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哪三个国家是超级大国?
然而,进一步研究的结果表明,尽管中国的地位可能正在提高,但中国缺乏成为超级大国所需的三个关键决定性因素:有利的安全优势、军事和经济硬件实力以及政治、社会和理论软件实力。
1.安全优势:国内及周边地区。
一个国家要成为世界强国,需要保证周边地区的稳定,这样才能保证对海外事件施加和保持控制和影响的能力。地理位置是确保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比如拥有巨大安全优势的美国,只是与两个较弱的国家相邻,还有两个大洋保护它免受其他强国的威胁。另一方面,中国与美国截然不同。它有大约24个海上和陆地邻国,其中至少有5个人口超过10亿:俄罗斯、日本、印度、印度尼西亚和巴基斯坦。中国要想成为世界强国,这些国家就会形成强大的地缘政治制约。甚至台湾省的中国人也在竭力抵制中国的统一努力,而台湾省问题本身可能在一段时间内遏制中国,破坏中国的现代化势头。中国其他邻国的态度也不乐观。"
2.佼佼者中没有硬实力。
世界上占优势的国家都是当时需要的硬件实力最好的国家。目前,中国所需的军事和经济实力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军事实力由于技术水平较低,中国军队在具备世界强国所需的军事能力之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现在,中国甚至不能在自己的领土周围建立空中优势,控制自己海上边界的制海权。至少在2020年之前,中国将很难达到适当的海军力量水平。首先,海军防空、指挥控制、情报、电子战、后勤和反潜能力需要大幅提高。
虽然中国在导弹技术上的成就令人印象深刻,但总体而言,其航空航天工业仍然资金短缺,没有取得特别的进展。与发达国家相比,它在计算机科学方面的努力和实施战略信息战的能力起步较晚,远远落后。
军事现代化将继续受到大量问题的干扰,包括供应控制、资金有限、吸收和利用能力低以及管理和行政障碍。现代化的进程将是艰巨而缓慢的。国际形势会限制对中国的武器供应,国内经济形势也会限制购买武器。
因为大量武器已经过时,迫切需要更大规模的改革,尤其是国企改革,军事科研和技术也需要大笔资金。因此,中国缺乏迅速改进武器系统和赶上西方武器系统水平的资源。即使拥有必要的财力,中国仍难以赶上西方。中国的许多制度制约着经济、科技和国防的进一步快速发展。这些国内制度的改革需要很长时间。
经济实力虽然中国的经济发展令人瞩目,但不应该用这些快速增长的数字来夸大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实力和影响力。这些数字没有反映全部情况,也可能没有反映生产力和技术发展的相应提高。中国目前是世界上劳动生产率最低的国家之一,其生产率仅为美国的一小部分。
目前中国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还很小。与世界强国不同的是,它并没有利用投资、高科技产品和对主要产业的控制,在世界市场的某些领域发挥决定性影响。“其经济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其进口市场和国内产业吸收外资方面。它的出口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国投资和廉价劳动力。这些特点让人们不确定未来中国经济能否平稳而蓬勃地发展。
中国过去的经济发展与其说依赖于通过高科技提高生产率,不如说依赖于资源的利用。除非中国能够掌握和使用高科技,否则当前的经济动力将失去动力。
然而,中国面临的任务比人们普遍意识到的更加艰巨,因为这些领域的低生产率不是中国应该在科研上投入多少资源的问题,而是一个扭曲和低效的体制问题。
中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1995年,中国有将近一半的科研机构没有发表任何研究报告。中国大约有5000个这样的研究所和机构,平均每个机构有125名科学家和研究人员。因此,报告显示,在那一年,来自近2500个研究所和机构的31000名科学家和研究人员甚至没有发表一份研究报告。调查报告还发现,研究机构产生的科研成果只有5%达到“国家级”(最高级别),15%达到“部级”(第二级别)。报告还称,从65438年到0995年,各类科研院所和机构申请的创新专利平均数量仅为0.09件。
显然,中国科研领域的这种糟糕表现不能仅仅用资源匮乏来解释,而是证明了体制和制度的约束。这些制约因素解释了为什么中国投入大量资金通过政府直接购买、合资等方式进口先进设备和生产线,但在吸收利用国外技术方面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却如此缓慢;这些制约因素也解释了为什么实验室的科研成果越来越多,创新成功率却只有10%左右。
相对于在科技发展上投入更多的资源,要有效解决这些体制机制上的制约,需要更长的时间。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中国就很难提高科技水平,从而提高生产力,获得顶尖的硬件实力。我们应该记住,中国要完成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种转变不仅艰巨且充满风险,而且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形成能够创造长期、持续、强劲的经济增长率的稳定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