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最受赞赏的十家中国公司是什么?

第65438期+0海尔:每天都在变化和创新多年来,海尔集团一直以通用电气为榜样,该公司在8年内6次获得“财富全球最受赞赏公司”的称号。如今,海尔的家电规模已经超过北美市场的老大通用电气,逼近全球白色家电前三的位置,营业收入达到近6543.8+03亿美元,距离世界500强仅一步之遥。海尔的海外收入和品牌价值也蒸蒸日上。海尔与众不同的秘诀是什么?海尔CEO张瑞敏给出的答案是“不断变革创新”。这种变革的思想不仅针对产品,而且贯穿于管理的方方面面。比如张瑞敏率先提出“全心全意为您服务”的品牌形象,精益求精打造品质和服务体系,确保海尔避免陷入“价格战”的泥潭。在更多中国企业利用代工拓展海外市场的同时,海尔在美国设厂,尝试海外收购。它的目标是建立一个与当地文化相融合的海尔品牌。很难找到像海尔这样不断创造奇迹、不断打破奇迹的公司,这也是它能够持续保持领导地位并受到企业界尊重的重要原因。“我可能本来以为这个水平就不错了,现在却要一直用国际化来对标自己。”张瑞敏说。NO.2联想:给员工财富这家中国本土PC厂商通过收购IBM的个人电脑业务,步入了世界级公司的门槛,并在降低成本、引进高管、整合资源等方面频频发力,让全球企业界感受到中国本土厂商国际化的勇气和能力。不仅如此,如果我们回头看,这家脱胎于科研机构的公司,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以很少的投入建立了大规模的分销和零售网络,在90年代主导了中国的个人电脑市场,成为中国的明星公司之一。与四通、方正等同时代的公司相比,联想的特殊之处在于其知识型领导。公司主要创始人柳传志说:“公司最重要的资产是人才,制度的本质是对一把手的制约。”1994年,联想率先进行产权改革,赴港上市,员工拥有35%的分红权,为公司未来插上了翅膀。自此,公司建立了规范、科学的管理机制,领导力、360°评价、六适马等先进的人才激励理念融入了联想的企业文化。这两年,公司的国际化成为联想打造国际化团队的契机。许多前戴尔高管被吸引到了联想的团队。全球的高管薪酬和年薪制度,为联想的全球化运营提供了基础。NO.3宝钢:宝钢全球化经营的目标是,到2010年,核心业务年销售额可达18亿美元。这将使其与韩国钢铁巨头浦项制铁并驾齐驱。宝钢作为中国制造业与世界先进水平并驾齐驱的企业,在世界大型跨国钢铁集团排名中位列第四,但利润却位居第一。其核心企业宝钢的吨钢盈利能力在全球同行中最强,其高等级的钢材产品吸引了大众、通用等全球买家。全球业务发展和资源配置成为推动宝钢成长的引擎。宝钢凭借中国市场份额优势,不遗余力地与新日铁、蒂森克虏伯等国际钢铁巨头合作,获得技术和管理优势。它采用了更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每年将65,438+00%的产品投入国际市场,接受最挑剔的用户的检验。上游资源的整合从来没有脱离过对全球下游客户的争夺。与巴西Doce Valley公司共同投资的铁矿刚刚在巴西投产,双方投资建设了总投资80亿美元的大型钢厂,初期年产量380万吨,瞄准了汽车、电子、通讯、机械等产品的广阔美洲市场。NO.4蒙牛:短短七年时间,蒙牛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公司成为行业领导者。在瞬息万变的商业世界里,压倒性的优势就是快速勤奋地推动发展,机会晚了就没了。这才是蒙牛被人欣赏的真正原因。在全国近千家乳企中,蒙牛为什么能脱颖而出?因为执行力。蒙牛执行力强的核心原则是:在大家都是老大的驱动下,蒙牛每天都超越一个对手。对内,在香港上市为其走向规范的公司治理铺平了道路。蒙牛近30名高管集体持股,创始人牛根生为管理者搭建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在市场拓展中,蒙牛集中一切优势资源打造强势品牌,借助湖南卫视《超级女声》电视节目名利双收。管理层富有远见的开创性工作,使蒙牛摆脱了初创家族企业的“利润分配”困境。NO.5国美:营销为王。与其他最受推崇的企业不同,国美没有独特的新技术和创新的新产品。其优越性在于其吸引消费者的营销能力。其开创的中国本土连锁电器零售模式,使公司在短短19年间,迅速建立起自己的“商业帝国”。2005年,国美营业额达到654.38+079.59亿元,在全国654.38+020多个城市拥有近400家连锁店。国美利用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倡导“价格服务”的理念,国美作为消费者的购买指导专家。不仅如此,它大胆改变了以往家电营销的传统思维,采用定制化的产品营销模式,即通过国美门店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信息,反馈给国美制造企业,再包销定制消费者需要的产品。此外,国美更重要的工作是资金链管理,利用规模优势获得与上游供应商谈判的主动权,而在运营过程中,强调产品快进快出,加快资金流动,规避产品升级带来的库存积压风险。第6名招商银行:打造“中国花旗”在中国饱受诟病的银行业中,招商银行凭借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良好稳定的财务业绩、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卓越的客户服务和品牌,在国内外银行业赢得了声誉。其过人之处在于招商银行与国际银行业接轨的管理理念和实践,使其成为中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商业银行。作为中国最早成立的商业银行,20世纪80年代末,招商银行进行了第一次扩股增资和股份制改革,成为自主市场化运作的“银行业先锋”。自此,招商银行在同业中率先获得ISO9001质量认证体系,为管理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提升提供了保障。招商银行的梦想是打造“中国的花旗银行”。借鉴国外管理经验,引入MyPaperP financial和MyPaperP human capital management系统,使企业在信息透明、管理控制、流程标准化等方面与国际接轨。NO.7华为:创新全球电信业正在进入低毛利率和传统行业规模化时代,并购和整合给所有公司蒙上阴影。在这种背景下,华为的持续增长成为一个宝贵的最大优势。这家中国最大的电信设备制造商拥有近2万名R&D技术人员,它成功地将低成本技术与高科技产品相结合,创造了惊人的全球竞争力。2005年,华为销售收入突破450亿元,在光传输、交换机、WCDMA商用网络等领域成为全球领先的供应商。这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靠创新支撑的。近年来,华为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每年都超过30亿元。2005年,该公司申请了4389项新专利,首次超过思科。与此同时,华为利用全球市场配置R&D资源,在印度班加罗尔、硅谷、瑞典和俄国设立了R&D中心。仅在班加罗尔的投资就超过654.38+0亿美元,工程师超过654.38+0.200人。在内部人才激励方面,华为倡导的“坐垫文化”鼓励R&D人员为成果而努力,通过岗位责任与贡献奖励相结合的薪酬体系,为更多R&D人才创造空间。NO.8同仁堂:国际化使者在西医治疗理念盛行、监管制度严格的海外市场,百年老字号同仁堂充满活力,年出口额654.38+0.6亿元。这是同仁堂受到赞赏的重要原因。与联想、海尔、宝钢相比,同仁堂的国际化更像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突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同仁堂。”同仁堂选择了华侨聚集地开店。这种“家乡”营销,为同仁堂走向国际市场赢得了“头奖”。在全球运营上,同仁堂与和记黄埔合作,整合海外R&D、销售终端和生产基地,以香港为国际运营总部,提升中医药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同时,为了赢得欧美消费者对中医文化的信任,同仁堂在当地坚持“名医+名牌+名药”的品牌道路,借助当地R&D机构的优质资源,开发适合当地需求的产品。同仁堂过去十年的国际化经验证明,老字号和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同样具有生命力。NO.9 SOHO:品牌大师当房地产企业因房价飙升而被指责暴利时,SOHO中国成功树立了一个富有创意和时尚的企业品牌形象,成为其入选该榜单的原因。虽然SOHO发展的主要区域集中在北京中央商务区3公里以内,但这家公司的影响力却遍布全国。其倡导的SOHO(家庭办公)生活理念迎合了中国新兴中产阶级对时尚、现代、独立、自由生活方式的追求。其现代前卫的建筑设计风格受到了市场的追捧,赢得了建筑界的好评。公司创始人潘石屹和他的妻子张欣写博客,客串电影演员,是时尚派对和各种热门电视节目的嘉宾。他们喜欢时尚前卫的文化、艺术和建筑设计,崇尚国际化的现代都市生活方式,为这个品牌增添了人文魅力。第10期TCL:幸运的TCL是唯一一家亏损但仍然进入这个榜单的公司。之所以入选,是因为作为中国本土消费电子厂商,TCL多年来形成的行业和品牌影响力仍在发挥作用,更多的调查者愿意接受这家中国本土厂商扭转国际败局的承诺和努力。TCL面临的挑战是,即使经过三年的并购,仍然暴露出国际化人才的匮乏。如何找到一个具有国际化运营背景,能够帮助TCL力挽狂澜的“强人”,显然是当务之急。此外,全球层面的资源和系统整合迫在眉睫。尤其在欧洲,这是TCL巨亏的突破口。如何整合后端制造、采购、供应链资源降低成本,依然是TCL的关键一战。在战略层面,如何在整合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实现TCL向平板电视的快速转型,将是TCL再次成为“明星”的契机。不管怎么说,TCL的未来很长,让人很担心。

请收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