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派的读书目的。

研究汉书是吴派的学术宗旨。惠东说:“汉人学经自有家法,故有五经老师,一切训诂皆由老师口述,其次才是著作。故汉儒经之言,以学官为本位,与经并行。”钱大昕认为“训诂必须以汉儒为基础,因为离古代不远,家法一脉相承。七十子之义犹存,与后世之波不同。”王明胜说:“经书难懂,但你坚守汉人家法,就要跟一个老师,不敢跟别人。”所谓汉人的“家法”、“学法”,指的是汉代的经学教学。汉代吴京博士及其弟子以摹仿的方式教授经典,各自的大师则称之为“家法”。老师一旦被确立为博士后,他的经典就会变成“师夷长技”。就这样,传承经典的某家被选为博士后,于是从初学者的师法变成了正式的师法。然后博士的弟子会跟一个博士受教育,一个博士的受教育者会成为博士的弟子,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固定的学术传承体系。家法和师法,其实是将儒家经典的固定传承转化为各种经典的博士,以维护个人理论的专利的纽带。但这种家法在汉代并不严格。比如吴派的许慎、郑玄的个人著述,也是采古今诸子之说,不受家法或摹仿的束缚。吴派文人也继承了这一传统。如惠东《易经》以荀爽、虞翻为主,兼顾宋宪、干宝之说,而薛则是“左、右、孟长卿之易”。所谓“五家之易”,是指汉代五家的易学思想,即孟茜、虞翻、方婧、荀爽、费志。汉代的易经研究分为今文和古文。《会东》主要以余凡为中心,余凡传世孟《易经》,属于现代散文。他还参与了荀、郑的《》,荀、郑都传承了属于古文范畴的《非诗义》。所以,吴派所谓的“师承家学”,实际上是古文和古文两个不同体系的混合体,但本质上仍属于汉学体系。

吴学派对汉儒的尊崇和坚守,导致其从古文字入手研究经学,重视声训,从而找到了一条研究经学的道路。惠栋认为“经典之义在于训,识字听音方知其义”,王明胜强调“校字、辨音韵、释训诂、解注”,钱大昕认为“训诂之后,有义”。《训诂学》是汉代经学家的基础著作。据《汉书》记载,凡是提到“理”、“训”、“释”、“章句”,都是指对一部经书的训诂和解释。凡是称“传”或“说”的,都是指发挥六经之义。这说明汉代对经典的解释主要包括字面解释和思想发挥两种。然而,吴派学者虽然明确提出训诂是正理的关键,但实际上却把正理当成了训诂,以训诂代替了正理,这显然违背了经学的基本精神。当然,训诂学作为一种整理和研究经典的方法,对于消除长期以来依附于经典的各种误解和歪曲,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其中也蕴含着一些科学的方法和态度。同时,“出章断句,扶古纠古”的负面意义也非常明显。即使我勤于收集数据,分析并行,但我始终无法抽象地形成自己的思想。

吴派尊孔仿汉,用小学训诂的方法研究纯国学,是清初以来学术思想发展的必然趋势。早在明末清初,被称为“开国儒学”的顾就提倡“读九经从考证开始,考证从知己开始”的方法。然而,吴派学者更多的是反宋研究的对象。尽管宋代研究在清代被正式确认为学术正统,但自清初以来,它一直受到来自外界的非正统汉学倡导者的批评。清初黄宗羲、毛启龄、胡玮炜等人对邵雍、朱的《周易》进行了批判和清算。吴派学者为了还原孔子编教的“六经”本义,都强调从文字的角度研究经学,文字的训诂必须以汉儒的注释为依据,从而对宋学作出了批判。惠东认为宋儒之灾“比秦火更惨”,其《韩毅学》旨在辩证学习“河图罗先天太极”。江生认为“人性论之学纯属虚”,范姜认为经学不如“两宋道学”。吴派的兴汉抑宋,显示了清初学术思想发展的总趋势,奠定了干嘉汉学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