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港镇文化
在港湾下,无论你走到村子的哪个角落,都能看到丰满漂亮的姑娘,朴实端庄的女人,甚至还有满头银发的老太太,三五成群地围坐在一起,谈笑风生,用巧手绣出一幅美好生活的画卷。
刺绣被香港人称为“绣边”。这种体力活一般都由女性来承担,表现自己,赚钱补贴家用,是她们的专利和绝活。男人绝不敢在他们面前“班门弄斧”。
香港妇女世代从事刺绣,但当时还不够普遍。直到20世纪70年代,“蕾丝热”才在香港兴起。当时乡镇企业刚刚建立,农民守着几亩地,生活还很贫困。然而,勤劳聪明的香港农民并不满足于贫穷。他们向往幸福富足的生活,于是想方设法从事各种副业,以增加家庭收入,提高生活水平。绣花边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悄然产生的。
当时香港的“父母”看到很多女人在家无所事事,就以为刺绣是香港女人的特长。他们在外面设立花边站,承接刺绣业务,带回给他们刺绣,既解决了闲散劳动力的出路问题,又增加了妇女的收入。这是一箭双雕。他们一开始就组织了一批人成立了“港下花边站”,通过关系从上海接手花边生意。花边生意回来后,吸引了数百名会绣花的妇女到花边站来找工作。在他们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刺绣,也就是一些以前不会刺绣的女性渴望赚钱。他们加入刺绣大军,向老师学习,刻苦学习,刻苦练习,争取早日掌握刺绣技艺,从而挣钱。所以在女性的扶持下,蕾丝越来越红火。到1982,这个花边站已经实现了20万元的营业额,2万多元的利润。
然而到了1983,出现了新的情况。那一年,香港下辖的乡镇企业发展迅速,新建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工厂。建立一个工厂需要大量劳动力。所以大量的农民从田间,从家里到工厂。据统计,当时香港辖下总人口四万多一点,但在工厂工作的员工却有一万多人。过去在家绣花的妇女无一例外地自觉或不自觉地卷入了办大型乡镇企业的浪潮中,她们放弃了绣花的工作,转而去工厂从事报酬更高的工作。结果蕾丝站受到强烈冲击,无奈倒闭。
事物往往以循环的形式发展。到1985下半年,乡镇企业发展势头得到遏制,各类企业大幅减员。许多农民工,包括许多妇女,已经“回到他们的田地”,甚至留在工厂的员工的收入也不如前两年。这种情况促使了香港下“各种养不如进厂”的势头。以前在花边站工作的同志抓住这个机会,很快恢复了花边站。广大刺绣女性重操旧业,让香港下的“蕾丝热”再次悄然兴起。
花边站的同志利用老关系,保证生意充足。1985短短几个月就完成了2万笔业务。1987年完成业务65438+万余元,盈利7000元。1988年,花边站越做越红火,营业额37万,利润21万。1989年,为了顺应广大妇女的意愿,当时的香港妇联举办了首届绣边技术大赛,进一步鼓励了妇女。蕾丝注册卡越来越多,香港刺绣女人数迅速增长到近3000人。甚至许多邻近村庄的东湖塘、唐冶、王庄和孤山的妇女也来到花边站接受花边刺绣。他们绣的花边通过间接渠道销往日本、美国、新加坡、法国等地。今年香港旗下的花边加工业务收入达到50多万元。其中,南陈巷村的一位妇女和她的女儿一起靠绣边,一年纯收入1000多元,在当时是可圈可点的,所以她们成为了众多绣工中的佼佼者。
进入90年代后,由于乡镇工业的重新发展,广大妇女放下刺绣,重新开始在工厂工作。刺绣行业在香港虽然不能说已经消失,但已经无法重现“千军万马绣”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