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克非是做什么的?
高克非,65438-0968年生于北京,自幼酷爱绘画。小学期间,他的画在北京青少年绘画比赛中多次获奖。曾多次在潮阳师范学校接受周思聪、金鸿钧等绘画前辈的奖励。1979年正式师从齐白石弟子王庆文先生学习中国画。后来,我师从张世简先生,深入学习写意花鸟画。1990以来师从先生,潜心研究齐派艺术
擅长写意花鸟,偶有指画。他涉猎诗歌、篆刻、戏曲艺术,尤其擅长鉴赏珍品。2004年进入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研究生班深造。
1996以来,从事中国画创作后的书画收藏和鉴赏工作,经常为北京各大艺术公司、收藏机构和海内外收藏家进行书画鉴定,尤其是齐白石先生的作品,获得了业界的一致认可。
中文名:高克非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北京
出生日期:1968
职业:画家
毕业院校:中央美术学院首届艺术管理研究生班。
主要成果:《山水》获“首届全国扇面艺术展”优秀奖。
《秋艳》获“中外人民友好国际书画展”优秀奖。
《竹鸡》获“中国书画大赛”优秀奖。
《寒梅》获中国书画艺术沙龙首届展览一等奖。
代表作品:齐白石雕像,精美的画面,官员加官员,葫芦蜻蜓,睡在香蕉的阴影里。
祖籍:黑龙江
亲身经历
高克非,1968,北京人。他从小就喜欢画画。他的画在小学期间经常参加北京市少儿书画大赛,并有幸在北京市朝阳师范学校接受过周思聪、金鸿钧等绘画前辈的奖励。1979年师从齐白石弟子王庆文先生,正式学习中国画,自学篆刻。有6月1983 65438+10月21在工人日报发表的篆刻作品《锲而不舍》《勤奋》。
1990年1月,与画友在北京“首都博物馆”举办三人中国画展。展览期间,作品《缪歌剧图》被丹麦驻华大使贝林先生购买并收藏。
自1990,10师从高足之人先生,从此能够系统的学习齐派艺术。曾经有一篇题为《眼睛应该知道真相——齐白石作品鉴定心得》的论文发表在《收藏家》杂志第4期(总102)。
1997加入北京美术家协会。
2007年加入“中国收藏家协会”。
高克非最擅长写意花鸟,偶有指画,涉猎诗词、篆刻、戏曲,尤其鉴赏珍品。1996以来,一直从事艺术创作后的书画收藏和鉴赏工作,尤其是齐白石先生书画鉴定工作,获得了业界的一致认可。
代表作品有《齐白石雕像》、《一个老人的画像》、《一个官员带着一个官员的画像》、《葫芦蜻蜓》,睡在香蕉鹅的树荫下。
艺术年表
获奖系列
1990 1月作品《缪歌剧图》被丹麦驻华大使贝林先生收藏,作品《空谷兰竹》被首都博物馆收藏;
1995 65438+2月作品《梅花鸟》被北京青少年宫收藏。
2008年作品《太韵》参加《中国火炬传递地图》并被收入《中国火炬传递地图画册》。同时,该作品被中国邮政出版为珍藏邮票,由中国集邮总公司发行。
2013八月作品《官员加官员》被关山月美术馆收藏。
作品展览
部分作品:
艺术评价
娄师白先生评论道
娄师白先生为《高克非画集》作序;
柯的弟弟,聪明世故,自幼执笔,一直玩丹青书法。
十一岁时,我从我弟弟王庆文先生那里游泳。少年时代,我受益匪浅。
在他弱冠的年纪,他带着字画到袁弘画室拜我为师。
日夜为教学服务,为左右服务,
二十年过去了,绘画有了很大的进步。
齐发一画风,然后继续传下去。
另外,攻诗书,学篆刻,学鉴赏,辨真伪。
随着博文的广泛,他的眼界越来越高,作品也越来越有匠心和创意。
柯飞不擅写意花鸟,也作工笔草虫,偶尔指画,不俗。
除了金石学和书法,就是高雅好京剧,老学生还挺喜欢的。BLACKPINK的长相特别健忘。
所以说柯不多才多艺也不为过。
愿哥哥师法自然,博采众长,修心养性,积累财富,艺术进步。
今天,值此柯飞画集《付梓》之际,我想谈谈陈数语,并祝贺肖旭。
伍兹端月九一娄师白玉老安草堂
吴洪亮先生评论道
北京画院齐白石纪念馆馆长吴洪亮先生点评高克非作品;
柯飞哥哥的作品继承了祁门的三大传统:笔墨的锤炼,构图的精彩,内容的巧妙思考。关克非的国画不是因为简单而瘦,是因为缺乏而空,是因为画日常事物而乏趣。他的掌画有自己的笔法,手指的蔬果光滑润泽,尤其是他的画《官加官》、《谁是黑》、《大腹能容,笑口常开》,比笔墨更频繁地增添个人风格和情趣。
想念老师
伊恩的老师王庆文先生。
□高克非
白石老人一生收过很多弟子。老人曾加封“赵武武,三千户客”以示其所培育的桃李兴旺,并颇为得意地在弟子中超过了赵(智谦饰)和武(昌硕饰)。然而,在《奇门》的所有弟子中,真正行弟子礼、磕头进门的其实并不多,王庆文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在胡适和黎锦熙主编的《齐白石年谱》中,有这样的记载:“民国三十七年(1948),八十八岁的伍子胥在北平,近几年一直跟随的弟子:娄绍怀、陈人兰、李苦禅、李可染、王雪涛、王庆文等”。但由于文革的艰难和王先生的英年早逝,社会上很少有人了解他的绘画艺术,多年来也没有人记述他的生平和艺术成就。作为一名学生,我经常感到深深的遗憾。
王先生出生于北京,1920,河南人。他家虽然不是贵族家庭,但也是大户人家。其父是民国时期北平邮局局长,因生意关系,与短暂定居北平的齐白石先生来往频繁。当年白石老人南北书信往来、包裹邮寄都由王家负责,久而久之两家的交流也逐渐密切起来。
王先生自幼体弱,性格文静内向,但对书画情有独钟,进步神速。18岁时,王先生加入了画社,该画社由湖社成员在1934成立,主要组织传授中国画技法。原小区位于北平西城武王后胡同50号。刚开始有30多个学生,后来逐渐发展到200多个学生。画社分山水、人物、花鸟、石刻四个分支,每个分支都有前辈金、王心静、季观之、颜、钟志福、金毓民等教授。黄老师每周来画社一次,给所有的学生上三个小时的绘画理论课。不到二十岁,王庆文先生就在薛璐画社打下了良好的书画基础。他的作品通过每年参加绘画学会举办的展览并出售,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1940,王先生拜白石老人为师。老人根据王先生名字中“文”字的含义,给他取名为“”,并送给他“王庆文”和“宇瞻”两枚印章作为礼物。于是,先生就跟着白石老人的杖和鞋,伺候了十七年的笔砚。
1941年春,白石老人在北平西长安街清林春酒楼设宴,举行仪式,立胡保柱为第二任妻子,分家产。* * *邀请了29位亲友和学生到场签名。在见证者中,王庆文先生年龄最小,可见师徒之谊。
在《齐白石父亲和我的艺术生涯》一书中,齐良池先生曾这样描述:“我母亲身体不好,常患哮鸣。人到中年,她患了一种病,手脚僵硬,神志不清。她需要别人马上站起来坐直,手脚蜷曲,才能慢慢恢复呼吸。所以只要一生病,我们就轮流值班,没日没夜的照顾我妈。照顾我母亲的是我、齐、、娄少怀。平时爸爸从来不让别人在他的画案上画画,但是我们在照顾妈妈的时候可以破例。我们四个人趁着值夜班的机会,偶然看到了父亲的一张“四喜图”:我们每人画了一只喜鹊,我弟弟齐亮又画了一块石头。父亲在这幅画上刻了“四喜图”四个字,并题写“门楼少怀和王庆文,其子迟暮,已合作,白石题”。如今,虽然没有人能看到这幅《四福图》,但我可以想象,王先生在二十多岁的时候,已经有了相当的笔墨功力。
白石老人九十三岁时,曾请先生画鱼,说“能知鱼之乐,所以能画出各种形状的鱼。”清文帝还善于观察鱼的动作,所以画鱼自然也是有趣的。"另一个话题是先生画螃蟹:"只有清文帝过了我。“除了写意花鸟,在草虫工笔方面,王先生也是为数不多的祁门弟子传人。我看过王老师的工笔画《扇叶中蝉》《大写意南瓜》《虢国工笔画》《螳螂工笔画》《白石老人之乱》!不幸的是,王先生的许多作品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更有甚者,偶尔有幸存的画作被一些唯利是图的人挖出,听说是假造白石老人的作品,令人痛心。
王先生生来就有心脏病,性格孤僻内向。因此,虽然解放后有机会在艺术院校讲学或在画院当画家,但未能如愿入体。据他早年收的弟子李福先生回忆,上世纪50年代末,李福先生住在首都东直门新泰场39号,靠卖游人的画为生。李福先生收藏有《无愁姑娘》、夹竹桃、珍珠鸡、山雀、戴胜鸟、雀等。那个李先生四十岁左右的时候给他画的,都不是白石老人画的。可以看出,当时的王老师已经有意突破藩篱,进行艺术创作和实践。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间,王先生住在北京郊区的怀柔,在田野里闭门读书,自得其乐。十年的农村生活也给先生带来了无限的创作灵感,他在写生的基础上,将白石老人的笔墨规律化,结合自己的气质,形成了笔墨优美、造型生动、形神兼备的小写意风格。最有特色的是王老师描述的松鼠,活泼聪明,随时准备来。这个题材成为王先生晚年经常画的代表作品。
“文革”后,王先生从怀柔迁到北京东郊的一个村子(也就是北京东四环太阳宫附近),我有幸成为王先生晚年最小的弟子。初次相识印象最深的是王先生平易近人的微笑表情王先生个子不高,背微微驼着。虽然他的脸很瘦,但他的眼睛明亮而有神。谈话轻快温柔,她开心就笑。那时候我还小,是个穷学生。我老公教我,我一分钱没拿。每次带四张四尺纸交学费,老公拿一张,剪四分之一给我作画示范,给我作模板画临摹学习。因为我住在一个贫困的村子里,老公告诉我每次来一定要给他带一些最近的参考消息,一直到老公去世都没有停止过。
王先生在艺术交流上是非常认真的。我每次都带几十个练习来读。王先生一条一条地看了,并用蓝笔一条一条地修改。每次看到一点点进步,老公经常在表扬中表现出骄傲,那种表情至今难忘。王先生每次为我作画示范,都要磨半个小时的墨,严白石老人也是这样。作画时,王先生要求家人避开室内的安静。画画之前,王先生总是在纸上挠指甲做作文。画画的时候,他全神贯注,很容易说不出话来,但只有到了重要的地方,他才温柔地提醒我注意观看。画完之后给我讲解一下画和构图。每画完一幅,王老师都会把画挂在墙上,和我聊着看,不满意的时候就摘下来补几笔。画前画后,他的刷洗里的水总是清澈的,老人严白石也是。
我记得先生的方画也是餐桌。有时候一直画到晚上,王老师请我吃饭,我就帮王老师把桌上的笔、砚台等东西搬到别的地方。就是在这样简陋的环境中,王先生度过了他最后的时光。至今忘不了的是,简陋的房间虽然简陋,但每次去都能看到墙上挂着王先生的新作;虽然是木屋,但有雅致的盆花、盆景点缀其中;虽然窗外鸡叫狗叫与画室里王老师优雅的谈吐很不协调,但每次从王老师简陋的房间回到我的楼里,我常常会想着尽快在这个比于先生强几倍的环境里实践所学,以便早日回到王老师身边聆听教诲。
王先生的画既有白石老人的笔墨之美,又有自己工整优美的写意。他的行书也是飘逸优美,与画风相得益彰。他每有得意之作,往往会加一个有篆书的标题。王粲先生经营印刷业,但由于环境和身体条件的原因,他在晚年没有做多少工作。我试图扬名立万,但最终没有成功。1979年底,正当国家经济步入正轨,文化艺术趋于振兴,先生的创作需要更大的效益,可惜先生在59岁时突然去世。
时光荏苒,岁月无情,王先生的画名早已淹没在世人铭记的烟尘中。今天有幸在湘潭遇到了敖氏普安先生,请我写下这篇回忆文章,推荐发表,既能给我这位逝去的老师在绘画史上一个位置,又能说明前贤可以避免遗珠之憾,也能激励后学继往开来。
我应该跪拜感谢蒲安先生的好意。
本文发表于齐白石研究系列第五辑。
论张世简先生的写意花鸟画。
□高克非
在中国绘画史上,雏鸟题材早在宋代就已出现,现代画家如任伯年、齐白石、张数_、黄州等也擅长于此。张世简的小鸡不同于古人和当代画家,有自己强烈的个性。他画的小鸡在创作技法上介于工与写之间,“无骨”与写生相结合,使笔墨略显色彩。有时屏幕上的小鸡多达二三十只,或仰或仰,或斜或斜,头脚动,姿态各异。同时又密集有序,乱而不乱。这幅画经常伴随着春天盛开的迎春花。从远处看,它以黄花为伴,以黑墨为墨,生机勃勃。春天美丽的色彩和自然的构图早已被画坛公认为石坚先生的“专利”。
张世简先生是一位勤奋的画家。“文革”后,他从未停止写作。在晚年,他每天早上都不停地花钱。1994年,“荣宝斋出版社”为他出版了第一本画集。当他翻开藏品,五彩缤纷、生机勃勃的花鸟跃然纸上:飞过荷塘的翠鸟,桃枝旁的白头翁,相思树下的珍珠鸡,油菜花间的一群燕子。。。。。。都表现了艺术家热烈通俗,雅俗共赏的艺术风格,也反映了作者内心对自然的真挚情感。可以说,没有画家对生活的热爱,就没有这样打动观众的作品。
张世简先生出生在“人才辈出”的浙江张村。他的叔叔张振铎先生是近代著名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他的堂弟张书_,是潘天寿先生的老朋友,“白社”的创始人之一。石坚先生曾师从当时受聘于中央大学艺术系的张树国先生。后考入浙江美术学院,师从潘天寿先生、吴_ _,师从黄、、傅抱石、。在创作过程中,石坚先生并没有机械地将张数_先生优雅含蓄的风格与潘天寿先生霸气十足的风格结合起来,而是不断地寻找和思考两种相互矛盾的艺术品质。经过几十年的勤奋探索,石坚先生认识和把握了自己的艺术气质,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强化和融合了前人含蓄而有力的艺术特征。画面上调墨、画草、泼墨、用笔如渴、动静相宜,形成了自己清新爽口、华丽而不俗的花鸟画风格。著名艺术评论家孙美兰女士在1994年评价张世简先生的作品时说:“张世简先生的花鸟画是一门脱离了盲目性,正在走向成熟的艺术。”的确,只要看看一叠叠、一堆堆、系统的素描,就不难理解“艺术成熟”背后画家的艰辛、毅力和艺术激情,即使在“文革”期间,放鸭子、割猪的干校生活,在画家的素描本上有所体现,依然是花鸟世界的美好记忆。
原文刊登在中国书画报(1997 1.6),现文在原文基础上略有改动。
高克非在北京画院纪念娄师白先生逝世三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今天在座的楼先生的弟子,大部分都是我的师兄师姐。我从90年代初就开始跟随楼先生学习绘画。我的老师50岁了。作为他的一个学生,我想回顾两件至今记忆犹新的事情。
第一件事发生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也发生在今天这个会议室。2008年3月底,北京画院美术馆举办了胡先生遗作展,期间还举办了胡先生艺术研讨会。当时,楼先生应邀出席了会议并发表了讲话。我有幸陪老师参加了研讨会。研讨会前一小时,老师来了。他从一楼看到二楼的美术馆,又仔细看了胡先生的每一幅作品。老师在二楼展厅前墙上看到一幅名为《有阴影的洞穴》的作品时,停下了脚步。是一幅大约1.5米见方的山水画。画面的周围描绘了一个洞口。站在画前,你可以欣赏它,就像一个人从洞穴里面往外看一样。由近及远,风景是竹子,漓江,竹筏,对岸,远山。整幅作品画得层次分明。在画前站了很久后,老师对我说:“这是桂林著名的喀斯特洞穴——“严观”。我也去那里写生,画了一幅60年代以“严观”为主题的风景画,但我是从外到内画的,画中除了山洞周围的一些山景,只有一个黑洞洞的洞。现在看过胡老师的这幅画,感觉他的作品构思精巧。我听了之后很感动。91岁的老人还这么谦虚!他不仅教我好的绘画经验,还告诉我他走过的弯路。只有拥有纯粹艺术之心的人,才能如此豁达。
2007年,这位老师在90岁时,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他毕业70周年的艺术展。在展览前夕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一位女记者问了楼老一个小问题:“您90岁了,您每天都画画吗?”老师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每天都画画,但不是每天都创作!”经常被逼着画一些娱乐作品,总是重复以前的笔墨,很舍不得。我非常希望我能有时间专注于更多的创作。在艺术上,我想换一种画法,再一次突破。"
我永远不会忘记老师对艺术的谦虚和进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