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心仪的人生经历
初中毕业后,顾心仪报名参加了由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先生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吸引他的是一所石油机械中专。这个班可以不交学费,每个月还要交生活费和助学金,由当时的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支付。在这里,顾心怡想起了黄炎培先生倡导的校训:双手并用,头脑灵活,尊重事业,享受人生。
1953年,顾心怡毕业。当时石油总局把他送到中国燃料工业部干部学校俄语特长班继续学习。三年后毕业,顾心一本来可以留在北京工作,但他说:“我学的是石油机械和石油的俄语。北京虽然条件好,但是没有油田。我还是去西北吧。”
他在玉门的工作只持续了三个月。1956 10,在河北省南宫县东南部一个叫明华镇的地方,正在打华北第一口标杆井——“华一井”。因为使用的是前苏联进口的风动钻机,并且有前苏联的专家在场协助工作,顾新义被上级从玉门派来当翻译。
1957年8月,“华一井”井漏,但前苏联专家突然奉命提前撤离。上级让顾新义和前苏联的专家一起回北京,然后留在北京工作。顾新义却提出,他要留下来挖井。“除了专家,我是最了解设备性能的人。”当时石油工业部很快批准了他的请求,任命他为机械技术员。他开始和山东、河北、河南的工人一起打井找油,从“华一井”到“华七井”。
1961初钻东营“花坝井”。向济南总部汇报的消息说钻井泥浆里有油花和气泡。在济南石油机械厂的顾新义很兴奋。我听说那里的钻井设备经常出故障。他马上拉起两台机床,开车把工人送到东营。1961四月,东营产油。这时,负责石油勘探的负责人对顾新义说:“不要走,留在东营,那里更需要你。”
顾新义有时会开着儿子的车在东营郊区宽阔的马路上行驶。然而,在他的记忆中,东营没有一间砖房,没有一条平坦的马路,甚至连几棵树都找不到。白花花的全是盐碱地。当时石油勘探部总部设在济南,很多人不愿意来东营。而且顾心怡在山东理工大学夜大读书,还有一年就要拿到毕业证了。但顾新义还是答应留下来,他在东营干了近50年。因此,他最终成为了一名没有学士学位的院士。
从“花坝井取心”到“链条抽油机”,石油工人是“哪里有油井,就去哪里”,顾新义是“哪里有设备故障,就去哪里”。野外实践给了他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在花八井施工中,多次取芯失败。有一天,钻井队队长对顾心怡说:“你是机械师。你能帮我拿到核心吗?”顾心怡知道,解决这个问题很重要,但是很难。于是他召集钻井队的老工人一起商量解决办法。一个工人说:“苏联制造的芯管太细了。”一句话很启发顾心怡。没过几天,顾新义就设计制造出了一种取心工具,使原来的芯管截面积增加了4倍。工人们用顾新义设计的这种大直径取芯工具,确实取出了一个完整的岩心,为华八井钻探的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一成果也直接推动了钻井取心工具的技术进步。
1964 1月,石油勘探会议开始,顾新义被任命为工程师,在胜利油田担任采油研究队队长。针对当时广泛使用的磕头式抽油机对稠油和深井采油不理想的问题,1966油田要求研制新的抽油机,重担落在了顾新义肩上。顾心仪想到了当时的“解放水车”。水车抽水的原理可以应用到抽油机上吗?但是抽水的水井只有几米深,而油井有几千米深,用井里抽水的方法来抽油是行不通的。顾新义又想,水车那样的链轨运动能带动抽油杆吗...有半年时间,顾心怡的大脑不仅仅是一个抽油机,还是一个抽油机。但就在这个时候,“文革”开始了,顾心一被批斗,新组建的“链条抽油机”被扔进了垃圾堆。从此,发明抽油机的工作搁浅了。在“靠边站”的日子里,顾心怡变得迷茫和困惑。后来他想,不管怎样,学习总是有用的。不会做实验,那就学习。随着胜利油田勘探开发技术研究院的成立,抽油机的开发再次浮出水面,项目正式立项。这时,顾新义从油田科技图书馆借了257本书。《靠边站》时积累的大量科技知识,让重新崛起的顾心怡如虎添翼。四年后,自主发明的先进的“链条抽油机”终于在胜利油田问世。这种抽油机不仅是国内首创,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一个美国石油考察团访问了中国。看到顾新义设计的“链条抽油机”后,他们非常惊讶。很难相信中国有如此先进的抽油机。
1975,渤海附近胜利油田发现石油。因为钻井平台不能在海上钻井,所以在钻井采油之前,它必须建造堤坝来驱赶海水。为此,数万农民工聚集在黄河口的滩涂上,用手推车运土筑坝。面对这样的场景,顾心怡深感震惊:这样打一口井太贵了。要是能设计一艘能在海上钻井的船就好了。成立了以顾新义为首的科研组。当时,坐底式石油钻井船的设计在国内还是空白;国际上只有美国能做到。为了“梦想的船”,他抓紧时间学习造船知识,自己不到50平米的小家也变成了工作室,摆满了书,挂满了各种尺寸的设计表格和图纸。几年后,在济南造船厂、烟台造船厂和天津大学的帮助下,顾新义等人终于设计建造了中国第一艘浅海底置式石油钻井船——“胜利1”。
“胜利1”的建造,不仅让人们看到了石油技术的蓬勃发展,也让中国拥有了自己的“浅海石油海军”。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海洋石油勘探的不断扩大,逐渐出现了一个空白区域,即海陆过渡带的极浅海和潮间带,任何浅海石油钻井设备,甚至浅海底装钻井船都无法开入。
顾新义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设计建造一个可以自己行走的钻井平台!他和来自油田、上海交通大学、青岛北海造船厂的科研人员一起,经过8年多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这项独一无二的发明——“胜利二号”。到目前为止,这个4000吨级的平台已经走了3000多米,不仅在浅海钻了近百口油井,还在其他钻井设备无法进入的超浅海潮间带钻了井,在该类区域成功钻了6口井。
该成果获得1991中国专利金奖,1992国家十大科技成果奖,1995国家发明二等奖。此外,这一成果在世界石油大会上展出,给国内外石油界留下了深刻印象。
随着年龄的增长,顾新义的身体不允许他长时间在海上工作,于是他把目光转回陆地。他看到中国5000多台修井设备每年消耗的柴油多达20万吨。顾新义开始筛选储能的方法,构思储能修井机各部分的方案。后来,经过十年的反复研制和改进,他和科研人员终于完成了液压储能石油修井机的发明。目前样机已经运行快六年了,情况良好。仅样机试验期间,提高工作效率、节约柴油带来的经济效益就达300多万元。大量推广应用后,每年将增加效益6543.8+0亿元。这项发明获得1995中国专利金奖,2003年2月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获得美国、加拿大等国专利。
2006年,他开始构思和开发长环齿条抽油机,以超越原来的链条抽油机。链条容易断,用小齿轮驱动长环齿条的机构不需要链条,所以这种抽油机不仅节能、坚固、可靠,而且载荷更大、吸力更深。目前油田已试用4台长环齿条抽油机,最早的1型机组已正常运行一年半。
截至目前,作为真正的第一发明人,顾心怡已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次,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次,中国专利金奖2次。1999年获何李技术科学奖。先后被评为山东省劳动模范、石油行业特级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
65438-0995,顾心一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5年8月28日获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奖金50万元。他说他要用这笔钱在海边买套房子,假期和支持他工作几十年的妻子住在一起,这样他就可以看到大海和他喜欢的各种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