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发动机要交版税吗?
中国有能力制造汽车发动机,尽管其性能落后于其他强国。那我就说说为什么中国造不出航空发动机。中国航空动力产业的发展,真的是纠结了太多的辛酸和遗憾。起初,中国的航空工业得到了苏联老大哥的大力支持。当时苏联对中国的全方位工业支援,迎来了中国航空工业的第一个春天。在老大哥的帮助下,中国迅速建立了可以与世界一流水平相抗衡的航空工业体系。基本上苏联的新飞机型号和新动力系统一旦进口,几年就能仿制定型。而我国并没有为航空工业和航空动力工业制定一个从仿制到发展的长远发展规划,而是将航空工业本身的任务限定在仿制、生产和修理上。
研发资金还不到给予朝鲜的一小部分。由于我国长期处于航空发动机仿制生产状态,对航空发动机研发的客观规律把握严重不足,对航空发动机研发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大规模投入也没有清醒的认识。导致我国航空发动机发展的投资强度远远低于发展的实际需要。比如60年代初,中国开始研制六推力的涡扇发动机。根据606家研究所的统计,20年的开发支出只有6543.8+0.5亿元,平均每年750万元。研发进入关键阶段,需要高投入强度的时候,两年每年才200万。以这样的总投资和投资强度发展先进的大型航空动力系统,令人难以置信,但这是历史事实。
90年代以前,我们对航空工业的总投入还不到我们对越南援助的1/10,不到我们对朝鲜援助的零头,甚至还不到我们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同期中国进口Spey MK202发动机进行仿制,却花了6543.8+03亿元。
根据国外经验,典型的发动机研制周期约为8~14年,整机使用寿命约为30年。开发经费逐年增加,根据发动机大小型号不同,开发条件不同,从5亿到20亿美元不等。如果不能保证投入强度,就不能按期保质保量地研制发动机,后果只能是研制失败,型号下马。
中国航空动力行业长期发展不佳的根本原因更多的是决策不当。当然,在建国之初,发展航天和导弹核武器是特定时期的重点。当时的国际形势是核武器和美苏霸权的阴影长期笼罩着新中国。为了实现突破核霸权的威胁,中国必须大力投资战略火箭和导弹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