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利用改性粘土治理有害藻华的重大突破
在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赤潮973项目的资助下,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俞志明研究组针对粘土絮凝治理有害藻华存在的问题,从理论研究入手,提出了粘土表面改性提高粘土絮凝效率的理论,解决了有害藻华治理的重大技术难题。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一致认可。利用该研究成果制备的改性粘土,对赤潮生物的去除效率提高了几十到上百倍,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被美国、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采用,先后获得国家海洋局创新成果奖和青岛市自然科学奖。2005年成功应用于十运会场馆南京玄武湖的水华控制,充分证明了改性粘土技术在淡水水华控制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它被誉为中国淡水藻类水华控制技术的重大突破,为国内外有害藻类水华控制提供了有效途径。
有害藻华又称水华,是由于水体中微型藻类快速繁殖而造成的一种水生态系统破坏。
水质恶化的异常生态现象可发生在淡水和海水中(也称海水赤潮)。有害藻华可导致大量水生生物死亡,破坏正常的水生生态系统结构,产生有毒物质,危害人类健康,严重影响周边景观、生活环境和经济发展。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和水环境富营养化的加剧,有害藻华已经遍布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的沿海和内陆湖泊,这是一个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尤其是在中国。
藻类水华控制是一个国际难题。早在20世纪50年代,日本、美国等国家就探索了控制藻华的方法。但由于对生态友好、低成本和现场可操作性的要求,很多方法只能局限于实验室研究,难以大规模推广应用。20世纪70年代,日本开展了粘土法治理海水赤潮的现场研究,成本低,无污染,引起国际关注。然而,去除效率低和大量污物是该方法的重要缺陷。针对这一缺陷,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俞志明提出了粘土表面改性提高去除效率的理论。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制备了改性粘土,大大提高了除藻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