法律法规授权,企业组织也成为行政主体。如我国的公用企业(邮电部门、铁路运输部门、煤气公司、自来水公司等。)、金融企业、行政专业公司(如国家电网公司)等等。3.机构:教学科研机构和从事某些专项技术检验或鉴定的机构等。,经行政法规授权,可以成为行政主体。例如,《高等教育法》授予高等教育机构授予学位的权利。4.社会组织:多为授权成为行政主体的公益性社会组织,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授权的消费者协会。5.其他组织:一些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如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被授权从事一定的行政职能,成为行政主体。基于权力来源,行政主体可分为:权限行政主体,即区域行政主体,主要赋予行政机关;授权行政主体,即官方行政主体,主要授予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行政主体的概念、构成和分类告诉我们,一个社会组织必须具备:享有行政权力(前提条件),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力(主要标准),独立承担法律责任(关键条件,这里指的是行政责任,以及民事和刑事责任)。总之,国家行政机关是最重要的行政主体,但不是所有的行政机关都能成为行政主体,只有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成为行政主体;成为行政主体的不一定是行政机关(以及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具有行政主体资格(或成为行政主体)的社会组织(包括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在任何场合都不一定以行政主体(民事活动中的民事主体)的身份出现。只有以自己的名义在国家的行政活动中行使行政权力,并能独立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才能成为行政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