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如何阅读文献,确定自己的研究领域?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关着门困在实验室里,不如花一点时间看看文献,看看别人有没有同样的困惑。我们的大老板说,除了阅读,阅读,阅读大量的文献,尤其是外国的文献,没有别的方法可以获得成功。1.阅读文献来源和研究数据库,深入研究文献数据库和专业数据库。重要的东西比如ISI,Medline,Ncbi等。将数据库添加到收藏夹因人而异。了解与自己研究方向相关的院校,密切关注top group在本研究领域和方向发表的论文并认真研究。对于这个领域的国际领军人物和实验室,我们应该多花点时间研究他们的主页。你可以在谷歌上免费订购你感兴趣的提醒。它一天24小时更新,会在网上不断给你发这个话题的文章。经常上网看看最新的信息,可能会启发你一段时间。经常看几篇《细胞》、《自然》、《科学》的文章还是很重要的。不要以为和专业无关就不在乎。其实目前生物医学领域的很多方法和思路都是相通的,自然和科学领域的最新方法都可以用在你自己的领域。对于你所在领域的重点杂志(第1期)(每个分册都有很多可读的概述),关注你所在专业核心期刊的专辑和增刊是非常重要的!),你要把每一期的每一篇文章都看完,然后重点阅读。如果没有那么多时间,至少标题&;摘要应为。1)未定题目:我很佩服蒲教授的观点。阅读文献从课本开始——找到你最感兴趣的问题,并寻找相关的评论。你会在书中找到一些所谓成熟的观点,都是评论中的“猜想”,然后去寻找原始文档。你会发现有很多实验证据都是在当时条件还不够的情况下的初步探索。如果你发现这样一个问题,一个流行的观点还没有被当前最新的技术验证,你可以验证,会有两种结果:①证实,那么你用最新的技术验证了一个非常正确的观点,给他提供了新的证据,这是一个好工作;另外,如果你发现之前的观点是错误的,那么你可以找一个未来的研究方向,继续做下去,得到它!2)选题已定:首先要做的是在权威杂志上找相关研究领域的权威人士写的综述文章。这种文章信息量大,精辟。看完之后,不仅有助于我们把握相关研究的重点和着力点,还有助于我们把握研究领域的大致方向和框架,谁,哪个大学或研究所,哪个方向更强等。其次,泛读摘要,选择最相关的进行精读。精读的时候同时做笔记和做标记是很重要的,因为一篇好的文章可能每次读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每次总结笔记和经验会有很大的帮助;第三,论文广泛阅读,根据不同需求进行跳读。涉足一些和专业有点关系但又相当遥远的领域。我学习相关文献的一般程序是:1。看了对这个领域介绍比较多的中文书籍(资料一般都比较老,如果是新书,一般会收集最近5年到10年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可以对这个领域的发展历史和近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一些专门术语和英文单词也有概念。3、根据以上学习掌握的专业词汇、名称、期刊名称查外文文献。我的经验是,如果那个领域离原来的专业很远,那么你查外文文献也找不到什么好的,尤其是一些关键词往往是推测出来的,导致检索结果很差。我觉得如果你对自己想研究的东西不熟悉,比如某一种病,那就先翻翻语文课本,对这种病有个大概的了解,以后看文献的时候会很有帮助。然后,在网上查一些你老板或者你想做的题目的中文摘要,算是对课本内容的补充。同时也让你有可能接触到目前国内该领域的前沿。这时候可以开始看一些外文综述,看看国外的研究情况和进展。也许,这个时候,你会对自己想学的东西有更好的认识。接下来可以看一些国外的原著,会告诉你如何完成自己的研究课题。当文献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开始你的项目了。但是别忘了,要时刻关注你所研究的相关内容的研究进展,这可能会给你新的补充。最后看文献,编号,做笔记。对于一个不熟悉领域的学科,先找相关的综述。总结是理解领域最快的方法,因为教材是滞后的,作品是聚焦在某一点上的。优秀的评论可以作为教材来读。阅读文件的顺序当然是从中文到外文。毕竟汉语是它的母语,容易理解,容易有成就感。文章内容从总结到论述。通常要花一两个小时去查阅一堆文件,先把它们的摘要整理出来,甚至打印出来。根据摘要,你可以初步判断你想要哪些。然后去网上找全文。如果你找不到,就去图书馆。如果找不到,就用电子邮件发给你的外国同学,一般都能拿到。对于感兴趣的问题,不仅要看原文,还要看参考文献。一般你会恶补几篇文章,对你想了解的问题有个大概的了解。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当然要做一些笔记,建立一个word文档,做一些抄写工作。这样做的好处是,以后不用花很多时间去找你的论点或者论据。看文章的时候做笔记。读书笔记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进行分类摘录,如进度、研究方法、实验方法、研究成果等。,您可以添加自己的评论。定期总结自己的笔记(总结自己过去做过的事情——做到心中有数;现在走了多远——知己知彼;发现他人的优点和缺点。预测未来热点和发展方向——为了精准出击,找到自己的方向和目标!)。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把自己的成果发到SCI上,所以要有选择地把一些经典语句标记下来,写下来。另外,有时候想到的想法和一闪而过的想法都会记下来,随时查看。也许时间长了,你自然会有新的看法。苦思冥想不仅仅是了解别人做过什么,还要考虑别人没做过什么,或者他的实验能不能和他的结论一致,数据能不能不可靠等等。用图表把作者的整个逻辑画出来,一条一条推敲,抱着选择性的态度思考。用批判的眼光看文献,不要盲目崇拜,有些东西是自己做出来的,不是这样的。你得自己做,但你得动脑子。看文献,知道如何抓住重点,找到思路。主要是学习别人的想法。也就是说我看文献,问几个问题。文章的技术突破在哪里?比如很多专利讲了很多种分离方法。关键不是先看它是做什么的,而是要思考这个分离方法的基础是什么,人们为什么会想到这个方法,是否有其他物理性质可以作为分离的依据。多和别人交流是提升自己的绝佳方式。和导师聊聊你的想法,交流一下你所在领域某个方向的研究进展的知识;和相关方向的牛人聊聊,对自己的启发比看文献大得多。你不仅和这个领域的人交谈,你还抓住机会和其他领域的人交谈。有时候一个学习了半年的人,你一个字都看不懂。尤其是其他领域的牛人,他可能会给你一个金点子,尤其是在中国,牛人对外人一般不是很保守。集体讨论是非常必要的。找几个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每个人都有一份文件的副本。每个人在不同的部门看不同的文件,然后大家坐在一起。依次发言,互相讨论。这样,是不是文献量增加了n次方!!!比较和阅读观点相反的论文。可以参考他们,品味一下双方的观点。此外,与原著同时发表的其他专家评论和原著发表后的读者疑问,应与原著一并阅读。通过对比,可以看出自己的差距。看论文最有趣的是发现“一稿二投”。我的意思是,很多作者把相同的科研数据写成类似题目的不同论文,或者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这个时候,如果你的题材和这个差不多,你的好运就来了。通过深入比较这些文章的异同,可以发现作者(或研究群体)对同一组数据的不同观点和想法,或者发现作者想要隐藏的“真实”方法。在分析了同一个科研组的类似实验后,我很快找到了自己实验失败的关键原因,并在短时间内成功完成了动物模型制作,为进一步的实验奠定了基础。技术工人要善于比较和发现。在一些高科技文档中,比如中文和英文,不可能把所有要点都报道出来。例如,一项专利中有许多样本,每个样本都有不同的条件或公式。这时候就要对比几个相似的文档,看看它们的相似之处在哪里。这一点在制药和表面活性剂行业应该注意。综合参考外国文献。必须明确,外国文学中有一些不靠谱的文章;还有一个现象是,他会省略关于重点的关键的东西,有些细节他有时也不会写。问题是每个人省略的重点和细节不一样,你可以从对比中找到他们研究的脉络和问题的关键点。单篇文章阅读顺序和重点论文阅读顺序:1。引文的主要信息和研究背景。2.图表了解主要数据和说明。3.讨论与结论将图表与结论联系起来,根据图表判断结论是否恰当。4.结果仔细阅读结果,看看数据是如何获得的,如何分析的。5.材料和方法详细阅读材料和实验方法,看看实验是如何进行的。6.讨论与结果进一步掌握论文,注意关于如何从已知知识和研究中解释本文得出的结果的讨论。另外,对于论文中的大量图表,当你能重新画出这张图,并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时,说明你看懂了。一篇论文最重要的部分是:图表、讨论、文本结果、方法。目前生命科学类的杂志对图表的要求很高,我们必须只通过阅读图表及其说明文字来掌握文章的方法和结果,然后结合读者自己的原有知识,才能知道其寓意。这符合了现代人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最需要的信息的要求。所以在某个领域工作一段时间后,正规查新得到的文章只需要看摘要和图表,有的涉及新方法或突破性成果,再看讨论、文字成果和方法。这也提醒我们,写外文文章时,要注意图表及其说明文字,做到形象化,信息最大化。你熟悉的领域