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和磺胺等是什么?

人类使用药物对抗疾病的历史和人类一样古老。长期以来,人们只把一些天然的植物、动物和矿物作为药物。随着化学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掌握了从天然药物中提取有效成分来制药。19世纪中叶以来,化学家们一直在用化学方法制造一些化学物质,用于治疗疾病,效果显著,开辟了药物化学工业的新领域。

早在公元前1550年左右,古埃及的纸莎草文献就记载了柳叶可以止痛。1763年,伦敦皇家学会出版的柊司牧师回忆录中,说把柳树皮磨成粉可以治疗疟疾和发烧。1829年,法国药剂师勒鲁首次从柳树皮中分离出水杨苷。当时,巴黎的医生和生理学家马让迪尝试了水杨苷,认为它可以在一两天内停止各种发烧,不管是什么类型的发烧。

水杨苷存在于柳树和杨树的树皮、枝叶中。水解后生成水杨酸,使化学家认识到柳叶和柳皮的药用功能在于水杨酸。

1897年,德国拜耳公司的科研人员F. Hoffman用水杨酸给父亲治病,水杨酸味苦,给胃带来灼痛感。于是他将水杨酸与乙酸、乙酸酐反应,使乙酸酐中的乙酰基(-—COCH3)取代苯环上羟基(-OH)中可能引起灼痛的氢(H),成为乙酰水杨酸(CH3CO-)。

然而,这种产品和实验记录已经在拜耳的书柜里搁置了一年多。直到另一位科研人员艾兴格林亲自对这一产品进行实验,并请一些医生对病人进行实验,才引起拜耳公司领导的重视,并在药理学家鉴定出令人信服的结果后,拜耳公司于2月以阿司匹林的名义进行了注册,1899。

这种化学物质的使用和推广没有做太多广告。一开始只是简单的免费提供给医院和医生。但是阿司匹林的传播和当时医学刊物上发表的文章,使得阿司匹林大获成功,很快就传遍了全世界。1900年,F. Hoffman从美国专利局获得了生产许可,由此引发了一些关于阿司匹林生产专利的纠纷。英国不承认这项专利,皇家科学院声称F·霍夫曼只是在1860左右重复了德国化学家克劳特的工作。直到1999年9月6日,英国新闻媒体还在刊登英国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药学系副主任斯尼德的话:F·霍夫曼的导师艾辛·格林是阿司匹林的真正发现者。f·霍夫曼只是在艾肯格林的指导下合成了阿司匹林。f·霍夫曼在1934年,也就是纳粹统治德国的一年后,宣布他是阿司匹林的发明者。当时,艾肯格林正竭尽全力维持他离开拜耳公司后创立的工厂。后来,因为他的犹太血统,他被囚禁在纳粹集中营。直到1949,艾肯格林才出来反驳f·霍夫曼的谎言。此后不久,艾肯格林去世。

阿司匹林用于解热、镇痛、抗风湿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其威望从未减弱。现在人们仍然用它来预防和治疗心脏病。比它(1887)更早的是与拜耳公司另一位研究人员创造的解热镇痛药ch 3 conh 6 H4 oc 2h 5,商品名非那西丁和咖啡因成为复方药物APC。

20世纪初,化学家研究了物质结构与药理学的关系,开始有意识地设计和制造新的化学药物。德国生物化学家埃里奇(Eyerich)致力于研究毒素对身体的影响,以期找到一种不伤害人体而只破坏细菌的“灵丹妙药”。在1887中,他发现碱性甲基蓝可以染一些寄生细菌,但不能染人体细胞和组织。他推断,如果这种染料的分子与一些可以杀死细菌的基因结合,就可以成为一种特定的药物。1907,他发现了一种锥虫红染料,可以染锥虫,杀死引起昏睡病的锥虫。他认为锥虫红色分子的有效部分是偶氮结构(—NN—),所以他认为元素周期表中砷的类似结构(—AsAs—)也可能造成同样的效果。1909年春,埃利希和他的助手、日本化学家秦佐四郎研制出了编号为606的药物3,3 '-二氨基-4,4 '-二羟基砷苯,称为索尔福粉,意思是安全的砷剂,可以杀死梅毒螺旋体。合成了毒性较小的1912,914,称为新索尔福散,有效治疗了当时流行已久的梅毒,极大地促进了化学药学的研究。1926年,德国合成了控制疟疾的蛾星,它和奎宁一样,有一个喹啉母核。1930年,美国合成了阿迪平,抗疟性能优于奎宁。而且很便宜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侵占了东南亚的奎宁原产地后,这两种药物,尤其是阿迪平,在英美军队的疟疾防治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606和914之后,最后一个重要的化合物是磺胺类药物。磺胺类药物的合成是从使用百浪多喜开始的,百浪多喜是德国法国化学公司的化学家兼药剂师多马克在1932中制造的一种红色偶氮染料。它是4-磺胺-2,4-二氨基偶氮苯。1935年,多马克发现了白朗多喜对链球菌的杀灭作用,并进行了药理和临床治疗研究。这时,他女儿的手指被刺破,引起败血症。多马克决定尝试百朗多喜,其疗效尚未确定。服药后,症状消失,几天内她就痊愈了。同年获得德国专利,发表了白朗多喜可以治愈当时死亡率很高的溶血性链球菌败血症、产褥热和丹毒的报道,引起了全世界科学家的关注。

白朗多喜的抗菌作用促使科学家进一步探索其药理和结构。德国学者认为是由分子中的偶氮基团引起的。但实际上,它在试管中没有杀菌作用。它只在体内起作用。65438-0935年,瑞士出生的意大利药理学家Beauvet等人在法国巴黎巴斯德研究所通过实验证明,服用扑热息痛后尿液中出现磺胺,用磺胺代替扑热息痛疗效相同,毒性更小。基于此,他们认为白朗多喜的疗效是由于其在体内降解,释放出磺胺,具有抗菌作用。

于是,各国科学家合成了大量以磺胺为母体的衍生物,发现了许多优秀的磺胺药物。1938德国合成磺胺醋酰,是淋病和尿路感染的抗毒药物。同年,英国合成了磺胺吡啶,是治疗肺炎和脑膜炎的有效药物。1939美国产磺胺噻唑是治疗肺炎球菌和葡萄球菌的有效药物。然后制成了磺胺胍和磺胺嘧啶,分别是肠道杀菌药和治疗细菌性痢疾的药。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末,磺胺类药物蓬勃发展,各国磺胺类药物的合成达到高峰。

但这期间也出现了假磺胺类药物。1937年,一位美国医生MAS ngel组建了MAS ngel公司,用二甘醇(CH2 OH) 2O配制磺胺类灵丹妙药,在市场上销售。二甘醇是一种无色有甜味的粘稠液体,有毒,因此导致73人中毒。对此,梅森吉尔被起诉,罚款16800美元。

1936 1945 2月,美国第32任总统罗斯福(1882~1945)因咽喉感染住院。当时感染已经扩散到瘘管,他已经奄奄一息。住院一周后,也就是1936 12 16,他的医生宣布,总统吃了一片磺胺,脱离了生命危险。《纽约时报》随即以“罗斯福总统被新药救了”为标题进行了报道,随后又以“多马克的发现是近十年来杰出的医学成就”为标题,引起了美国医生和公众对磺胺类药物的关注。

多马克和博韦分别以1939和1957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