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万宏源杨成长:转变发展思路,注重提高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能力

历经百年产业变迁,财经网站新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和资本的力量,在机遇与挑战中探索上市公司未来的产业布局与发展。2020年6月20日165438+10月20日由上海虹桥商务区、闵行区人民政府指导,希亚资产管理承办,上海、广东、湖南、福建、陕西、安徽、河南、山西、广西20家上市公司协会协助,招商银行战略合作、安永会计师事务所、金杜律师事务所、首席经济学家所特别支持,

上海虹桥商务区管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闵世林,副主任金,闵行区委常委、副区长,投资CEO张兰丁,申万宏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杨,招商银行总行首席投资官/招银国际金融有限公司CEO,3M中国区总裁魏,安永中国管理合伙人毕顺杰,百家上市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高管齐聚一堂,共话新周期。

图为:申万宏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杨

申万宏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杨做了题为《在双周期发展格局中寻找商机,解读“十四五”规划建议》的主题演讲,聚焦当前新环境下的焦点问题:企业如何应对百年不遇的巨变?企业如何应对双循环的发展新格局?诸如此类。从挑战与机遇呈现新变化的战略环境,将长远眼光与当前时期联系起来的战略目标,七大系统措施的战略部署,到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战略重点,步步为营。

对于如何实施双循环,他提到“供给侧循环其实就是打通科技、金融、产业之间的关系。企业在加大R&D投入和科技创新的同时,要注重转化能力的提高,使科技R&D最终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发展成为科技创新型企业。此外,企业要学会运用金融工具锁定未来几年市场波动的风险。”他还提到“只有学会领导和创造需求,才能发展成为伟大的企业。”即以创新为基础,在需求和供给之间形成更高层次的动态平衡,供给创造需求,使我国企业在“十五”期间实现高质量发展。

以下是演讲全文:

我想着重谈三个问题。首先,我们还是要明白总书记讲的百年巨变对我们企业意味着什么。第二,中国政府或中共中央在“十四五”期间提出的应对百年未有之变局的主要对策是什么?第三,大家都知道,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发展格局——双循环,双循环。对于企业来说,我们要经历什么?我主要说这三件事。

首先,对于百年不遇的巨变的含义,肯定有不同的解读。我觉得对我们企业来说简单来说有三个意义:第一,意味着这套全球架构、体系和规则,包括我们企业投资的贸易和投资规则,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在美国的主导下建立起来的。不管你是否从事贸易,所有的商业运作都依赖于规则和全球汇率规则。依靠贸易规则和投资规则,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规则主要是以美国和西方国家为主体建立的一套全球治理体系和治理规则,但现在它正在发生变化。大家都在讨论美元能不能继续或者说能不能长期做全球货币。作为我们贸易投资的主要目的,商品定价主要基于以上,我们现在的商品是上蹿下跳的。我们坚持多边贸易规则,但世贸组织的规则确实需要改变,包括我们两天前签署的《RCPC》。双边贸易规则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那是什么意思?说明我们所依赖的治理体系、治理结构、规则正在发生变化,对企业意味着什么?这是第一层意思。

总书记的第二层意思是,大国关系在变化,但我们不知道大国关系会如何变化。在以前,你也许能说清楚,美、中、俄、欧、印、日是什么关系。今天恐怕你也很难讲清楚,所以现在在大国关系快速变化的过程中,我们投资和做生意都要依靠大国关系,所以大国关系是极其重要的,特别突出。

首先,我们不取代美国,我们非常希望美国发挥大国作用。其次,中美不可能回到冷战时期的关系,不像前苏联和美国的关系。因此,我们坚决反对贸易、金融和投资的意识形态和政治问题。全球贸易和投资合作的基础是单一市场经济规则。第三,当然不能对全球贸易规则遮遮掩掩。我们不参与。中国作为全球经济大国,必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这是第二层意思,就是现在世界上的大国关系在变,但是怎么变,往什么方向变,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当然,我们有一些方向性的原则。

对于上市公司来说,企业发展的外部趋势早已改变。我们知道我们的企业在经营中是否以此为指导思想,你们发展的外部环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发生了变化,尽管我们的企业面临着挑战和机遇,但是这些挑战和机遇与过去相比已经发生了变化。这是我认为我们首先应该认识到的。我们目前的周期不是产品周期。这不是经济周期,也不是金融周期,这是百年不遇的大变化。我们不要把这些时事看作偶然事件。比如中美之间有摩擦,疫情就发生在这个阶段。这件事过后,一切都会很平静。这种思维是不可接受的,疫情的爆发是很偶然的,但疫情能在几个月内在200多个国家和经济体同步蔓延,也不是偶然的。你可以在历史上找到一种流行病,它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感染了五大洲的所有国家和经济体。这是我们目前情况下唯一可能的情况。这是我第一个要介绍给你的。

二、如何应对百年不遇的巨变?在这其中,我觉得五中全会实际上已经为我们应对百年不遇的大变局提出了总体的指导思想。这是总书记提出的,把双循环作为新的发展格局,为什么要双循环?

首先,外部环境非常不确定,不稳定,不可预测。我们的许多企业可能依赖国际市场和国际能源和原材料。今年什么价格,明年什么价格?过去可以预测,现在很难预测,不确定性很大。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当然要发挥自己的优势,依靠国内市场,依靠自己的潜力,所以要加强内循环。同时,我们绝对不是在搞封闭经济。我们应该扩大对外开放,实现内外循环的良性互动。这就是总书记提出的双循环战略指导思想。

“双循环”的战略指导思想包含了“十三五”期间提出的诸多变化。我们提出五大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大攻坚战,这些对企业发展都非常重要。“十四五”期间会提出哪些新的思路?在这里,我只是简要概述他们。我觉得首先从供给侧来说,我们提出以自主科技创新来推动产业链的现代化,这是新阶段我们企业发展的主线。自主实现统一,必须推动企业产业链高端化、现代化,实现产业链安全。这是我们“十四五”时期供给侧的重要指导思想。

需求方的重要指导思想是什么?十三五期间,我们很少谈需求。我们觉得需求量很大。我们的企业只要生产各种产品,就卖不出去,但事实并非如此。因此,我们提出扩大内需的战略显得尤为重要。中国内需的潜在空间非常大,654.38+04亿人口,4亿中产阶级,人均GDP 654.38+00000,人均收入3万,人均消费2万。然而绝对水平是,潜力是潜力。有些孩子一辈子只有潜力,再也成不了人才。所以,你要面对现实的需求。我们面临的事实是,中国的内需不是在上升,而是在下降。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得不提出十三五期间双周期的概念,以及如何拉动内需。所以我们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这是双周期的需求端。

以上空间循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之前有专家提到枢纽,我们也同意,但是范围是城市群。我们现在已经不是34省的概念了。我们是19城市群,有中心城市,有核心城市,有小城市,形成空间环形组织结构。所以,我们新型城镇化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就是发展城市群。为什么现在长三角好,上海好,苏杭更好?因为大家都觉得长三角太方便了,就是一个城市群的体量在加速,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在加速。这个城市群是很有活力的,所以这几年城市群的辐射力、影响力、引进力、吸引力都在增加的地区,郑州城市群、合肥都市圈、武汉都市圈都发展的很好,所以这个城市群成为了整个内循环中的一个重要的空间单元。

对外,要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对外开放也可以加名词。浦东开埠30周年,总书记专门讲了机构开放,如何做好机构开放,如何理解什么是机构开放。原来我们搞的是贸易、投资、金融一体化改革,现在提出了更高的开放标准,就是制度开放和规则开放。什么是开放系统?它是制度和规则的结合。当然这篇大文章内容比较多,就不推出了。

此外,在“十五”期间,我们要把握两条底线。一个底线是安全性。当然,就国家而言,我们知道我们正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除了总书记提到的国家安全,我们还有产业链、生命、科技的安全问题。这些都是近两年比较突出的安全问题。除了传统的信息安全和社会安全,安全是底线。

十三五期间,我们提出风险是底线,安全高于风险。扎实推进* * *和社会繁荣问题。这似乎与我们的企业高度相关。我们从中国人那里学到了一句谚语:做生意的方法是什么?利天下,一个自私的企业永远做不了多少事,所以在这方面,应该说企业战略对我们很重要。当然,十四五规划纲要要到明年两会才能出来。这是我根据中央的建议摘抄给你的。

第三部分,我觉得是关于双周期战略的实施。这种双周期策略包含许多子周期。我们不是要跨越百年周期安全吗?关键是如何玩出这些循环链。我们的供给侧循环,其实就是要打通三者之间的关系:科技、金融、产业。我们大虹桥这个地方之所以能成为热点,是因为它在科技、金融、产业融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对我们企业来说,经历三个层面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我们应该增加对R&D的投资,增加科技创新,但我们不应该盲目。并不是说企业一投资R&D就活了,风险很大。有的人会死得更快,所以不创新就会死,创新也可能活不下去。所以我想在座的各位一定认识到,科技创新是企业最重要的投入,而不是我们过去说的研发支出。我觉得这个概念在我们国内上市公司的财务R&D之初还是比较突出的。

第二,你们单独在R&D投资,你们在科学和技术方面进行了创新。你不能把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转化为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那也不行。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专利很多,商标专利最终真的能转化为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吗?对于企业来说,使科研开发最终转化为我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科技创新型企业是非常重要的。企业中我们这种人太少了,尤其是民营企业。华为就是大家可以举出的例子。这个问题还是很突出的。为什么大量的创新不能转化生产力?你改造不了企业也不敢科技创新,所以我们的科技创新80%是新产品的设计推广费,而不是原始投入、关键技术设备和重大项目。这是突出的地方。

原因很简单,就是我刚才说的,科技创新的投入风险极大。为什么我们国内的企业愿意投资APP、数字经济、互联网?在美国,他们中的许多人从事生物医学和生命科学。众所周知,由于药物的研发周期短则十几年,长则30年,一种新药至少要花费6543.8+05亿美元才能产生效果。这么长的投入是不确定的,企业承受不起。要看财务。

所以,我们金融不是帮你融资。很多企业希望企业可以发债,建板。你发债,建板,风险都在你头上。所以我们看到最近很多好的企业因为信用贷款的问题而掉了。所以金融的核心是动产金融和风险金融,帮助你控制整个投资创新中风险的分散管理。这是好的金融,而不仅仅是给你资金的金融。我说的是科技、工业、金融。

在第二个需求方面,我们的企业应该学会创造需求,而不是满足需求。你要满足的需求已经饱和了。我们目前的需求大部分是创造需求。没有哔哩哔哩,你不会去看它。有了哔哩哔哩,每天都有许多人去看它。这就是需求的创造。刚性需求越来越少,创新需求越来越多。所以企业要学会引领需求的创造,用高端供给引领需求和需求。就是因为他引领和创造需求,而你创造的需求是很不稳定的。就像你喝白酒一样,茅台之所以这么稳定,是因为这是基本需求。

所以我觉得在需求端,大家要注意这一点。在空间循环中,企业要学会按照城市群的布局进入一个业务布局。你不想在每个省设立分公司,在每个城市设立网点。你得根据发展模式和城市群的结构进行合理布局。你对每个城市都有一个合理的判断。中央特别表扬的成渝都市圈,平时都是各自为战,但是两个城市群合作起来会发展的很好,那么空间布局能不能尽快发展起来?

《国际循环》强调两点。第一,能否应对未来几年全球能源、原材料等各种要素市场价格的急剧变化?你不要用今天的眼光去判断四五年后或者一两年后的全球局势。全球形势非常不确定,不可预测,这就要求我们的企业要学会应用金融工具来锁定未来几年市场波动的风险。现在全国都去贫困地区了,宁夏,甘肃。很多农民都谈过。这几年我们推出了保险+期货,对他们帮助很大。农民都知道保险+期货对他们有作用。我想知道有多少我们的上市公司使用这些工具。

那么这个产业链的全球垂直分工是改变不了的。大家都在说我们被芯片卡住了,还有很多行业。当然,我们说从头到尾都做不到。产业链的垂直分工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全球分工和高效的全球贸易和投资的关键。如果自己做过,有什么产业链?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应该对其进行评价,提高我们产业链的先进性、自助性和安全性。因此,我们觉得所有的企业都应该有一个新的视角。所以,理解总书记对百年不遇的大变局的判断,对于我们研究企业的生态和处境,是非常重要的。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