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转化的作用和难点是什么?

多年来,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有效、不顺畅、不顺畅,创新与转化的联系不够紧密,一直是一个顽疾。我国科技成果只有2%~6%左右转化应用于产业化,科技研发对经济社会的支撑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为了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中国需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成果转化的难点在哪里?

一是高校和科研机构有效供给不足。高校和科研机构是科技成果的主要来源,但高校的科研成果大多基于科研兴趣或前沿热点,没有真正以需求为导向、以市场为导向的研发模式。这导致科研人员的R&D活动在项目立项阶段可能与市场需求不一致,导致具有转化价值的成果比例较低。

由于不需要经历市场竞争,高校的科研活动没有足够的动力贴近市场,大部分科技成果往往是错位的,与企业的实际需求脱节。导致高校的科技成果看起来很丰富,但真正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成为有效供给的成果却很少。

在现行的考核体系下,“重研发、轻转化”、“重论文、轻专利”的现象依然存在,导致科研人员片面追求发表论文数量,没有强烈的市场意识和转化科技成果的积极性。大量科技成果只是成为课题或项目完成的标志而被束之高阁,没有通过转让、许可、技术作价入股、创办企业等方式得到应用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两个。现在不能单纯的谈转型,要面向市场。企业要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主体作用,形成科技成果从研发到市场化的通道。然而,目前90%以上的企业研发和转化科技成果的动力不足。国企大而不强,外企强而不强,民企长而不大,中小企业大多处于行业低端,对成果转化“无能为力”。

中国企业的主体是中小企业,最多

它需要技术支持,但总的来说,它缺乏技术创新和转化的条件。在中西部一些省份,90%以上的企业没有R&D活动,购买专利、改造生产线的能力较弱,难以依靠科技进步办企业。国企技术人才多,R&D条件好。由于科技投入风险大、见效慢,科研一般只针对现有的生产需求进行,一些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见成效的科技成果很难在企业中转化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