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转化的难点在哪里?
客观原因1。高校科研机制的局限性高校很多科研项目、科技成果、专利都是教师承担职级评定、完成某项科研任务、完成某些激励政策、支持论文和学术观点的结果。很多项目都是理论上的,实际操作和市场可行性没有验证。2.资金和精力投入不足很多项目都是为了一个初步的结果。在完成最初的实验后,国家和学院很少有额外的资金支持教师进一步的研究,这导致了项目的过早死亡和中止。学校无法提供进一步的实验场所和经费,老师也有其他项目和教学工作,没有更多的时间。3.研究与市场脱节。市场化的科研必须紧紧围绕用户的需求体验,而老师的研究是纯理论的,很多都是闭门造车。而围绕市场的研究,时间长,周期多,成熟度要求远高于实验室,这也导致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困难。4.信息不对称企业有独立的R&D机构和知识产权局,高校的成果转化办公室和科研中心相对独立。尤其是在最初的沟通过程中,双方无法专业、直观、准确地表达技术问题的参数,双方出于慎重考虑的原因,会造成信息不对等。5.中介机制不完善。虽然政府越来越重视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也做了很多尝试,包括建设独立网站、发布高校科技成果等。但在国际上,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是其成果走向市场的重要环节,如成立咨询公司、高校中介公司等。但是现在很多大学在他们的科技处下面设立了一个系,老师只是兼职负责成果转化。6.缺乏专业的技术经纪人目前,我国市场缺乏统一的技术转化网络体系,技术市场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懂技术、懂法律、懂管理的精英人才。而且目前市场上的技术转让、专利交易、专利评估良莠不齐,很多技术拥有者很难鉴别其真伪,这也导致了技术拥有者的危机意识和恐惧心理。主观原因1,商业秘密企业为了保护自己的产品秘密,防止恶性市场竞争,在与高校合作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有意识地避免隐瞒一些R&D秘密,导致企业技术问题的关键问题得不到专家的认可和鉴定,所以解决问题只能是表面文章。2.营销大学老师在科研过程中可能对自己的产品非常熟悉,但是在推广过程中,学校这样的人才非常紧俏。很多时候,成熟的技术成果是通过自己的网站、交流会,或者其他政府组织的产学研活动来体现的。依靠政府的推动和被动的推动,是无法及时传播成果的。而且有些项目一旦研究成功,成果所有者往往会想方设法隐瞒成果,将关键技术束之高阁。3.盲区企业在与高校初步合作后,急于解决自己的技术问题,而高校教师则需要复杂的流程:开题、汇报领导、调配工作人员等等。目前高校很少有专职教授进行成果转化,自身的流程要求会导致进展缓慢。4.资金和时间的问题。企业希望尽快与企业合作,但如果没有相应的资金投入,高校的研究进程肯定会相对缓慢。其次,企业不确定大学能否解决技术问题。市场化的企业不能等太久。企业不希望把解决技术问题的过程变成大学实验室缓慢的研究过程。5.企业对新技术不太重视。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比较不是很高,达不到企业年收入的2%。而且R&D人员比例、R&D资金投入、领导重视程度都不一样,不利于企业吸收先进技术并运作到实际产品的开发中。在国外,企业R&D的比例远高于中国。6.高校激励机制不健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法规没有明确规定,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如科技政策、税收政策、产业政策、知识产权政策等。而且很多政策的配套法律法规和细则没有同步完善。法律规定模糊,可操作性差,导致教师研发积极性不高。易科。com让科技成果转化更加方便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