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有什么习俗吗?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代。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自然有很多习俗。中秋节有哪些习俗?以下是中秋节的十个习俗。让我们来看看!

中秋节习俗1:祭月

《礼记》载:“天子在春而阳,秋在夕。朝者,月之夕也。”这里的月夕指的是晚上给月亮献祭。祭月起源于古代早期人民对月亮的崇拜,后来月亮作为天体被人格化,成为月神。历代皇室称月神为夜光神,道教兴起后,月神被称为月星王。但大多数人都认为月神是女的,尤其是嫦娥,称她为月姑或月姐。

在古代,祭月作为一种季节性的仪式,被列入皇家祭祀仪式和例行祭祀中,所以人们缺少祭月的消息。只有代表阴阳的天地之神王家才才能与之交流,祭月成了皇家的专利。

随着社会的发展,它也逐渐影响着人们。仿照古代帝王春祭太阳、秋祭月亮的社会制度,民间也有中秋祭月的习俗。后来赏月比祭月更重要,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娱乐。中秋节赏月的习俗盛行于唐代,许多诗人在他们的杰作中写下了关于月亮的诗。到了宋、明、清时期,拜月的宫廷和民间赏月活动规模更大。

我国古代就有“秋暮暮月”的习俗。晚上的月亮是为了祭拜月神。在周代,每逢中秋之夜,都要举行迎寒祭月的活动。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中秋节。除了与汉族的中秋节相似外,还有一系列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活动,如壮族的中秋节,所以又叫“中秋节”。中秋祭月仪式是一种古老的仪式,表达了人们祈求月神保佑人间的美好愿望。

中秋节习俗二:赏月

赏月习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享乐。

民间中秋活动始于魏晋,但并未成为一种习惯。在唐代,在中秋节赏月和玩月是相当流行的,许多诗人在他们的杰作中写下了关于月亮的诗。到了宋代,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节,并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的是,宋人对月亮的欣赏更多的是因为感受到物的伤害,往往以此来比喻人情。即使是中秋之夜,皎洁的明月也掩盖不了宋人的忧伤。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节还有另一种形式,那就是世俗的欢乐的节日:“中秋前,各店卖新酒,你家饰亭台,百姓争酒楼玩月,千里听歌,戏一直到天明”(《东京之梦·中国》)。宋朝的中秋节是一个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亮的游客络绎不绝。

一年四季都有明月,为什么要在中秋节赏月呢?欧阳湛在《戏月》诗的序言中试图解释这个问题:“月为乐,冬霜太寒,夏蒸云太热。云遮月,霜侵人,有害于玩。秋至时,继夏冬,八月至秋,时节始于孟,终于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