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妈妈一起很嗨,爸爸一接手直接变脸的孩子,真的只是爸爸懒吗?

文/爸妈快来看

上周日,和朋友丽娟好不容易抽出一天自己的独立时间逛逛街,结果丽娟很扫兴地说“买好了没有,我得赶紧回去,不然丫丫一会又该打电话闹情绪了”,根据丽娟的介绍,她那8岁女宝丫丫平时只黏妈妈,虽然爸爸也经常陪伴,但爸爸总是妈妈不在家不得已的选择,只要妈妈在家就不要爸爸接近。

尽管我家里面有两个女儿,但也只是晚上不跟爸爸睡、白天可以随便相处,说起黏妈妈这个话题,丽娟就是满口的无奈,她说“我家那位,小时候特别喜欢抱丫丫,每次下班回来都给丫丫带好吃的,但丫丫拿完吃的之后就跑得非常快,仿佛多待一秒就要被拐走似的”。

在丽娟的言语之间,可以听出丫丫的爸爸并不懒,平时还会想办法去讨好女儿,但女儿只认妈妈的黏法、让爸爸的一切努力都是白搭,在很多人的认知里,同在一个屋檐下相处结果只黏妈妈的孩子,都是爸爸的陪伴不够、耐心不足,实际上和妈妈一起很嗨,爸爸一接手直接变脸的孩子,有的时候还真不是爸爸懒惰,而是孩子成长里都会经历的一个普遍现象。

宝宝跟妈妈之间感情,是他人无法替代的(包括爸爸)

宝宝和妈妈之间的亲情,从孕育生命那一刻就开始了奇妙的感情之旅,妈妈不开心、生气了,宝宝会踢动小脚丫、挥挥小拳头和妈妈互动,宝宝出生之后饿了会哭,而妈妈一靠近就有往怀里蹭的“我很饿”表现,很多人都说“宝宝会闻”,我个人认为宝宝的嗅觉还没有这么神奇,这些就是“无人教”的依赖性感情。

孩子只黏妈妈,这不仅仅是妈妈参与孩子的时间更多,也不是爸爸太懒不愿意照顾宝宝,而是孩子对爸爸不确定感情的一种敬而远之,对孩子来说只有在最信任的人面前才会展示真实的自己,包括爸爸在内都是孩子无法掌握的信任。

我们可以从宝宝出生那一刻开始说起,宝宝饿了哭妈妈一来就满足,宝宝困了哭妈妈一来就哄睡,哭就像是命令一样传达指令,若孩子哭了没人理,再哭就是威胁的特权直到小家伙满意为止,随着孩子的年龄增大他们有了独立的自我意识,但是关于满足的东西只能是越来越多,并不会因为“长大了”就变少、长大了就变懂事。

因为孩子从一开始就习惯性地接受妈妈的满足,以至于孩子的潜意识地把妈妈当成“可以随便使唤”的人,而爸爸和其他家人呢?尽管他们都很疼很疼孩子,但参与的时间和事情始终没有妈妈多,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孩子对爸爸总是妈妈不在家不得已的选择,

那么,面对和妈妈一起很嗨、爸爸一接手直接变脸的孩子该如何调解呢?

1、 给爸爸制造可以陪伴的机会

爸爸作为一家之主,有的时候即使有心陪伴、也没有太过富余的时间,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孩子基本上都被“抢着爱”,而爸爸并不像妈妈那样渴望被依赖,想宝宝了也不会激动地隔着十几米远就开始飞奔,即使心里面很想也不会说出来更不会表达出来,这样就给宝宝形成了感觉上的疏远,那么宝宝遇到了困难自然是第一时间找热情示爱的妈妈了。

所以,在亲子陪伴里作为妈妈要给爸爸制造可以陪伴的机会,让宝宝在感觉上信任“爸爸是爱自己的”,有了足够的信任后就会产生对等的依赖,如何给爸爸制造可以陪伴的机会?妈妈可以从拒绝、示弱开始,比如宝宝想喝水,我们对宝宝说“妈妈好怕烫,我不敢,你让爸爸去给你倒水喝好不好”?

这种示弱的拒绝方式,既能让宝宝形成水烫的危险意识,又可以在这次“怕怕”里感受到爸爸骑士般的保护,随着爸爸参与的越多、宝宝对爸爸的 情感 自然就会慢慢产生信任了。

2、告诉孩子“爸爸可能会做的更好”

有的时候方法说出来容易,做起来可能就不如想象那么美好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也注重任何方法都不是绝对性的,包括教育也是如此,有些孩子妈妈给爸爸制造陪伴的机会孩子就能接受,而有些孩子依赖性太强,非要妈妈的执拗劲让宝宝对什么都“不要不要”。

如果妈妈给爸爸制造了陪伴机会,宝宝很无情地“不要不要”拒绝了,千万别试图强行把孩子丢给爸爸,此时强行让爸爸照顾孩子只会让父子(父女)两个人的感情更糟糕,我们可以从生活中的某些事情去改变孩子对爸爸的看法。

比如宝宝很喜欢堆积木,我们可以对宝宝说“哇,宝宝堆得真好看,不过爸爸做的可能会更好哦!”,只有让宝宝从潜意识里对爸爸产生一种好奇态度,孩子才会主动去亲近、试探爸爸,这个时候我们再制造爸爸参与陪伴的机会,要比直接制造机会更有效果。

3、养育孩子不要太课本化

养育孩子,相信每一个父母都抱着希望孩子更好的心态去培养,但作为父母的我们一定要知道教育孩子是没有标准的形式,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环境包括他们的性格都不一样,也只有父母对各自的孩子性格最为了解、所说出的话最有权威性。

尽管快乐教育会让孩子顺势发展的更好,但快乐的源泉并没有想象当中那样的简单,孩子的安全感包括成长都是不能放任的,对孩子的教育我们要有爱也有规矩,给孩子立规矩不在于早和晚,而在于孩子是否能够接受、信服,如何让孩子对规矩无话可说?莫过于统一化的榜样式树立。

比如早睡早起这件事情,当爸爸早睡、妈妈早睡、爷爷奶奶也早睡早起的时候,孩子就会从生活环境上形成一种早睡早起的生活规则,这比起爸爸妈妈每日不断唠叨“你要早点睡才能早点起”要更有效果更让孩子无话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