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传志的悲、恨、憎、耻3
柳传志最痛恨的是,没有认识到或者找准联想的正确定位,不知道联想成立的真正目的,不知道联想成立的初衷和使命,以其商人的奸诈、贪婪和邪恶完全偏离了联想的方向,严重影响了国内计算机核心技术芯片技术的发展,对美国实现中国在计算机核心技术芯片技术上的瓶颈和技术封锁负有重要责任。
如前所述,中国人对联想在四个方面的定位和期待,柳传志试图打造的联想,与中国人心中的联想,与中国人期待的联想,完全不同。首先,经过柳传志的一系列操纵,联想不仅不再是国企,而且国有股一再下降,更不要说绝对控股甚至相对控股了。柳传志虽然名义上不是大股东,但个人实现了对联想的绝对控制。中科院下属的所谓国企,其实已经名存实亡。其次,联想虽然注册为高科技企业,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高科技,更谈不上中国计算机行业的最高技术。它所有有点技术含量的零配件都来源于国外采购,主要来自美国。它只是一个装配厂,只是为美国工作。它通过零配件采购和亏本对外销售,把在中国赚的大部分人民币送到美国和外国人手中。从业务性质来说,联想和超市没什么区别。
那么,联想的正确定位应该是什么?成立联想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也就是它的初衷和使命?这完全取决于它的母亲和前任。联想的母亲是中国科学院,前身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研究所。这两个特点决定了联想的定位、宗旨、初衷和使命。中国科学院是什么单位?众所周知,它是中国最高的科学殿堂。计算机研究所前身为计算技术研究所,组建于1956年6月,经中国科学院第七次常务会议通过,于1959年5月正式成立。此后多次在计算机技术上取得突破,代表了当时国内计算机技术的顶尖水平。
这样的母亲,这样的前任,应该有怎样的立场?首先,它永远不会被定位为电脑组装厂。除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研究所外,任何个人、任何国有企业或任何私营企业都可以设立计算机组装厂。因为计算机组装太低,中科院和中科院计算机所太高,这是不相干的两件事。我们一定要让中科院和它的计算机所办一个计算机组装厂,因为计算机的关系,这无疑是让王微做快递小哥。王维肯定不会做。如果他这么做了,那将是非常不可思议的,羞辱了他的身份,也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其次,它不会是纯技术性的。如果是纯技术的话,计算机所是很好的形式,没必要在计算机所的基础上再成立一家公司。作为中科院和中科院计算机所,联想成立最合理的解释应该是兼顾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因为市场不仅是技术和应用的最佳接口,也是技术进步的最佳途径和取之不尽的资金来源。通过联想,把最好的电脑不断推向市场,借助市场获得源源不断的资金来增加对电脑技术的科研投入,推动包括芯片在内的软硬件技术不断升级,使两者相互立足,相互带动,相互促进。这也是国人期待联想,强烈支持联想的原因。其实联想创立时的名字也体现了这种定位、宗旨、初衷和使命。联想成立的时候叫“中科院计算所新技术开发公司”,以技术作为联想的基石,通过技术占领市场,通过市场升级技术。
但是,柳传志却带领联想彻底跑偏,误入歧途,彻底抛弃了联想成立的定位、目的、初衷和使命,朝着纯业务的方向和组装厂的目标义无反顾地跑了。更可恨的是,以联想当时的技术实力和以倪光南院士为总工程师的技术团队,联想完全可以实现其成立时的定位、宗旨、初衷和使命。但由于倪光南作为院士的总工程师,可能会影响商人柳传志的权威,又由于倪光南作为君子可能会影响奸商柳传志的贪婪,刘商人竟然使出卑鄙手段,以中科院的行政权力将倪光南院士逼出联想。
将倪光南院士排除在外,既显示了柳传志的特质性格,也显示了他奸诈狡猾的商人本性,使得联想完全无法实现其成立时的定位、宗旨、初衷和使命。倪光南最初是在柳传志的邀请下加入联想的,因为他是业界顶尖的科学家。倪光南加入联想后,开发了联想汉卡和联想微电脑,不仅彻底改变了之前的窘境,还站在了行业的领先地位。可以说,倪光南对联想的贡献在当时是无与伦比的,包括柳传志也不能完全否定,以至于在把倪光南挤出联想的时候,不得不假装表达一种痛心和愧疚的心情,假惺惺的借中科院之手给了倪光南500万元的补偿。当然倪光南院士没有接受,这也是一个有奸商之心的院士的肚子。倪光南院士不仅为联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国内的计算机行业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包括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回国后用自己的钱购买了大量的计算机设备。这些东西是一个500万甚至多少个500万能衡量的吗?到目前为止,网上对倪光南院士的赞美都是一边倒的,没有人对他有任何不敬的话。
后来,为了掩盖自己的癖好,柳传志在“贸易技术”和“技术工贸”之间编造了一个“刘妮之争”的借口,说每次开会,两人都会就“贸易技术”和“技术工贸”的策略争论不休,以至于会议开不下去了,柳传志的工作也安排不下去了。柳传志不得已在中科院的帮助下辞退了倪光南。在这种情况下,除了杨没有人会相信。所谓的“贸易技术”和“技术、工业、贸易”之间的争论根本站不住脚,因为智力正常的人都知道,与权力有关的“斗争”只发生在同级之间,没有所谓的上下级之间的“斗争”,下级只能跟随。在柳传志和倪光南之间,刘是事实上的领导,倪只是总工程师,属于副序列。所谓副职与副职的“斗争”根本站不住脚。退一步讲,假设“贸技”和“技工贸”之间存在“刘妮之争”,那么在“贸技”战胜“技工贸”之后,在长期实施“贸技”战略之后,联想的实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在它坐上国内PC厂商1甚至全球PC厂商1的宝座之后。如果不是他想欺骗全中国人民去科创板上市,推倒高墙,让人们看到素颜的联想,我们并不知道其近三年R&D投资占营收的2.98%、3.27%、2.92%,比科创企业5%以上的要求低了40%左右,甚至大于200家科创板公司平均R&D投资占比15.63%。和华为比,不如不羞辱华为。因此,“贸易技术”与“技术工业与贸易”之间的“刘倪之争”不过是一种掩饰,只不过是为了掩盖其自身的特质。柳传志只是一个商人。不可否认,他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商人,但绝不是企业家,更不是实业家。他的眼里只有“贸易”,永远不会涉足“工业”和“技术”。柳传志后来控制了很多钱。他在哪里使用它们?投资外资银行,甚至开小贷公司放高利贷,也显示了柳传志的格局。为什么说他不是企业家,更不是实业家?因为在他眼里,只有快钱。
至于另一种说法,中科院在“刘妮之争”时选择支持柳传志而不是倪光南,说时任中科院院长的周认为倪光南这样的科学家会被中国抓住,而柳传志这样的企业家非常稀缺。这个说法的真实性还有待考证。此言论不仅是贬义言论,而且是贬义言论,相当偏激,不客观公正,与中科院院长的身份非常不符。我还是相信这个说法是柳传志等人捏造的。而且,就算真的有人这么说,也不正确。在所谓“刘妮之争”的时候,柳传志还远不成气候,根本不存在什么稀缺性。再说,柳传志那么厉害,为什么赚不到外国人的钱?柳传志这么厉害,让他试试做神州和长城的董事长。如果他能赚到外国人的钱,如果他能把神舟、长城等电脑公司做到联想那么大,他应该很牛逼。不然谁说自己厉害我们就不认了。
至于柳传志排斥倪光南院士,联想完全不可能实现其成立时的定位、宗旨、初衷和使命,原因明明就在那里。现成的技术权威在这里,大家都把他赶走,自然不会再找新的权威;做出巨大贡献的原权威无法影响他,即使请来新的权威也没有影响。从此,柳传志再也没有和联想掌门人一起走回他的商业之路,也没有人能把他拉回来。当然,把中国计算机核心技术芯片技术的落后和美国对中国卡脖子和技术的封锁归咎于柳传志,既不正确也不客观,但这也是对他的一种褒奖。他远没有那种能力。但作为中科院的新技术公司,中科院计算机所的前身,它的基础和起点比华为高很多,前面也有三星、台积电的例子。即使达不到华为、三星、台积电的高度,至少也应该在计算机技术、芯片技术上做出更大的成绩,应该为中国的芯片技术做出更大的贡献,但它没有,最终也只是一个超市一样的组装厂。所以,柳传志对美国打压和封锁中国的芯片技术负有重要责任也就不必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