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星海、闻一多、王维、崔豪、陶渊明、布冯、法布尔简介。
冼星海(1905 ~ 1945)是中国近代著名的音乐家,中国作曲家。他曾经是黄浚和空雨。祖籍广东番禺,出生于澳门一个贫穷的船夫家庭。1905年6月3日出生于澳门,1918年6月入岭南大学附属小提琴学校,1926年入北京大学音乐学院、国立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65438-0928进入上海国立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和钢琴,发表了著名的音乐散文《宇宙音乐》。65438-0929年赴巴黎勤工俭学,师从著名小提琴家帕尼·奥贝多夫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斯。1931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在合唱团作曲班学习。在法国期间,他创作了《风》、《D小调漫游奏鸣曲》等十余部作品。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战斗性的群众歌曲,并为《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戏剧复活》、《雷雨》等进步影片谱曲。抗战开始后,加入上海救亡剧二队,后随张书赴武汉负责救亡歌唱运动。从1935到1938,他创作了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如救世军歌曲《我怕我抵抗不了》、《游击军歌》、《道路是我们的》、《茫茫西伯利亚》、《祖国的儿女》、《到敌后去》、《太行山上》。65438年至0938年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在“女子大学”兼职任教。从教后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生产合唱》等不朽名作。1940赴苏联学习工作,10月30日在莫斯科逝世。
2.闻一多
中国是近代伟大的爱国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的早期领导人,中国* * *产党的亲密朋友,诗人,学者。原名文佳华,又名多、一多、一多,字尤三、尤善。
清朝光绪,10月22日(1899 165438+10月24日)出生于湖北省淇水县下坝河镇。
1912考入北京清华大学,喜欢读中国的古诗、诗词、史书、笔记。1916开始在《清华周报》上发表一系列读书笔记,统称为《二月鲁·》。同时写旧体诗。1919五四时期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生会会议(上海)。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行者的学生》。同年9月,第一首新诗《约旦河西岸》发表。
1921年11年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格律研究》,开始系统研究格律新诗理论。
1922年7月,赶赴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年底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评》,代表了闻一多早期的新诗观。第一本诗集《红烛》出版于1923,将反帝爱国的主题与唯美主义的形式结合在一起。1925年5月回国后,先后担任第四届国立中山大学(1928更名为中央大学,1949更名为南京大学)、武汉大学(担任艺术学院首任院长并设计校徽)、青岛大学、北京艺术学院、政治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曾任北京艺术学院院长。
第二本诗集《死水》出版于1928,在颓废中表现出深沉的爱国激情。从那以后,他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对《易经》、《诗经》、《庄子》、《楚辞》四部古书进行整理研究,然后编成《古典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1937抗战初期,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八年抗战期间,他蓄起了胡子,发誓不到抗战胜利绝不剃掉,表达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3.王伟
王维(701-761),盛唐著名诗人,名有成,高官厚禄,原籍齐(今山西祁县),迁居(今山西永济),信佛,晚年居蓝田。擅长画人物、竹子、山水。唐人记载的山水有两种:一种是类似李父子的,一种是用破墨法画的,后者是他的代表作。可惜没有原创作品代代相传。流传给他的《雪溪图》和《济南府》,都不是原作。苏轼评价“诗中有画;看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开元进士何历任大乐诚、游士毅等职。安禄山造反时,被迫担任伪职。他在诗歌和绘画方面的成就很高。苏东坡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其是山水诗的成就。和孟浩然一起被称为“王蒙”。晚年无心仕途,一心为佛,后人称他为“诗佛”。
4.崔豪
崔豪,汴州人,(公元704年?-754)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他才思敏捷,擅长写诗,是盛唐时期的诗人。《旧唐书·文远传》将他与王昌龄、高适、孟浩然相提并论,但他的仕途跌宕起伏,绝不会成功。历史上关于他的记述并不多,在他的家乡汴州也很少有关于他的传说和故事。唐郝的旧传很简略,甚至连他的文学成就也没有提及。这些是干什么用的?值得思考。
5.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427)是东晋时期一位伟大的诗人。又名钱,性格开朗,私节安静。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出身于一个贫穷的官僚地主家庭。从小受儒家思想教育的我,对人生充满幻想,希望通过仕途实现自己“济贫”的志向。自29岁起,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他对当时土耳其地主掌权的黑暗现实不满。任彭泽县令时,因不愿“弯腰五斗米”而辞官回家仅80多天,写下“回家来Xi词”,不言而喻。从此,他致力于自筹资金,直到63岁因贫因病去世。他擅长诗歌,他的诗大多描述自然风光和他在农村的生活场景。他的优秀作品隐含着他对腐朽统治集团的痛恨和不甘随波逐流,但也有“人生无常”、“快乐心安”等消极思想。而另一个题材的诗,如《荆轲赋》,则表现了他的政治野心,颇有悲天悯人的慷慨。最著名的散文是《桃花源记》。陶渊明的诗文既平淡又酣畅,语言质朴自然,极为脱俗。有陶渊明的收藏。
6.布丰
乔治·路易斯·勒克莱尔·德·布丰(1707—1788),法国博物学家和作家,出生于蒙帕尔克城的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受教会教育,喜欢自然科学。26岁进入法国科学院,后担任皇家园林(植物园)主任,被法兰西学院接纳为院士。
传记
布冯出生于法国,1707。他的父亲是法国一个地区的领主,也是国会议员。小康家庭让布冯不用为柴米油盐发愁。十几岁时,布冯遵照父亲的意愿学习法律。1727年,布丰遇到了一位瑞典数学家。在他的影响下,布丰专注于数学领域。几年后,布冯横渡英吉利海峡,抵达英格兰。在那里,他被英国的学术氛围所感染,被伟大科学家牛顿的理论所折服,开始研究物理。回到法国后,他把英国学者的著作翻译成法文,自己进行研究,发表科学论文。1739年被授予皇家科学院合作院士称号,并被任命为皇家植物园主任。此后,他的研究方向转向了动植物和地球的进化。
兴趣广泛、研究深入、文笔优美是布丰的强项,这也是他完成浩瀚的36卷博物学的保证。这部巨著涵盖了广泛的知识,包括地球、鸟类、矿物、卵生动物等等。它是除无脊椎动物以外的植物界和动物界的一部完整的自然史。也许是因为他的贵族背景,布冯鄙视“低级”的无脊椎动物,拒绝降低身份去研究这些动物。但是,不要否认布冯的科学精神。他非常重视实验,认为只有实验才能阐明一些生物学概念。所以,必要的时候,他也会脱下自己的豪华衬衫,亲自在动物身上做实验。贫穷会让人抑郁,财富会让人浮躁,而林奈和布冯显然克服了贫穷和财富的负面效应。“博物学”的百科写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耐得住寂寞,静下心来读书,沉溺于酒色的贵族做不到这一点。布丰的作品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他优美动人的文笔也将法国大众的兴趣引向了生物学领域。
7.法布尔斯
1823 65438+2月22日,法国昆虫学家、动物行为学家、作家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Jean-Henri Casimir Fabre)出生在法国普罗旺斯圣雷恩村的一个农家。被世人誉为“昆虫界的荷马”,被法国人誉为“昆虫界的维吉儿”。在随后的几年里,法布尔斯在离村子不远的马拉瓦尔的祖父母家中度过。当时,他被乡下蝴蝶、蛞蝓等可爱的昆虫吸引住了。
1829年,法布尔回到圣雷恩开始上学,但那段童年已经深深地刻在了他的心里。
1833年,法布里斯一家来到罗德兹,父亲以经营咖啡店为生。
1837年,一家人搬到了图卢兹。法布尔斯进入图卢兹的神学院,但辍学,外出谋生,在铁路上工作,在市场上卖柠檬。后来,他通过了阿维尼翁师范学校的选拔考试,获得了奖学金,并在三年的学习后获得了一所高等学府的毕业证书。毕业后,当时19岁的法布尔斯开始了他在卡本特拉的教学生涯,他教的课程是自然科学史。
1849年被任命为科西嘉岛阿雅克肖的物理老师。岛上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物种点燃了他研究动植物的热情。阿维尼翁的植物学家勒奎恩教给了他知识。此后,他跟随莫坎-唐桐到处采集花草。这位学识渊博的导师为法布尔成为博物学家,走上科研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853年,法布里斯回到了法国本土,被阿维尼翁的一所学校录用,并把家搬进了圣多米尼克代尔街的一栋简易房子里。
1857年,他发表了《对乌鸫习性的观察》,纠正了当时昆虫学创始人莱昂·杜福尔的错误观点,从而赢得了法国研究所的赞誉,被授予实验生理学奖。在此期间,法布尔斯还致力于研究天然染料茜草或茜素。当时法国士兵军裤上的红色来自茜草粉。
在1860中,Fabres获得了这类研究的三项专利。后来,在教育部长维克托·杜鲁伊的邀请下,法布里斯负责一所成人夜校的组织和教学,但其免费的教学方式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于是,他辞掉了工作,和家人一起在奥兰治定居,一住就是十几年。在这十多年里,法布尔完成了十卷本《昆虫》的第一卷。在此期间,他和朋友多次去万度采集植物标本。此外,他还结识了英国哲学家穆勒,但穆勒英年早逝,使得他们之前的计划“瓦克鲁兹植被大观”夭折。与此同时,一场巨大的不幸降临到了法布尔身上:他有六个孩子,其中独子儒勒与父亲志趣相投,热爱观察自然,十六岁就夭折了。此后,法布尔斯将自己发现的几种植物献给英年早逝的儒勒,以表达对他的怀念。对真菌的研究一直是法布尔斯的爱好之一。
1878年,他以Vacruzzi的真菌为主题写了很多精彩的学术文章。他对蒯子的研究也很细致,对他的香有详细的描述。美食家声称,他们可以从真正的筷子中品尝到他作品中描述的所有味道。
1879年,法布里斯在切利尼的昂买下了贫瘠的石头花园[font color=#000000],并在那里一直住到去世。这是一片不毛之地,却是昆虫最爱的土地。除了为家人而活,还有他的书房、画室、试验场,可以让他专心致志地安静思考,全身心地投入到各种观察和实验中。可以说,这是他一直梦想的世界。正是在这里,法布尔一边观察、实验,一边整理前半生对昆虫的观察笔记、实验记录和科学笔记,完成了《昆虫》的最后九卷。如今,这座故居变成了一座博物馆,静静地坐落在一座普罗旺斯风情浓郁的植物园里。[/font]
法布尔斯一生坚持自学,先后获得学士学位、数学学士学位、自然科学学士学位和自然科学博士学位。他精通拉丁语和希腊语,喜爱古罗马作家贺拉斯和诗人维吉尔的作品。他几乎是自学绘画和水彩画,他留下的许多精美的真菌插画被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诗人弗雷德里克·米斯特拉尔(Frederic mistral)称赞。晚年,法布尔在昆虫方面的成功为他赢得了“昆虫的荷马”和“科学的诗人”的美誉,他的成就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虽然法布里斯获得了许多科学头衔,但他仍然一如既往地单纯、害羞和谦逊,过着贫困的生活。他的才华为当时的学者所景仰,包括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比利时剧作家梅特林克、191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国作家荣格、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诗人马拉美、普罗旺斯作家鲁马尼埃等等。由于法布尔斯的实验在《昆虫物语》中被准确记录,揭开了昆虫生活和生活习性的许多秘密,达尔文称法布尔斯为“不可模仿的观察者”。当他住在切里尼昂时,许多学者和作家纷纷拜访他。法布尔曾在自己的住处接待过巴斯德、英国哲学家密尔和其他学者,但他与他们的通信并不频繁。教育部长维克托·杜鲁伊向拿破仑三世推荐了法布尔斯,后者授予他荣誉勋章。法国政治家雷蒙·普恩加莱绕道通过切里尼向他表示敬意。具有多重身份的法布尔的作品多种多样:作为博物学家,他留下了许多关于动植物的学术著作,包括《茜草:专利与论文》、《阿维尼翁的动物》、《布谷鸟》、《橄榄树上的蘑菇》、《葡萄根蚜虫》等。作为一名教师,他编写了许多化学物理教材;作为诗人,他在法国南部用普罗旺斯语写了很多诗,被当地人民亲切地称为“牛虻诗人”。此外,他还把一些普罗旺斯诗人的作品翻译成了法语。闲暇时,他也用自己的小嘴创作一些小曲。然而,在法布尔的作品中,《昆虫》是最长、最重要和最广为人知的一部。这部作品不仅展示了他在科学观察和研究方面的才华和文采,也向读者传达了他的人文精神和对生活无比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