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的船舶与海洋工程是什么理科?

“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涵盖船舶与海洋结构设计与制造、海洋工程、水声工程三个二级学科。

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与制造创建于1943,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随着祖国的日益繁荣而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船舶与海洋工程具有综合实力强、技术(领域)覆盖相对完整的优势。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开创并建成了国内多项重大研究设施,创造了我国船舶与海洋工程发展里程碑式的辉煌成就。形成了一批国内乃至国际领先的学科,培养了一批以院士为核心的著名学术带头人,成为国内独一无二的学科门类齐全、综合研究实力雄厚、学术声誉较高的船舶与海洋工程科研教学基地。

轮机工程成立于1930。其前身是交通部吴淞商船学院设立的轮机工程系。是我国工程教育史上最早的海洋工程专业。研究生开始招生1960,是全国首批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1998被授予博士学位。几十年来,培养了大量船舶动力工程领域的人才。本学科承担了多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水声工程在朱武华先生的领导下成立于1958,专注于舰船噪声的控制和预报,制定了基础研究与海军建设需要相结合,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发展方针。几十年来,该学科不仅完成了多项国防重大工程,培养了大批研究人才,还发展了自己的研究方向。

在2003年全国一级学科排名中,上海交通大学在学术团队、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声誉等方面均位居全国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第一。

(1)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

通过长期的建设,这个学科逐渐凝聚了几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船舶设计与制造:主要研究领域如下:各种船舶的设计和新船型的开发,数字化船舶的设计与制造,海上平台和浮式生产系统的设计与研究,海上施工技术与装备的设计与研究,船舶先进制造技术的研究,水运系统的经济技术论证。

船舶力学:CFD方法及其在船舶与海洋工程中的应用研究:现代强度理论与船舶和海洋工程结构设计:船舶疲劳寿命和可靠性研究——船舶结构水弹性理论和分析方法:真实海域的海洋环境和船舶性能;船舶非线性水动力学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和发展。

海洋工程:该方向包括各种海洋工程结构的设计与开发、流体力学、结构力学、非线性水动力响应、模型试验技术及相关理论,涵盖设计与开发、理论与实验研究等领域。通过基地建设,提升了深海平台水动力性能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水平,承担了一批国家863项目和国际合作研究项目。

海洋水下工程与科学:在水下工程系统设计与集成技术、非线性问题求解、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获得国家级、省级荣誉和奖励10多项。该方向以建设世界一流学科为目标,根据自身特点,设立了水下航行器水动力性能研究、水下航行器操纵与控制研究、航行器系统工程研究三个学科梯队,完善了学科梯队建设,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船舶主推进及辅助系统:船舶主推进系统优化及监控故障诊断、船舶主机电子控制及智能化。智能船舶海洋工程结构机械、船舶辅助系统控制监测的故障诊断、动力装置的噪声和振动分析与控制。

水下探测技术:本课题在水下目标回波预测和特征提取方向进行了深入研究。计算水下目标回波特性的XX方法及相关软件已成功应用于我国XX声隐身设计和XX目标强度实验。

(2)教学人员

通过“十五”重点学科建设,逐步建立了一支以院士、长江工程特聘教授和教授为首的学术水平高、知识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青年学术带头人和科研教学骨干,为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学科现有教授32人,副教授19人。教师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长江工程特聘教授2人,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教育部“杰出青年教师奖”获得者2人。以长江特聘教授廖世俊为梯队负责人,组建了“新型深海平台水动力性能及实验方法研究”创新团队,2005年被评为教育部创新团队。教师队伍中不仅有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老教授,还有一批富有创新精神、活跃在学科前沿的中青年学术骨干。

(3)人员培训

五年内,本学科招收研究生163人,授予学位106个,招收博士研究生88人,授予学位38个。从2001至今,* * *共获得国家优秀博士论文5篇,提名论文6篇。

面向21世纪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方案正在实施,编写出版了一批系列优秀教材,创新人才实践基地基本形成,与实践单位建立了长期联系,有效提高了实践教学效果。船舶与海洋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和附属于该站的企业博士后工作站有序发展。为培养高层次研究型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和各种活动是学生深入了解专业和社会的重要途径和载体,是“全面育人”思想的重要体现。

⑷科学研究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建设项目符合国家需求,面向科技前沿。在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的基础研究、水下技术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重大工程技术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取得了一批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科研成果。承担国家973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面上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重点研究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近百项,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获得多项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获得多项专利,发表了大量高水平文章。

(5)国内外学术交流

本学科建设注重与国际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广泛交流与合作,极大地提升了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的国际声誉和影响力,为推动我校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和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早日走向国际知名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船舶和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领域的许多教授都是国际上船舶和海洋工程领域最权威的学术机构的相关委员会成员。

在上一期的重点学科建设中,我们与荷兰马林研究中心合作,德州A & amp;m大学、横滨国立大学等国外著名大学和研究中心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与交流,主办了多次国际学术会议。通过国际招标,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承担了20多个国际合作项目,得到了国际专家的高度评价。

(6)基地建设

经过多年建设,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基地已具相当规模。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以海洋工程池为主体,与其他相关配套设施,如船模拖曳池、空心圆筒、结构力学实验室、操纵性实验室、水下工程池等,形成了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的实验研究群体,建成了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重大科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地。在2003年科技部组织的工程与材料科学领域4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5个优秀重点实验室的综合评估中,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其强大的学科优势、科研实力和成果被评为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

轮机工程两个学科建设了柴油机-传动-负载系统试验台、发动机电控试验台、双机并联试验台、500KW可控硅DC电机调速液力偶合器试验台、30KW小型液力偶合器试验台、空气净化与气溶胶分离试验台、计算机实时模拟试验台、地下含水层储能试验台、海水淡水制冰试验台和可持续能源推进试验台,配备了激光全息、可编程控制、数字仿真等先进试验设备。"

本科一、二年级学基础课,三年级开始学专业课。

学哪些专业课看你的方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