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责人姓名
张伯苓,出生于宜兴寿春,汉族,1876年4月5日出生于天津。南开大学创始人,亲任校长30年。1937年日军轰炸南开后,在昆明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与梅贻琦、蒋梦麟等一起担任大会常务委员,先后担任保定高等学校总教师、清华大学教务长、直隶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齐鲁大学校长、 东北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主席兼全国政协副议长,考试院院长。
早年毕业于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接受西方近代科学知识。在海军服役期间,他目睹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领土的侵略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他立志教育救国,创立了新式教育,于是放弃军旅生涯,在天津严秀家馆教授西学。以后积极模仿日美教育,倡导新式学堂,联合严修等当地名人捐资财力,创办私立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子中学、南开小学。1936年,在四川重庆成立南渝中学(后更名为重庆南开中学),负责上述系列学校的校务,使南开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第一个成功范例,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张伯苓始终坚持爱国主义的办学思想和实践,强调“德育是一切的基础”,德智体美四育齐头并进,并树立了“容公平,日新月异”的校训,教育学生“致力于服务大众,努力增长能力”,培养爱国、服务社会的人才。反对照搬欧美教育制度,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教育思想,结合中国实际,以“解决中国问题为教育目标”,从而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模式做出重要贡献。
张伯苓因倡导爱国主义教育和重视学校体育而受到教育界的尊敬,并积极推动全民健身和全国性比赛。建国前,他担任过所有全运会的总裁判。由于他杰出的教育成就,他被授予国家级奖项以及上海圣约翰大学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
1951于2月23日在天津因病去世,享年75岁。1986年,全国政协、国家教委联合召开张伯苓诞辰110周年纪念大会,题词:“南开功绩卓著,广传教育”,彭真题词:“兴办学校,改革封建落后教育的民主爱国教育家”。南开大学瞻仰张伯苓铜像,人们将永远铭记。
何濂(1895-1975),湖南邵阳人,65438-0948年任南开大学代校长,著名经济学家。
1919美国留学,耶鲁大学博士。65438-0926回国,南开大学商业金融与统计教授。次年,以“研究社会经济,促进我国学术进步”为宗旨,成立了南开大学社会经济研究委员会,后更名为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1931年,担任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积极推动经济学教学“中国化”,倡导“教学与研究齐头并进”,率先在国内发起社会经济研究,领导并组织研究人员研究中国物价统计,编制并公开发表各种物价和生活指数,受到国内外研究机构的高度重视。同时,他领导了山东、河北向东北移民的研究。何濂被誉为“中国最早引入市场指数的调查者”、“中国最早关注农业的经济学家”。
30年代末,调任国民政府行政院,继续主持和关心南开经济研究所的研究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他积极参与了南开大学的复办。65438年至0947年赴美,在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院任访问学者,后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授。他于1975年在纽约去世。
杨石先(1897-1985),男,曾任南开大学1949至1950、1957至1969、1979至65438校务委员会主席。
蒙古族,著名化学家、教育家。1897 1.8出生于杭州(祖籍安徽怀宁)。1910考入清华留美预科。1918和1929两次赴美留学,先后在康奈尔大学和耶鲁大学学习化学,1931获得耶鲁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受聘于南开大学,历任南开大学教务长、校长、名誉校长。曾当选为一至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系主任,国家科委化学组组长,中国化学会主席,全国科协副主席,天津市科协主席。65438年至0953年,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任天津民进党主席。1960加入中国* * *产党。
杨石先教授长期从事有机化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培养了一大批科学人才,其中有10多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农药化学和有机磷化学领域,先后发表了《有机磷农药(1-8)的研究》和《植物刺激物和杀菌剂》学术论文40余篇,开发了久效磷、除草剂阿韦丁、杀菌剂、叶枯净等十几个新农药品种。还著有《有机磷化学进展》并翻译成《国外农药进展》等专著,为我国农药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
杨石先教授长期担任该校的行政领导。建国后,为南开大学的转型、调整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办学指导思想上,重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强调基础理论教育,较早提出高校要承担教学和科研的双重任务。1962南开大学亲自创办了我国高等院校中第一个化学研究机构——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重视学校的行政管理和办学条件建设。在他的带领下,南开大学成为中国教育和科研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臧伯平(1913-),男,汉族,又名臧书堂,河北唐县人,1978年出任南开大学校长。
早年就读于保定第二师范,北京民国大学中文系。历任唐县县委书记、灵寿县县长、第四专员公署专员、石家庄市市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河北省建设厅厅长、中央第二机械工业部七局局长、北京航空航天学院党委第二书记。1964调入南开大学党委,1978调入南开大学校长,1979调入教育部副部长,连续两年担任政协委员。
臧伯平长期担任高校党政一把手,努力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潜心研究高等教育理论,熟悉高校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作风扎实,密切联系群众,关心师生生活,强调教师教书育人和师生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在担任教育部副部长期间,他为促进工人和少数民族的国民教育,建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做出了贡献。
业余时间,臧伯平出版了小说《破晓》、诗集《七月风暴》和回忆录《脚印》。
滕伟造(1917-2008),男,汉族,著名世界经济学家,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世界经济教授、博士生导师。从1981年到10年,成为南开大学校长。
1917 65438+10月12出生于江苏省阜宁县。1942毕业于浙江大学农业经济系,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研究院南开商业研究院经济系,1944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65438年至0946年受聘于南开大学任教,历任财贸系主任、经济研究所所长、副教务长、副校长、代理党委书记、校长。现任南开大学顾问、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主任、美国中国经济学会会长、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估组经济组召集人。他被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聘为跨国公司委员会高级顾问,是中国第一位当选该职位的专家。
滕维藻教授长期从事世界经济与跨国公司的教学和研究。在40年代,他发表了许多评论西方金融言论和探索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文章。20世纪60年代,学校开始了大洋洲经济研究,填补了我国外国经济研究的一项空白。此后编著了《美元霸权的崩溃》、《日本经济的畸形发展》、《澳大利亚经济》、《跨国公司分析》等书。
滕维藻教授在南开大学任校长期间,积极努力将学校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使学校成为教学和科研中心。学校恢复建设了一批国家急需、薄弱、短缺的专业,初步形成了多形式、多层次培养高级人才和科学研究的大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人事部授予滕维藻教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母亲国光(1931-),男,汉族,1986 65438+10月至1995 8月任南开大学校长。
著名配镜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教授,光学仪器博士生导师。1931出生于辽宁金溪,1952毕业于南开大学物理系,留校任教。原南开大学校长、研究生院院长、现代光学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科学院应用光学国家实验室主任、中国光学学会理事长、中国计量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大学联合会常务理事、国际光学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第七届、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他在担任校长期间,在保持和发扬南开大学传统优势和特色的同时,强调遵循教育规律,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提高学校整体水平和效益,提出了“以社会主义为方向,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深化改革为途径,以提高质量为目标”的工作思路。学校教育质量和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各项事业得到长足发展,为南开大学接近和达到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穆国光教授长期从事光学和应用光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70余篇,取得重大成果10余项,主要代表著作《光学》。他在白光光学处理、光学模式识别、彩色胶片文件存储、黑白胶片彩色摄影、伪彩色编码、光学神经网络等方面的研究获得了多项国家级奖项,得到了国际光学界的广泛认可。
1988年获得日本立命馆大学荣誉理学博士,1990和1991当选美国光学工程学会院士,被中国人民和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侯(1941-),男,出生于中国天津。1967南开大学数学系毕业,南开大学数学系教授,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荣誉博士。1995至2006年5月任南开大学校长。
侯教授曾任南开大学数学系系主任、校长助理、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中国数学会副会长,天津市学位委员会副主任,第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委员。现任中国高校数学研究与高等人才培养中心主任,中国老教授协会副理事长,天津市教育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
侯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李群、李代数和齐次微分几何的研究和教学工作。解决了一些未解决的数学问题,如:明确给出了实半单李代数的Weyl群的结构,圆满地解决了这个未解决的问题;它也为半齐次流形上的Keller结构和Keller-like结构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科学》《代数学报》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他被美国和德国的《数学评论》聘为评论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列群及其表示理论”项目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学天元基金学术领导小组成员,第十届数理科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先后培养了20多名博士生和硕士生。
1990,1998,侯教授先后获得国家教委(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92获得天津市中青年专家——李群称号,2000年获得天津市教学成果二等奖。2004年,他获得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荣誉博士学位。2005年获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天津市教学成果一等奖。饶何姿,现任南开大学校长,男,汉族,分子生物物理学家和结构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常委,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理事长,国际纯粹与应用生物物理联合会(IUPAB)理事会执行理事。主要从事重要病毒和肿瘤相关蛋白的结构、功能和创新药物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申请专利8项。因对线粒体膜蛋白复合物ⅱ三维精细结构的突破性研究获得“陈嘉庚科学奖”。因为在非典基础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他获得了第三世界科学院的最高奖——“的里雅斯特科学奖”。
1950年9月生于江苏南京,1977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1982年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1989年毕业于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医学院,获生物物理学和结构生物学博士学位。1992,牛津大学分子生物物理实验室研究员,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实验室主任,清华大学生物物理与结构生物学研究所所长,2000年清华大学“蛋白质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2006年6月加入中国* * *产党1。2003年,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2004年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院副院长。2006年5月26日,他接替侯出任南开大学校长。2006年6月5438-2月65438任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首任院长。
主要学术成果:马的晶体结构发表在《自然》杂志上,首次提出了HIV及其家族分子的组装模型;H因子ⅸ EGF样结构域与ca++复合物的结构和功能研究成果发表在《细胞》杂志上,揭示了该复合物的生物学机制。2003年SARS爆发期间,成功解析了首个SARS病毒蛋白- 3CLPRO及其与抑制剂的复合物的晶体结构,为抗SARS药物的发现奠定了重要的结构基础。这篇论文是在PNAS发表的。他的研究小组已经系统地表达了200多种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重要蛋白质,并分析了50多种重要蛋白质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